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反特权思想和实践
2013-08-29张卫波
文/张卫波
密切联系群众,反对特权和私利,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特点的准确把握和概括。为了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毛泽东不仅在党的会议上多次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克服特权思想,而且还在实践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坚决抵制和反对特权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影响深远。
一、对党员“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毛泽东出身普通农民家庭,深知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因此,自青少年时代起他就对社会上的各种特权行为和不平等现象深恶痛绝,立志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新社会。早年他对大同社会、新村主义的向往,以及后来他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这一志向。
毛泽东反特权思想比较早地体现在红军建设过程中。从井冈山革命时期起,毛泽东就要求“废止肉刑辱骂”,提倡官兵生活平等,指出:“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官长不是剥削阶级,士兵不是被剥削阶级。”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边区施政过程中,更是表现出明显的反特权特点,尤其反对共产党员享有特权,认为政府机关内共产党员应该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同时声明:“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事实上,毛泽东在对犯错误的共产党员的处置上的确是不包庇、不袒护、不徇私枉法。这在处理“黄克功案件”时体现得尤为明显。
黄克功是一名年轻有为的红军干部,原本可以为革命作出更大贡献,但是,由于平日居功自傲,对自己要求不严,当他向陕北公学学员刘茜求婚而遭到拒绝时便残忍地将其枪杀,影响恶劣。黄克功杀人案发生后,各方拭目以待,都希望边区政府有个公正的判决。同时,也有很多人为其求情,希望他能戴罪立功。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并没有因黄克功是红军中高级干部而给予他免死的特权。他说:“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毛泽东不徇私情,决定处死黄克功,反映了他对特权的摒弃和蔑视,也体现了他从严治党的决心。这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
二、“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一直十分担心的是,党员干部会滋生骄傲自满情绪,从而经不起“糖衣炮弹”袭击而腐化变质。为此,他曾要求高中级干部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避免重蹈李自成失败覆辙。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提出两个“务必”口号,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转变为全国执政,毛泽东的这种担心与日俱增。为了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他告诫高中级干部一定不要搞特殊、享特权,要求他们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同时,指出:“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他甚至提出防止党内形成“贵族阶层”的警告,说:“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不是艰苦奋斗,那么,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正是为了防止党腐化变质,也为了防止特权贵族阶层滋生,建国初期,毛泽东相继发动了“三反”“五反”等多次学习整风运动,严厉打击和惩治了一批贪污腐化分子。其中,在处理刘青山、张子善时,毛泽东表现出异常果断坚决的态度,足以反映出他对贪污腐败及干部特权的深恶痛绝。毛泽东没有给予刘青山、张子善以免死的特权,表明了他对贪污腐化分子严惩不贷的态度。这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作用,使很多抱有侥幸心理的干部对贪污腐败望而却步,保证了干部队伍的风清气正。
三、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毛泽东反特权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以身作则,自觉抵制特权。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50年9月,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打算为毛泽东在韶山修建房屋和公路,毛泽东得知后立即写信给黄克诚、王首道和邓子恢进行制止,说:“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1950年秋,韶山进行土地改革,不少人提议将毛泽东家庭定为中农或贫农,收到家乡农会的征求意见信后,毛泽东认真对待,并趁毛岸英、毛岸青回韶山之便,转达了他的意见,说:“一、所有财产分给农民。二、划分富农,责无旁贷,付来300元作为退押金。三、人民的政府执法不徇私情,照政策办事,人民会相信政府。”
除了严于律己之外,毛泽东对于子女也是严格要求,反对他们享受特权。比如他的大儿子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就首先让他到农村土改的实践中去锻炼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又让他到工厂第一线工作。更让人们敬佩的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率先将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战场。
另外,对于自己的亲戚朋友,毛泽东也明确反对他们享受特权。自从毛泽东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家乡亲戚朋友托请毛泽东给予照顾的人络绎不绝,但均被一一拒绝。据统计,《毛泽东致韶山亲友书信集》收录了建国后毛泽东写给家乡亲友的书信88封,其中有19封信是拒绝为亲友开后门的。在给表兄文运昌来信的批示上,他甚至一次回绝了外婆家15位亲人的要求,写道:“许多人介绍工作,不能办,人们会说话的。”1954年4月29日,在《给石城乡党支部、乡政府的信》中,毛泽东更是明确反对地方政府特殊照顾文家亲戚,说:“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可以看得出,毛泽东是坚决反对亲友因自己而享受特权的。
毛泽东以身作则,自觉抵制和反对特权,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不仅有效遏制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和发展,而且大大改善了干群关系。对此,国外学者莫里斯·斯迈纳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干群矛盾之所以不是特别尖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毛泽东对官僚主义和官僚的深恶痛绝,再加上他与所信任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特殊关系,遏止了官僚权力的常规化和制度化”。的确,毛泽东严于律己、不搞特权,深深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推动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拉近了干群关系,其影响历久弥新,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