APP下载

湘绣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瓶颈研究

2013-08-29阳献东

关键词:湘绣刺绣

许 凡,阳献东,赵 晶

(湖南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一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对湘绣的影响

湖南原生态刺绣就是在农耕文明中慢慢发展壮大的。远古湖南不仅有较为先进的农耕作物,同时也是纺织的发源地。在季羡林先生主编的《长江丝绸文化》、《长江流域服饰文化》中多次谈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相继开展‘变法’运动,在‘奖励耕织,发展桑麻’政策的推动下,长江流域地区纺织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1,2]并在《长江丝绸文化》一书中谈到“刺绣的生产与丝绸的发展相表里,刺绣花纹以丝织品为载体,或者说刺绣是丝绸文化的进一步延伸”。[3]由此可知,在长江流域地区,蚕桑丝织、丝织业的蓬勃发展促使了刺绣的盛行,从而为现代湘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刺绣是纯手工的工作,耗时久、工作量大,对人力的依靠较大,生产工具相对简单,这种劳作方式能够很好地顺应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虽然在19 世纪末,由于政局动荡,导致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但农耕文明所具有的生产方式和手工业生产格局和环境并未遭受太大的影响。军阀、贵族的腐败和奢华生活方式,对刺绣的需求反而增大;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开始萌芽,反而促使了湘绣的全盛发展。

而“工业化”、“现代化”这些概念,是伴随着机器、流水线、自动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发展而来的。[4]在工业文明下,手工艺术的衰败甚至消失,虽然令人惋惜,却也是不可避免的。机器的生产无论是在生产速度、产量、材料上,还是在质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上,手工艺术很难与机器生产抗衡。更为重要的是,工业文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也使得手工制品变得隔阂、陌生和不可接受。虽然随着绣花机的发明,机绣技艺能使普通日用绣品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平,这对繁荣刺绣工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导致大量绣工失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工厂改制,私人承包经营,大多引进了大型绣花机,迫使80%左右的绣花工下岗。诚然,绣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技艺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机器只能做的是平绷等简单工艺,而湘绣的“鬅毛针法”、“双面全异”绣技术是不可能用机器实现的。而且,若一味的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刺绣的艺术性就会大打折扣。[5]虽然机器生产能实现批量化、快速化、标准化,极大地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但却不能实现湘绣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生产出来的刺绣品不能真正展示中国的文化精粹,也无法体现湘绣的绝高技艺和绣工画师独一无二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所以,不能真正称之为刺绣艺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农耕文明中,湘绣之所以得到极大发展,是因为它们不仅是艺术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有着深厚的社会需求基础。但由于湘绣需要大量人工且制作缓慢,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格格不入,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虽然湘绣的衰退是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的必然,但传统手工艺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是璀璨文化和悠长历史的沉淀,与工业化产品相比,手工艺品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和文化艺术价值。如果突出这一点,传统手工艺便有可能在工业文明中得以持续和发展。

二 在现代社会进程中湘绣自身所潜在的衰落因素

在农耕文化的环境中,刺绣艺术不仅以自然的状态广泛存在于普通民众中,而且以精致、奢华的面貌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现代社会进程中,面对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湘绣艺术日渐滑落,到二十世纪末已经衰落到历史的最低点。究其衰落的原因,除了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等客观原因之外,湘绣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与时代发展滞后、失效的一面。

(一)湘绣逐渐成为与生活方式脱离的产品

苏州大学诸葛铠教授曾在其《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蜕变与再生》一文中说到“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衰落更直接的原因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脱离”。[6]日本民艺论的奠基者柳宗悦也曾说到“需要考虑的是物品不适合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的生活对物品不合适”。[7]

诞生于民间的湘绣,一直有“与日常用品结合、注重实用”的传统。早期的湘绣,主要是日用品。湘绣发展的全盛时期所生产的绣品除了各类服装的纹样装饰还有被面、枕头、围巾、手帕、台布、椅垫、小孩涎围、屏联、堂彩等,几乎涉及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可以看出,湘绣的品种繁多并与生活联系异常紧密。[8]但在现代,湘绣日用品几乎很难找到,可以说湘绣与人们大众的生活脱节直接导致了现代的衰败。

目前,在所有的湘绣作坊,只能看到各式的观赏刺绣,且价格不菲。在少数的销售店面虽然可以看到杯垫、围巾等日常用品,但此类产品多为机器刺绣。主要针对来湖南旅游的游客,制作粗糙,不能算真正的湘绣。笔者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调研,对相关人士进行了访问,得知湘绣研究所一直是湖南湘绣的龙头企业,代表了湖南湘绣的最高水品,目前主要生产的还是针对对外出口的观赏性刺绣,日用品生产较少。该所也意识到产品的局限,在前两年开设了服装开发部,主要生产局部有手工刺绣装饰的中式服装。虽然是纯手工刺绣,且价位与同类产品而言并不昂贵,但是由于服装款式变化较少,购买的人群并不多,因此湘绣研究所一直打不开产品单一的局面。

针对这一现状进行深刻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贵贵族”在消耗奢侈品,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能力最强的国家。特别是“高级定制”的概念在中国越来越明晰,且有广泛的市场,促使中国高级定制品牌的崛起,如玫瑰坊、NE·TIGER(见图1)等品牌已经运作得非常成功,其服装上的装饰基本为手工刺绣。而时尚用品几乎涉及了生活的所有层面,除了服装及配饰还有大量的家纺装饰品,且不乏购买者。因此,可以得知,价格昂贵并不是导致湘绣衰败和产品单一的主要原因,湘绣在现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越离越远,不能与时代接轨才是真正原因。

图1 NE·TIGER 、玫瑰坊作品

(二)传统湘绣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

很多专家学者是这样描述和评价湘绣早期的发展中的艺术特色的:“原生态的湘绣保存着楚绣、汉绣的特点。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以针代笔,巧妙地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严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8]

从早期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湘绣是有着强烈个性的地方刺绣。但是社会交通的便利、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得各个地域的文化艺术出现了明显趋同倾向,各种地方刺绣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互相影响、融合,湘绣的地域特征逐渐丧失。另外,苏绣、粤绣由于得到政府的扶持,以及产业自身合理的调整,逐渐成了中国刺绣业的强者。受市场体制的冲击,众多的湘绣企业或面临倒闭,或面临怎样适应大的市场经济环境的难题,在应对严峻的市场挑战中,一些湘绣小企业开始“随大流”不知不觉受到其它刺绣的影响,在艺术特色、题材选取等方面渐渐丧失了自己的艺术特色。[7],[9]因此,在四大名绣融合的趋势下,湘绣不应该盲目随波逐流,而是要针对工艺、材料、题材、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创新,并结合传统文化和湖南本地传统文化创造出真正有底蕴,带有强烈个性的刺绣。这样,湘绣才能发挥优势,树立起自己的品牌,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再创辉煌。

三 九十年代后湘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遭遇发展瓶颈

(一)九十年代以后湘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困境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湘绣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新品种、新工艺层出不穷,其发展规模远远超过苏绣,位居“四大名绣”之首,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然而1990年以后,湘绣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些湘绣老厂纷纷倒闭,私营企业处于不正当的竞争中,湘绣前途堪忧。[3]

湘绣早期的主要市场就是日用品,随着工艺的发展,慢慢由日用品转移到了工艺品,其品位、档次得以大大提升。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两个市场都先后受到了冲击。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和手工湘绣自身的局限,目前湖南为数不多的湘绣厂家,几乎看不到日用品的痕迹。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湘绣产品主要由有关部门收购和专营出口,改革开放后,国家很多政策放松,也开始扶持各种类型的经济形式,为以家庭作坊形式的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创业环境,诸多的湘绣作坊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但是,在管理方面,政府并没有加以引导和调控,导致不少个体企业为了最大幅度地盈利,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使湘绣声誉在国内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湘绣出口额严重下降,据当时的数据统计,苏绣的年产值达到近3 亿,但湘绣可能不到1 亿。在国际市场上,高档装饰品苏绣占了80%,湘绣仅占5%;在国内市场,湘绣只占30%,苏绣占60%。[5]另外,国外刺绣技术突飞猛进,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湘绣的销售途径主要为出口,因此,在目前,湘绣在市场上的竞争对于不仅仅是国内其他绣种,还有更为严峻的是面对其他国家刺绣业的冲击。

一直承担湘绣主要创作和开发的国营湘绣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湘绣一直被国家政府作为外交礼品和赢得外汇的重要产品,因此,国家对湘绣的扶持力度是比较大的,国家对物资实行统一分配,对湘绣绣品进行统一销售,长沙地区的主要国营湘绣厂基本上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湘绣国营企业可以组织技术最强的设计团队和刺绣团队进行新的绣品的开发,甚至在这个阶段,湘绣的重要针法套系如双面全异针法技艺、狮虎题材针法技艺诞生,使湘绣发展达到巅峰。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以湘绣研究所为主的湘绣龙头企业经费完全自负盈亏,国家没有一分钱事业拨款支持。由于以前的管理机制,导致人员多,底子薄,湘绣每年的收入远远支付不了企业的正常开支,困难巨大。个体湘绣企业增多,无序竞争导致湘绣市场混乱,湘绣声誉受到极大损害,湘绣整体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节节失利,造成了大多数的国营湘绣企业倒闭,湘绣艺人下岗,湘绣技艺失传。为了维持正常运转,湘绣创作的龙头企业——湘绣研究所只好将一些不该卖的湘绣珍品卖掉了,如:立体双面全异绣《西厢记莺莺听琴·红娘传书》,多画面全异绣《绿肥红瘦李清照词意》(该作品获1989年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杯奖),《上山虎、下山狮》双面异绣,《商人打马球·战国编钟舞》大型双面绣屏,双面绣屏《九龙飞腾·蟠桃寿带》(1986年获第六届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设计最高奖希望杯),双面绣《虎头》(著名老艺人、鬅毛针法创立人余振辉女士存世的最后一副作品),《草泽雄风》、《百鸟朝凤》(已故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应修先生代表作),双面全异绣人物《杨贵妃》、《西施》、《花木兰》、《李清照》(均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淬峰代表作)等等。[10]随着这些卓越湘绣精品的大量流失,给湘绣的传承保护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

湖南湘绣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的困境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湘绣出口受挫,主要归结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湘绣的创新能力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在九十年代之前,湘绣出口主要针对国外的一些华人地区,主要为结婚用品和家庭装饰品,题材为传统的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但是,随着新一代的华人的长大,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愿意接受西方的艺术文化,传统湘绣产品在华人地区不再受到追捧,导致湘绣在华人市场受挫。[3]第二,国内无序竞争导致湘绣质量和声誉下降。在湘绣的发展历史上,一直是以高品质的工艺和设计来赢得市场的,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个体、私营的湘绣厂发展很快,但有些唯利是图的商家为了最大获利,生产出很多粗制滥造的湘绣,而且同行之间低价竞销,恶性竞争,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这种简化程序、扩大生产、降低成本的的方式极大破坏了湘绣艺术质量和声誉,自然出口受挫。第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湘绣在销售上由国家统一出口,湘绣企业只管生产。但是,改革开放后,湘绣生产和销售在国家在相关的政策上不再有任何优势,同时,经营困难的国有外贸公司不愿再做利润低、风险大、周期长的湘绣出口生意,导致湘绣出口渠道受阻。

2.湘绣产品自身固有的原因:一是湘绣生产周期长,要完成一件令人满意的湘绣产品工序异常繁杂,一副湘绣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才能完工,且工作强度大,湘绣生产的这些特点必然不能做到多产;二是产品色彩光泽不便保存,湘绣强调用色丰富,但是如果保存不好,很容易褪去原有的色彩和光泽,因此,丝线和绸缎的色牢度亟待提高。现在湘绣的厂家,高档湘绣产品基本采用国外进口的丝线,无疑增加了成本。三是创作观念以及湘绣的定位与时代脱节。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越来越多元,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湘绣却依然沿袭传统几乎不做任何的改进。现在市场,手工制作越来越昂贵也越来越被人崇尚。而湖南湘绣在市场经济中没有采取节制性生产,以保护手工劳动的特有价值。反而以机械化、粗制滥造来改造传统工艺产业,无疑是杀鸡取卵式的自我葬送。因此,只有与现代社会大环境中的审美观念进步协调,才能保证湘绣市场的潜在顾客增多。[11]

3.研发资金短缺。如今仍在经营的湘绣企业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是国营单位代表;其二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个体、私营湘绣企业。笔者多次去这些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沙坪地区的除金球和三利湘绣有限公司规模稍大,其它集中在沙坪地区的湘绣企业规模相当小,有的绣厂仅有5-7 个人在进行刺绣,产量也不大。据金球湘绣有限公司和扬帆刺绣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资金的短缺,任何一家湘绣生产厂都无法进行业务的扩大。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只能临摹。无法形成绣品由著名画家或优秀画师进行绣稿设计,再由技艺高超的绣工进行刺绣的这种较好的生产过程,自然,绣品的档次无法提高。而作为湘绣龙头企业的湘绣研究所也无法避免这种困窘。改革开放初期,湘绣研究所就已经负债累累,根本不可能有资金来进行湘绣产品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九十年代中后期,湘绣研究所一批四十多岁的设计和刺绣专业人员先后离开岗位,进入由财政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行列,意味这湘绣研究的工作基本停滞。[12]

4.人才的缺乏。由于资金的短缺,湘绣行业大量的设计和刺绣专业人员离岗,直接导致了湘绣研究开发工作的停滞。同时,随着这些技术骨干的离开和去世,也使湘绣技术慢慢失传,给湘绣今后的发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一方面致使湘绣很多技艺没有整理,不利于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传统的湘绣人才的培养,向来以师徒相传的封闭型传授模式,这些技术人员的离岗,其实也使湘绣人才培养终断。

5.湘绣生产管理上无法做到创新,保持业内先进水平。历年来,湘绣的兴盛都是与刺绣技艺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不但很多优秀的湘绣技艺无法传承更别说开发新的工艺了。在湘绣题材和产品品种的开发也裹步不前,日用品市场的丧失意味着湘绣大片市场的丧失,造成了湘绣产品单一的局面。目前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八零、九零后成为主要的市场消费者,强调个性的原创设计越来越受到推崇,而湘绣依然呈现清末的面貌,自然无人问津。

6.经营者之间缺少交流,政府支持力度小,对湘绣的发展没有做出较好的规划。在湘绣历史上,大凡兴盛之时也是绣工和画师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技艺最频繁的时候。如画师杨世焯之所以能够在湘绣的绣稿和针法设计上获得这么大成就,与他和周围画师绣工共同交流心得密不可分。然而,如今众多湘绣经营者大多摆出“各顾各”的架势,这种状况对湘绣的发展非常不利。[13]另外,苏州刺绣在现代社会同样碰到了相同的困难,但却很快适应市场,在国内外的声望越来越高,这与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分不开的。湖南省政府虽然也对湘绣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力度就小得多,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湘绣衰败的困境,使传统湘绣重焕生机。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湘绣面临的种种境遇是作为传统手工艺术无法避免的。现在湘绣产品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实际上是湘绣在商品化、市场化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湘绣在日趋国际化的现代消费中,需要重新定位、重新包装,加强其为现代社会服务的实效性。这样才能使湘绣复兴,再次创造辉煌。[14]

[1]季羡林,刘兴林,范金民.长江丝绸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65-89.

[2]季羡林,刘玉堂,张 硕.长江流域服饰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41-264.

[3]李咏清.湘绣的原生态及市场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8-32.

[4]袁 元,吴智慧.留住手艺——工业时代的手工业[J].装饰,2005(3):18-19.

[5]李 芳.浅谈中国当代刺绣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2):136-137.

[6]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60-66.

[7]杨世骥.湘绣史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5:39-73.

[8]许 凡,徐青青,李湘树.湖南湘绣艺术特色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与设计版),2008(6):127-130.

[9]陈 敬.湘绣VS 中国绣[J].企业家天地,2004(7):71-73.

[10]许 凡,徐青青,李湘树.不同历史时期的湘绣艺术题材研究[J].纺织学报,2009,30(10):124-128.

[11]何兆芸.简论湘绣首次全盛的内因[J].饰,2005(2):27-29.

[12]李湘树.湘绣史话[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77-79.

[13]何兆芸.湘绣生产的兴与衰[J].纺织服装周刊,2006(6):38-39.

[14]许 凡,阳献东,徐青青,李湘树.现代湘绣的发展抉择和对策探讨[J].纺织学报,2011,32(4):116-122.

猜你喜欢

湘绣刺绣
“非遗×N”活态传承商业模式探索
——以湘绣为例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儿童玩具设计中湘绣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创意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湘绣设计创新分析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刘爱云谈沙坪湘绣的艺术发展历程
刺绣西瓜钥匙包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