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GS跟踪站在区域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2013-08-29李海英叶聪云彭晓东

全球定位系统 2013年4期
关键词:监测网基线数据处理

陈 远,李海英,叶聪云,彭晓东

(1.广东省航道测绘中心,广东 广州511483;2.广州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广东 广州510000)

0 引 言

在区域GPS变形监测的应用中,经典的大地测量参考基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高精度长距离定位、形变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需要。因此,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先后建立了不同的现代地心大地坐标参考系统,其中精度最高、使用最广泛的为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所建立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1]。自1988年以来,IERS已经发布了ITRF88、ITRF89、乃至ITRF2005等全球坐标参考框架,目前广泛应用的为ITRF2005[2]。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是基于 VLBI、LLR、SLR、GPS和DORIS等空间技术所建立的现代全球地面参考框架,它提供一个全球统一的、地心的、三维的和动态的高精度地面坐标参考基准。

由于ITRF框架点的分布密度还不能满足区域大地测量的要求,因而利用GPS精密基线解算软件联合周围的IGS跟踪站建立区域性的、与ITRF相一致的三维大地坐标参考基准成为大地测量研究的热点之一。众所周知,IGS基准站的选择和处理在高精度GPS数据处理中至关重要,选择不当或处理不当,对平差结果的影响是系统性的。主要研究了IGS跟踪站的选取及不同基准点对GPS监测网点变形量的影响。

1 影响GPS监测网点平差精度的因素分析

在选定IGS基准站与区域GPS网一起平差时,平差模型及其解为[3]

式中:

其中:A1、A2为设计矩阵;XG,XI分别为GPS和IGS站点坐标向量。由式(4)知,平差后GPS点坐标精度除与观测精度PΔ及IGS基准站的先验权有关外,还与系数阵A1、A2有关,即与所选IGS基准站的位置和数目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影响GPS监测网平差的主要因素是观测精度和基准点的选择,其中观测精度又与观测时间的长短及数据处理软件的完善程度有关。由于IGS跟踪站密度较稀,往往距离变形区达数百公里,此时需要精密基线解算软件进行处理[4]。由文献[4]可知,当观测时间超过4h时,即使基线长度达到500km,使用Bernese软件解算的基线精度也优于1mm.

2 IGS跟踪站点的变形分析

跟踪站点选择的重点放在GPS跟踪站的时间序列的稳定性分析及其精度分析上。如果IGS跟踪站位于形变区域或者其速度场精度偏大,必然会在长期数据处理的精度及其稳定性上显现出来。给出的变形监测区域位于淮北市附近,距其较近的跟踪站分别为BJFS、SHAO、WUHN三个站点。此3个站点都位于欧亚板块,根据ITRF2005给出的全球各跟踪站点的速度文件IGS05.VEL可知,这3个点的运动趋势相同,运动的速度很接近。给出BJFS、SHAO、WUHN三个站点2009年以周为时间间隔的三维坐标变化量,如图1~3所示。

图1 BJFS、SHAO、WUHN三个站点X方向的变化量

图2 BJFS、SHAO、WUHN三个站点Y方向的变化量

图3 BJFS、SHAO、WUHN三个站点Z方向的变化量

图1~3可知,BJFS、SHAO、WUHN三个站点的X方向的运动的速度较大,一年内最大的变化量达到33.9mm,但三者同一时间对应变化量基本相同,其互差一般在3mm以内;Y和Z方向的变化量相对较小,一般集中在15mm以内,但是三个站间的互差有时则高达7mm以上,在各期监测其基准统一时应予以考虑。

3 实例验证及分析

实例数据来源于皖北矿区的海孜、青东、杨柳、临涣、袁店和孙疃六个矿的6个监测点的2009年3月6日和2009年7月9日两次的GPS实测数据,观测时间不小于4h,以及离该矿区较近的北京、上海、武汉三个IGS跟踪站的该天的观测数据。如图4所示,各点间的基线平均长度为30 km,该矿区距离BJFS、SHAO、WUHN三个跟踪站的平均距离大约500km.

图4 淮北矿区GPS变形监测网点示意图

利用Bernese软件分别按照如下方案解算各期坐标:1)方案一:每期只约束BJFS、SHAO、WUHN三个站点,将第二期各点坐标用七参数坐标转换法统一到第一期框架下,再比较各点的变形量;2)方案二:每期除了约束BJFS、SHAO、WUHN三个站点外,再约束变形区边缘的YL01点,利用方案一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各监测点的变形量。Bernese5.0软件处理结果表明:各期网点的X、Y、h三个方向的精度均优于5mm.不同方案对应的各监测点的变形量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方案对应的各监测点的变形量

由表1可知,两种不同方案对应的变形量基本一致,最大差值为4mm,平均差值为2mm.图5、图6形象地说明了两种方案的一致性。

图5 方案一对应的各点变形量

图6 方案二对应的各点变形量

4 结 论

利用变形区周围的IGS跟踪站作为基准点,能够解决大范围变形区域内基准点难以建立的难题,同时,只有合理地选择周围的IGS跟踪站、足够的观测时间及GPS精密基线解算软件,才能较准确地获取GPS监测网点的变形量。

[1]鄂栋臣,张胜凯.国际南极大地参考框架的构建与进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2):104-108.

[2]李征航,张小红.卫星导航定位新技术及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隋立芬,许其凤.GPS数据处理中基准站的加权及其影响[J].测绘学院学报,2002,19(4):235-238.

[4]卞和方.矿区GPS变形监测及其预报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9.

[5]黄声享,尹 晖,蒋 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徐 平,尹继尧,吴培稚,等.北京市GPS网解算时IGS站的选取实验[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26(1):49-54.

[7]张华海,李景芝,GPS定位技术在矿区地面形变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2(4):10-12.

猜你喜欢

监测网基线数据处理
认知诊断缺失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零替换、多重插补与极大似然估计法*
基于低频功率数据处理的负荷分解方法
无人机测绘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及运用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基于虚拟基线的相位干涉仪阵列优化设计
基于MATLAB语言的物理实验数据处理探讨
关于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的网络维护分析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
利用监测网中断分析导航系统完好性监测
技术状态管理——对基线更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