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看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原因
2013-08-29刘丽薇复旦大学经济系
■刘丽薇 复旦大学经济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构想,开启了我国经济市场化之路。至今3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实我国经济、社会的确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那么回过头再看经济改革之初,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我国是如何选择了市场经济之路呢?带着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以农业为切入点,结合国情从源头探讨其原因。
一、农业的重要意义
农业在我国不只是产业层面的概念。中国直到近一两百年才打破传统的封建帝制,在这之前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在这种长期机制的影响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民占总人口高达90%,农业占全国生产总值80%。就是现在,农业人口在我国仍然占有9亿,所以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并。因此任何涉及民生、发展的政策制度都要切实考虑到与农业、农民的利害关系。
二、计划经济为何无法持续
要说市场经济的优势就要先说说在这之前的计划经济。只有搞清楚计划经济为何在我国无法继续实施才能更好地理解选择市场经济的原因。
为什么会选择计划经济?
建国初期采取计划经济有两个原因。理论上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认为市场经济就意味着资本主义。而在实践上,我国当时采取“苏联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非常薄弱,再加上近代以来一直处于落后被侵略的地位,加快重工业发展就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农耕社会沿袭千年的中国,要快速强大起来,只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积累大量资本,从而发展重工业,这只有通过人为的产业配置才能实现。在这一点上,计划经济就成为最优选择;因为其特点就是统一资源集中配置,并且政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
如上图,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产值明显下降,而工业反而大幅度上升;在计划经济的后期工业增长值明显大于其他产业。
另一方面,当国家经济实力较弱时,发展市场经济也是不实际的;一旦市场开放和国外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展开竞争,我国的经济情况只能继续恶化。
计划经济有哪些弊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再加上集体生产的模式,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人们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影响了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作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吃饭问题无法解决时这一经济制度注定是要被改变的。
除此之外,中国地广人多,并且不同区域环境和文化差异都非常巨大,计划经济自上而下下达指令的模式很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在实践中往往使目标偏离。
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难以调节,这就成为经济制度改革的前提。那么市场经济为何就能弥补计划经济所导致的问题呢?
理论上的合理性
我国经济改革前无古人,是邓小平创新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其实是可以和社会主义并存的,因为理论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所有制,市场经济体制其实是一种中性的存在,并不是哪一种社会制度的属性。社会主义并未否定商品的经济属性,而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属性,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有区别的:西方的市场经济是完全由市场主导的;而我国市场经济其实是自上而下由国家主导的,通过“渐进式”改革的缓冲作用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过渡。
适合国情的需要
1.市场配置
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生产和需求互相调节适应,符合经济基本的价值规律,能够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生产力和技术创新会得到促进,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2.自由化
由市场配置资源就要求政府较少的进行干预。在行动自由、思想自由的情况下,生产模式才不会僵化;在利益的推动下人们会尽其所能创造生产力,因而自由创造财富。另外,自由化使农民的选择也增加了,再加上城市化的推动,农民可以向城市流动进行工业生产,这对于改变我国农业人口庞大而生产效率低下的格局是非常有意义的。
3.产权明晰
科斯定理中讲到当产权明晰时,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之前的计划经济强调政府集中配置,这种体制是出于满足社会总体需要的目的;而农业经营者自身却有着追逐利益的本能。明确的产权可以解决人民公社制度下的“搭便车”问题:一方面明确的产权可以刺激生产的积极性,在利益驱动下“多干多得,少干少的”使农民为自己干活;另一方面由于收益内部化,严格的监督也不再需要了。而这也是为什么承包制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并得到好成效的原因。
4.市场开放
市场经济离不开开放的市场,而市场的开放则意味着外资的流入和商品的对外贸易。外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资金的缺乏,促进经济增长;而对外贸易扩大了农业生产的流向,也起到促进生产力提升的作用。
四、市场经济真的就完美无缺吗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并不意味着其只有益处没有弊端。比如市场经济所推崇的无政府化增加了风险的可能性。不过相比劣势,其优越性更为明显也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弥补就可以减小甚至消除弊端,比如通过学习日本的“农协”进行集体化生产销售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风险。
五、结语
我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和后来市场经济的改革,都是适应我国当时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决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胆尝试,在解决我国至关重要的农业生产问题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前一期改革的成果正面临着诸多考验,承包制解决增产问题的作用已发挥到最大,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效益正在减弱。在经济市场化之路上走到今天,面对农村土地制度、民工潮等等问题,新一轮的经济转轨即将到来。
[1]茅于轼.继续坚持中国改革开放的市场化道路[J].河北学刊,2009,(5)
[2]周殿昆.论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经济体制改革,1992,(4)
[3]赵凌云.转轨与摩擦:1979-1991年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革局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3)
[4]郑道文.发展经济思潮与中国的改革发展战略[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6)
[5]姜树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J].北方论丛,1996,(6)
[6]韩康.中国市场经济模式探讨——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
[7]茅于轼.继续坚持中国改革开放的市场化道路[J].河北学刊,2009,(5)
[8]雷宁志.市场机制与我国农业经济的振兴[J].软科学,1993,(1)
[9]唐昌黎.论市场经济的弊端及克服的途径[J].社会科学辑刊,1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