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对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迷思

2013-08-29王元丰

中国发展观察 2013年7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人类

◎王元丰

当2008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性经济危机后,几乎世界主要经济体,为经济的急剧衰退和防止危机的蔓延,都采取了凯恩斯式的经济刺激措施。但是,到了2010年,由于第一轮的经济刺激措施即将用尽,以及希腊的主权债务问题凸显,并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洲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扩张,而世界经济并没有如人们期望的开始复苏时,欧洲和美国对于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2010年,美国尽管经济不再衰退,但增长缓慢、乏力,而且失业率高起,在到达百分之九点几的高位不落,奥巴马政府选择进一步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开始第二轮经济刺激,而且美联储也摇旗呐喊,一同使力,在2010年11月4日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进一步收购6000 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与此相对应,面对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最有代表性的英国卡梅伦政府,坚持选择紧缩财政政策:减少不断增高的政府开支、缩减主权债务占GDP 比例,以使经济逐渐恢复健康;依靠私营部门的投资和创新去获得经济的增长。在货币政策方面,英国倒是采取了同美国一样的央行政府债券的宽松做法。

对于这两种在财政政策上,不同应对经济问题的选择,2010年11月9日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专门刊发一篇名为“世界的实验室”的文章,特别关注人类应对经济危机的这两条不同路径。文章引用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的话说:“如果在当前英国处于经济严重衰退的气候下,英国实验选择削减政府开支而不增加,不但是大胆而且在政府是否选择增加公共支出推动经济走出衰退上具有重要价值。”可以看出很多经济学家很希望英国能够在这次的“世界的实验”中取得成功。

现在两年多过去了,这场“世界的实验”的结果怎样呢?应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美国经济目前处于缓慢增长中(增长率为2%左右),增长并不有力,远没有达到经济复苏所需要的增长率,而失业率一直在8%左右,最近为7.6%。英国的经济表现明显不如美国,不但谈不上复苏,而且仍在衰退的边缘挣扎。2011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为0.7%、2012年是0.2%,而且2012年仅有第三季度实现了1%的经济增长,其他季度均为负增长,而且第三季度的正增长则主要得益于伦敦奥运会的举行。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宣布取消英国的最高信用评级,使英国的本币政府债务评级从AAA 降低至AA1。这是自1978年以来英国首次失去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的最高信用评级。

可以看出在这场“世界的实验”中,美国和英国都没有交出满意的答卷。只是美国的形势略好一点,因此,美国政府及美联储还想要沿着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路走下去,奥巴马在2013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新的刺激计划,而美联储则计划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但是,新的财政刺激计划也仅是奥巴马政府的一厢情愿而以,美国的共和党人不但不会支持,已经开始生效的“自动减赤”(sequestration)让美国政府不但不能花更多的钱,而且还要减少开支。而在欧洲,尽管有多方面的质疑很强烈,英国政府还是坚持按照他们选定的路线前进,英国计划将把紧缩政策延长到2018年。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表示,即使需要的时间比他最初设想得更久,英国仍然决心消除预算赤字。他告诉议会:“英国正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现在回头将酿成灾难。”虽然英国还坚持自己的选择,但是很多人都对财政紧缩政策产生质疑,呼吁要刺激经济增长。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一系列文章,从“紧缩不是惟一出路”、“对紧缩说不”、“英国不能一味紧缩”等题目就知道许多人对财政刺激政策的渴望。

现在,无论是奉行财政扩张的美国,还是坚持财政紧缩的英国,都面临困难的境地,他们梦寐以求的经济增长和失业率降低都没有成为现实。那么,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方面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如果说是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的经济危机,那么2008年到现在经过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努力,金融系统已经趋于稳定,华尔街又开始盈利了,经济为什么还增长缓慢呢?政府和经济学界的人士普遍认识到,目前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可是,在当前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非常宽松、利率普遍接近于零,而且有量化宽松政策的助力,在美国还有财政刺激政策一起刺激,为什么还不能提振经济快速增长呢?难道必须像日本一样,在债务占GDP超过230%,可以说在经济上已经破产的国家,在新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还大搞政府财政刺激经济政策,并要求银行配合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并加速日元汇率开始贬值等,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才能获得经济的增长?

最近,包括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及政治活动家加利·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等人对经济放缓作了新的解读。他们提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崩溃不仅仅是金融危机的后果,而是从根本上反映了其科技和创新方面的长期停滞。如果不彻底改革创新政策,这些国家就不大可能出现生产力增长的可持续回升。卡斯帕罗夫认为,就创新而论,美国已变得自满而不思进取了,他说:“如今,整个美国的创新引擎正慢慢地趋于停顿,无论是在公共部门还是在私营部门都是如此。”卡斯帕罗夫尖锐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像Iphone 5 这种产品到底提高了人类的什么能力,并指出大多数现代计算机背后的科学原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解决了。同卡斯帕罗夫一同提出这样观点的互联网创业者彼得·泰尔(Peter Thiel)认为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高度扩张性的财政刺激来对抗经济衰退的努力并没有对症下药,可能是非常有害的。在卡斯帕罗夫等人看来,2008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危机不仅是金融危机,更是创新危机!人类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在技术创新上取得大的进展,世界经济才有可能重新走上高速增长的轨道。

尽管卡斯帕罗夫等人认为科技创新的衰竭是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但他们还是对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寄予厚望,期待科学技术能让人类坐上经济快速增长的快车。但是,人类还能够取得期望中的重大科技突破吗?

美国西北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教授在这方面思考得更为深入。他提出工业革命之后的250年技术高速进步时期有可能会被证明是人类历史上停滞规则的一个例外。在其2012年8月一篇名为《美国经济增长结束了吗?蹒跚的创新面临六方面阻力》(Is U.S.economic growth over? Faltering innovation confronts the six headwinds)论文中,他指出,技术进步的速度已急剧放慢,因此生活标准的提升(至少在发达国家)即将减速。他说,在20 世纪,美国人均收入大约每20—25年翻一番。但下一个一番可能要过100年才能发生——这是19 世纪的翻番速度。戈登的观点很明确(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赞同),那就是:尽管世界各国拼命要将经济恢复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高增长水平,然而,经济高增长并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常态。

肯定有很多人不赞同这种观点。由于戈登区分了自18 世纪以来推动经济增长并提高生活水平的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铁路”为代表的革命,其决定性的发明都在1750年到1830年之间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以“电力、内燃机、自来水、室内厕所、通讯、娱乐、化工、石油”为标志,其决定性发明在1870年到1900年间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计算机、网络、手机”的信息产品代表的革命,发明的起始日期定为1960年。有人指出戈登论文的论据的一个基本缺陷是他缩短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范围,把第三次工业革命于2005年切断了——也就是说自其发明始才存在45年,比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运行的时间的一半还要短;还有人对另一种“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戈登的划分方法不同)予以大力追捧。英国《经济学人》在2012年4月21日发表文章宣称,以“制造业数位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更具智能的软件和材料、机器、三维打印、网络信息服务等等,将使工厂逐渐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只要在电脑上设计,就可三维“打印”出物件。这就彻底改变了简单重复性的操作,使制造业和信息高科技等智能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又是一幅美好的画卷!科技创新真能给人类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吗?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科技人才、尤其是那种能够带来革命性突破的天才。而人类在科技人才、天才发现和培养方面的情况怎样呢?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2013年月23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名为《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天才灭绝了》(After Einstein:Scientific genius is extinct),文章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基思·西蒙顿(Keith Simonton)教授,一位从事科学天才研究已达30余年的心理学家。文章断言:人类将永远不可能产生像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那样的科学天才了,这样的天才已经灭绝;人类已经发现所有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任何新的工作将只不过是往知识库中增加知识!这从另一个方面策应了戈登和卡斯帕罗夫等人的观点:相比从前的科技进步——例如电力、自来水、内燃机的发明和其他距今100 多年的突破性发明,现在的技术创新都是修补和拓展性的。

本人是做工程科技研究的教授,但本人对科技解决人类问题不报很高的期望。正像本人于2011年在中国《环球时报》发表的名为“仅仅依靠科技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的文章中所写:人类持续发展与科技,就像一个饮食无度、生活不健康的病人与医药的关系。人类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无论用多么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都是不可能治愈病人的疾病!对于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 世纪议程》作了清楚的表述:在可持续发展中“科学的作用之一应是提供资料,以便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制订和选择环境与发展政策”。科技创新仅仅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手段,解决人类的问题,人类社会必须进行深刻的思想革命,改变片面追求物质发展的短视行为,改变生活观念,践行节俭、健康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际上,这是一个并不高深的道理,西方社会经过200 余年的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人口老龄化、人民的劳动创造热情大大降低,还必须要像过去那样对物质有很大的需求?而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的需求与索取,早已超过地球的可持续承载能力,像18世纪前人类经济总量不变更可能是人类的经济合理状态。罗马俱乐部在上世纪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引起一阵议论后,早就让人们忘到了脑后。在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驱动下,人类享受着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物质成果,把人类“创造青春期”的奇迹,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经济发展稍微慢一点就受不了,在一条追求物质的路上永远不愿回头!

英国上议院议员,英国华威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名誉教授,凯恩斯传记的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 Skidelsky),在2011年《世界报业辛迪加》的文章“后资本主义的生活”,在这方面做了更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进入人类历史的时间并不久远。在此之前,产品购买和销售的市场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限制。一个人毕生致力于获取金钱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推崇,食利者(以钱生钱)是对上帝的不敬。只是到了18 世纪,贪婪才受到道德上的尊敬。只有在现在,人们才认为努力用钱挣更多的钱符合道德标准,这样做一个人可以造福于人类。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支撑的西方文明强加给人们一种激励机制,这种机制对积累财富十分有效,但破坏了人们去享受这些财富的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的财富足够用了,人们可能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看重他们是否得到或失去社会认可。资本主义有可能正接近于耗尽其潜力,无法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斯基德尔斯基认为资本主义可能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逐利行为将重新被认为流氓无赖的所为。如果人类社会真有可能转变成这样,世界就不会有关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迷思了!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英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英国的环保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人类第一杀手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汽车行业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