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年已满百 常怀三农忧《中国发展观察》百期纪念暨刘奇“三农观察”专题座谈会在京举行回良玉致信祝贺

2013-08-29杨良敏

中国发展观察 2013年5期
关键词:刘奇三农问题三农

◎本刊记者 杨良敏 姜 巍

5月4日,“农口”的众多官员、专家、学者在北京聚会,畅谈三农问题专家刘奇为文为人之道,场面热烈,气氛活跃。这是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为本刊专栏作者刘奇组织的一场“三农观察”专题座谈会,并以这种简朴的方式纪念《中国发展观察》出版一百期。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发来贺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通过不同方式表示祝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段应碧、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等到会祝贺。座谈会由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总编辑卫建民主持。

座谈会规模不大,嘉宾众多,内容丰富,分量很足。作为一本年轻的杂志,中国发展观察创刊8年多,刚满100 期,能够得到这么多同志的厚爱和祝贺,用社长鲁志强的话说“有点受宠若惊”。他说,一本年轻杂志走过这段路程,要“三靠”:有一个开明的主管单位;有一群爱思索、关心国家事情、冷静倾听、引领意见的好读者;有一批像刘奇、赵树凯这样的好作者。同时具备这三样不是很容易的事,我们很幸运地碰到了。

卫建民总编辑也有同感。他说,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的生存和发展就是靠作者和读者,编者起桥梁作用,为两头服务。刘奇同志自2010年8月在本刊开辟“三农观察”专栏,文章个性鲜明,而且是360 度视野,以真话、诤言为三农鼓与呼,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近几年,刘奇有30 多篇文章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示,很多思想、观点和政策建议被领导讲话以及有关中央文件吸纳,为三农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分管三农工作的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对刘奇的文章十分关注,并对刘奇的三农研究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还专门为本次座谈会发来贺信,委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宣读。贺信说,刘奇同志长期从事三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三农工作饱含热情,执著探求,倾注了许多心血。近些年,他对三农问题的思考日见深邃,所提思路和对策有新意、有见地。刘奇同志对农民感情深厚,敢于讲真话、道实情、献真言,这是他能写出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章的基础。祝愿刘奇同志在今后的岁月里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因出差在外无法到会,特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出版一百期表示祝贺,对刘奇同志表示祝贺。他说,刘奇同志非常勤奋,没有别的嗜好,就是持续不断地思考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刘奇同志的文风非常活,可看性、可读性非常强,尤其是特别适合中央领导看,观点十分鲜明,深入浅出,讲大道理、大思路,从总书记到总理,很多中央领导同志对他的很多报告都做出过重要批示。他的这些成果,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三农政策理念,制定三农政策很有价值,贡献很大。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同样因出差在外无法参会,对此深表遗憾,并特地送来书面发言。他说,这个专题座谈会,是当代“三农”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一件喜事。长期以来,刘奇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潜心钻研“三农”政策,撰写了大量很有深度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大量很有见地的政策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成为重要的决策参考,为丰富和发展“三农”理论、制定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农村发展道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作出了重要贡献。刘奇同志不唯上、不唯书,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敢于讲真话、道实情,勤于建真言、献良策。他几十年如一日,为农村改革发展鼓与呼、为农民群众谋福利,做到了服务“三农”有感情、开展调研有热情、探索创新有激情、献身事业有痴情。他长年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见事早、判断准、研究深,出的是实招、高招、管用的招。刘奇内外兼修、德学双馨,既有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也有国家公职人员心系黎民百姓的浓烈情怀,还有科研工作者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是他敬重并引以为楷模的良师和益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首先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借出版百期之际,专门召开刘奇“三农观察”专题座谈会表示祝贺。他说,这么多年来,在三农领域以某一位同志为对象开一个座谈会还是第一次。回良玉同志对某一位同志做出这么高的评价,我们还没听说过,可见刘奇同志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韩俊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社科院农村所担任《中国农村经济》主编和社长时,通过文章认识刘奇,并被他的文章所吸引,读起来很有味道。从此,他跟刘奇成为很好的朋友。通过20 多年的交往,韩俊认为刘奇的兴趣根本不在做官,而在做学问。20 来年,刘奇从来没说想做官的事,每次就是要材料,探讨问题,他的作品研究的是真问题、大问题,是切中三农政策最前沿的重大问题。他有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也借调到中农办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他既能够吃透中国最底层的问题,也能了解最顶层的政策需求。刘奇同志的文风,深入浅出,语言鲜活,非常有感染力和穿透力,表达方式新颖独特,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刘奇同志已经自成一家,自成体系,对整个三农领域所有的重大问题都有涉及,正如陈锡文同志所说,刘奇是三农研究的大家、大专家,没有20多年的努力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作为刘奇的老领导、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段应碧说,来参加这个会,是冲着这个会的名字“刘奇‘三农观察’”来的。这个会议的名称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叫“刘奇”,刘奇是老朋友;第二个“三农观察”,不是一般的“三农观察”,而是刘奇观察三农,挺新鲜的,研究讨论刘奇怎么观察三农,马上意识到他观察三农实在跟我们有点不同,确实有独特的东西。他说,刘奇在中财办的时间不长,但印象很深刻:他对三农很有感情,老在思考这个事,关注这个事,很勤奋;他的文章活泼,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平常研究的套路,很新颖;读起来很实。“我当时的感觉是,刘奇适合干两件事:一是适合当官。平时他不想当官,但是他肯定会当官,肯定能当官,他对我们国家政府运行这一套把握得很准,上上下下的关系把握得很准;二是适合搞研究。他的观察不是就一个问题从学术的角度,或者从决策的角度翻来覆去的研究,跳跃性很大,针对性很强,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知道别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偏差在哪里,拿捏得很准,而且用一种很精彩的语言给人家讲道理,不是动不动就骂人、批评人。研究三农问题就得要有刘奇这样的人,要用他的这种方式去说服人,包括说服领导,说服社会上的一些人。这种方式,深入浅出,有一种渗透力,让你潜移默化不信还不行、觉得说得有道理。”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推迟一个重要的活动来参加这个座谈会,除了都是三农专家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刘奇是中国农大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说,从治学水平、治学风格和特点来说,刘奇正是学校需要的老师。现在,学校的老师学院派比较多,学院派是重理论的,但是理论最终还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他希望教育学生真正向刘奇同志学习,深入实践,深入了解社会。从学校的角度,希望刘奇在继续写好文章的同时,继续当好博导,把学生带好,为培养第三代、第四代三农研究人才多出力,作为校长将为此创造条件,搞好服务。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此前一直在安徽任职。尤其是在担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期间,一直分管三农工作,与刘奇接触很多,“为我所用”。他说,刘奇很多思想观点,不是从一个学术观点去研究,他发现问题又不是就这个问题去解决,而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以他独特的思维来看待三农。他这些文章与其说是一些有关三农问题的论文,不如说是他对农民的感情、对农村的感受、对农业的感悟的自然流露,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学者和干部的责任。赵树丛说,对农村的问题,一定要对农民有感情,否则,一千个道理、一万个道理都不是重要的。他对刘奇的三农情怀表示钦佩,也对刘奇给予工作上、理论上的支持表示感谢。

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说,中国发展观察在创刊100 期时举办这个专题座谈会很有特色。第一,刘奇确实是我国三农战线理论政策研究工作中一个非常优秀的专家,为他举办一个“三农观察”座谈会,对整个三农战线开展理论政策研究,树立一面旗帜,非常好,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第二,中国发展观察能够把“三农观察”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非常好,能开辟这样一个专栏难能可贵,这种就三农问题进行系列化观察研究的做法值得提倡。他认为,“三农观察”座谈会,是开启新时期三农问题研究的新事件。他对刘奇的作品和人品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刘奇的风格、胆识、创新和勤奋精神,值得三农政策理论研究者好好研究和学习。刘奇同志从事三农领域政策的研究,之所以有不竭的动力,创造出这样好的作品,关键在于他在研究工作中有一种信仰:一是带着感情研究,为农民说话,为农民鼓与呼;二是带着一个闯的精神去探索,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只要能把这个问题揭露出来,能够推动解决,对农业、农民、农村有利,他就大胆去讲。

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毕美家在安徽和刘奇共事多年,“同吃同住同劳动”,彼此很了解。他说,刘奇对三农的研究不是当职业来干的,确实是当事业来干的,淡薄名利,不追求官位,实际上就是把学术作为终生追求。他从自身经历和交往的角度,谈到刘奇同志三农领域研究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毕美家在安徽滁州挂职市委副书记时,搞一个“博士引进工程”就是刘奇出的主意,现在还有一批博士在那里工作;在安徽省农委当主任时,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开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他跟刘奇同志一起谋划了一本书《重粮时代》;在淮北当市委书记时,时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的赵树丛要毕美家不要“农转非”,这对农业才占6%-7%的比重的一个工矿城市来说压力很大,刘奇同志帮着搞城市转型,提出立足淮北,面向长三角,打造淮北食品工业高地,四年时间食品工业从17 个亿搞到300 个亿。“刘奇同志经常谈这些问题,要变成高层的政策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我们是朋友,经常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相聚,所以他很多观点,很多思想到我这里就可以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刘奇同志对三农工作的研究有很好的价值。”

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说,跟刘奇认识的时间不是很长,看了他的一些文章,有很多感慨。今天只想说一点,正如刚才回良玉同志贺信所说,三农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事情还很多。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根深蒂固,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希望刘奇同志继续给予研究。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听到在场的领导、专家的评价,深受启发,要做一点归纳和补充:第一,大家对刘奇同志的评价,如果不熟悉都以为是溢美之词,但是对了解他的同志认为没有一点过分,都符合他的实际。由此也想到第二个,一般给在世的学者开这种会有点忌讳,但是马上想到其他领域树典型,三农领域干嘛不树?所以,今天这个会很特殊。第三,当年刘奇借调到中农办时,两人吃住在一起,对他不可谓不了解。后来,因相关规定没能把刘奇调过来,但是,等符合条件了,刘奇不愿来,他的理由是,不是说这个单位好不好,而是到了这个地方就不能再自由、随便想自己的、写自己的东西了。细想很有道理,因而想起当时沈从文到后半辈子不写小说而去研究文物了,当时评价他有一句话:不知道是该为我们国家少了一个文学家而惋惜呢,还是应该为多了一个优秀的文物研究家而庆幸?我觉得好像都是,对于刘奇,我想说的是,不知道是为中财办和中农办少了一个优秀的干部而惋惜呢,还是为我们国家和社会三农领域多了一个优秀的研究专家而庆幸?我觉得显然是后者。第四,受到大家启发,做一点归纳和总结:刘奇研究三农问题,把理论性和实践性,把政论性和文学性,把思辨性和通俗性这几个方面结合得相当好,他的文章也好,研究也好,产量很高,涉猎很广;资料很多,生活很厚;文字很犀利,表述很活。所以,今天这个会虽然是对着他本人和文章,其实也是对今天和今后研究三农问题的态度、思路、作风的一个研讨会。希望刘奇作为一个颇具使命感、颇富思想性、颇有可读性的、有关三农重大问题的政论性作家,继续保持激情,保留风格,对三农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和应有的作用。

作为一位专门从事城镇化运营的企业家江喜科特邀参会,他从自身的经历谈到,像刘奇一样把三农研究作为事业来做,很不容易,三农不是“帮扶”,未来就是社会经济增长极。他对三农的感情,与刘奇产生了强烈共鸣。

国家粮食局科学院研究员丁声俊说,作为中国发展观察的铁杆读者,刘奇的文章每期必读,期期都保留。为了刘奇文章的“三真”——真知、真见、真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谢庆奎教授“自动请缨”要参加座谈会,一是跟刘奇很熟,知道他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有成就。第二,对于中国发展观察举行这样的座谈会,觉得新鲜。在和刘奇的交往中,觉得刘奇很有思想,看问题很敏锐,在三农问题上认识比较深刻。刘奇做官淡定,能够利用做官给他提供调查研究的条件来做三农研究,这是刘奇的成功。从中有三点启发:第一,研究方向要专一,研究问题要专注,研究态度要专心。第二,对于官员来说,边做官边调研,边深思边研究,边写作边运用,这种官员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可能会做出很多贡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第三,他做人很真诚、很认真、很踏实,敢说真话,有追求,有创新精神。做人做得好,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孟庆国说,刘奇成为清华大学农村研究学院的学术委员后,开始读他的书,看他的作品,听他的讲座,越看越痴迷,越听越解渴。他的文章、讲座、语言风格非常犀利,结论非常有见地,尤其是多题材、多学科、多视角,政、经、社打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印象深刻。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用三句话说他的感受:第一,刘奇做人做事的精神和品格要学习,从来没有甜言蜜语,实实在在;第二,做学问的方法要学习,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二是坚定的农民立场,三是敏锐的观察视角,四是实证的研究方式,五是丰厚的研究成果。他说,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能够开辟刘奇“三农观察”专栏,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一个综合性刊物很不容易,希望继续开展下去。

财政部农村司副司长张岩松说了三句话。第一,祝贺中国发展观察创刊百期,从文章的质量,版式设计,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都非常有借鉴意义。第二,很有幸认识刘奇,两人都是清华农研院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有接触;同时一直都是看着他的文章在做政策研究,彼此是“新结识的老朋友”。第三,刘奇的文章有几个特点,一是问题的现实性,二是观点的鲜明性,三是思想的深刻性,四是视野的广阔性,五是文字的犀利和活泼性。这些都是我们做工作,做学问所必须的。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说,仔细翻了一下刘奇同志丛书目录,包括主要内容,受到非常大的启发:一是刘奇观察三农是真正从实践中观察;二是不仅有国内的记录,也有国外的记录,而且记录之后更多是一些非常深刻的启示,值得深思;三是刘奇提到域外经验水土不服的问题,意味着国内的学者担负的责任更重。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和刘奇一样都是中国发展观察的专栏作者,同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说,作为20 多年的朋友,刘奇有三点最值得学习,一是对三农问题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把握和洞察;二是勤奋令人惊叹,去一趟法国待上20 天,就可以写出一本10 多万字的法国社会观察的书来。三是对文章的追求,不仅仅是词达而已,还追求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这是两人共同的追求。“如果有机会我在杂志里面写一篇老刘”。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因时间关系未能在会上发言,会后发给记者的书面材料用“刘奇精神”来概括他的感想。他解释,所谓“刘奇精神”,可以用三句话来表现。其一是求真。刘奇的文章,十年、二十年读下来,几十篇、上百篇读下来,没有空洞的道理,也没有花俏的文辞,唯有的是农业农村农民,这几十年风风雨雨真实的显现。其二是务实。刘奇是官员,也是理论家,是“三农”战线的领导者,更是实践者。我们的言论、我们的政策,能否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取决于相关建议的操作性。我以为,刘奇同志达到了这个要求。其三是勤勉。刘奇同志的文章是笔耕的结果,更是思想的显现。我经常想,一个人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有如此大的能量,不敢说著作等身,也是洋洋洒洒数以百万言,可见刘奇同志之勤奋,确实值得学习。

中国人民银副行长刘士余同样因时间关系没能在会场上发言。会后也把会前认真准备的一个书面材料提供给记者。他说,五年前到安徽调研扶贫政策实施与任务落实情况,第一次见到了刘奇同志。无论是拜读他的文章,还是与他交流,都感受到刘奇同志文风正,作风实,始终扎根农村,思考来源于实践,又用理论指导解决实践问题。他在阅读刘奇新近出版的《中国三农问策》系列丛书后,深有感触,并就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了几点看法:农产品价格按照市场机制重新校正有利于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提高农村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农业保险和碳汇等问题;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都应早日提上日程。

刘奇最后说,听了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发言,感受就是很惭愧,自己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会后要把大家的发言讲话好好消化,认真学习,当做今后为三农做一些事情的动力。他说,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感觉责任更大,在今后与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的交往中,多向大家学习,多向大家请教,最后衷心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衷心感谢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

《中国发展观察》出版百期,编辑部坚持的办刊方针——“重中之重”,就是对“三农”问题的现实观察研究,及“管用”的政策建议。创刊之初,请赵树凯开设“乡村观察手记”。赵文主要着眼于基层社会治理,从政治学、社会学,从制度层面分析研究“三农”。刘奇的专栏,视野开阔,更多地来自现场,直接感受民间疾苦,是忧国忧民的直言。本社开这样一个别具一格的座谈会,既是感谢专栏作者的长期支持,也是要把“三农”研究引向深入。

猜你喜欢

刘奇三农问题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gulations of equity—based crowdfunding in China and USA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陇原渔夫
科学小卫士(三)
科学小卫士系列(二)幸福的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