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反腐: 强化日常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3-08-29沈小平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网民党员干部监督

■ 沈小平

近年来,一些被查处的官员,从抽“天价烟”的周久耕到“表哥”杨达才,从“房叔”蔡彬到“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他们的腐败行为都是首先在网上被曝光,再被纪检监察部门锁定和处理的。由此可见,广大网民使“网络问责”成为了一种有效监督手段。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调,“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制止奢侈浪费。把监督执行八项规定作为经常性工作,制定监督检查办法和纪律处分规定,强化日常监督,做到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从中不难看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那么,如何强化日常监督,做到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呢?笔者认为,网络反腐是强化日常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网络反腐凸显了日常监督的作用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因网络人多势众的特点,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容易迅速形成网上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毫无疑问,互联网已成为公众监督党员干部和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网络反腐主体参与的广泛性,扩大了日常监督的覆盖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广大普通民众参与网络反腐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中国网民已近6亿,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通过网络载体,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参与曝光事件,不仅参与人多,而且覆盖面广。针对一个举报事件,可能会有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网民进行关注和参与评论。一项媒体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5.5%的被访者选择“网络曝光”作为“最愿意选择的反腐参与渠道”。可见,众多的公众参与,大大拓展了日常监督的覆盖面。

网络反腐客体具有的公众性,提高了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网络反腐将整个社会都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特别是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其言谈举止往往会被放大到众目睽睽的聚光灯下。一些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私人事件,一旦触网,会很快受到网民的广泛注意,并进入公共领域,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攻势。同时,公众还能借助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交互工具,使网络舆论的影响大大增强,引起纪检监察部门的高度重视,使案件得以迅速处理,这无疑提高了日常监督的有效性。

网络反腐举报手段的隐匿性,提升了日常监督的可信度。在现实生活中,群众通过正常程序行使监督权利,如果因监督信息外泄,常常会遭到被监督者的打击报复。而在互联网上,网民一般无须透露真实身份,这种网络的匿名性给信息的发布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消除了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和顾虑,此时所表达的意愿和发布的信息,因为无后顾之忧,也就更加真实、充分。

二、强化日常监督呼唤完善网络反腐机制

网络反腐呼唤兴利除弊。政府部门负有监管网络的职责,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网络反腐机制,既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网络反腐的巨大作用,使其“利”最大化,又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曝光的一些负面后果,使其“弊”最小化。

拓宽网络监督平台。充分利用好网络监督这个平台,对于有效保障和实现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廉政网站建设,丰富网站内容,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博客、论坛、聊天室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为网络反腐提供有力载体。利用视频聊天、论坛留言等方式,加强与网民的直接联系和沟通。开展与网民进行网上对话活动,吸引网民参与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完善网络反腐制度。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反腐制度平台,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保障举报信息的及时处理与反馈,对网上反腐信息及时回应,尽快查明真相,给网民一个说法。建立反腐倡廉主管部门与网民的良好沟通机制,利用官方廉政网站和民间反腐网站,为民众的诉求、信息充分流动提供充足的网络空间渠道。尽快出台举报法或举报人权益保护法,完善举报人保护启动程序规定、污点证人制度以及具体保护措施规定,理直气壮地支持举报人的行为,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当公众为反腐作出贡献并支付了成本后,政府应及时给予认定和补偿。

加强网民教育引导。网络秩序的维系主要靠自治,自治规则的落实关键靠自律。要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切实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在参与网络反腐中增强自律意识,认识到利用网络参与反腐要实事求是、理性表达,不能侵犯他人的隐私,不能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夸大其词、捕风捉影、污蔑陷害;同时还要引导网民认识到,网络反腐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三、党员干部要善待网络监督

网络反腐是大势所趋,网络监督是网络反腐的首要前提。简单地采用“围、堵、封、盖”的办法,只会适得其反。是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网络、网民,甚至想重回“没有网络”的世界,还是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善待、善用网络民意,这是对党员干部执政理念和能力的现实检验。

让网络监督成为履职尽责的一种习惯。必须把主动接受网络监督、善于接受网络监督作为履职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把接受监督自觉地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在作决策、出政策、上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公开政务信息,积极扩大民主参与,充分考虑群众诉求,充分发挥网络民主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把自觉接受监督作为一种思维和决策的习惯,才能有效地避免决策失误、执行失真、行为失范,才能一以贯之,树立公信,赢得民心。

让网络监督成为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网络监督是一道“防火墙”,可以约束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网络监督是一套“杀毒软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的缺点,不至于酿成无可挽回的大错。党员干部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有容乃大的境界,闻过则喜,善于从批评和责难中汲取改造主观世界的营养。要以网络监督为镜,规范自己的言行,改进自己的作风,兢兢业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让网络监督成为推动工作的一种方式。网络监督是群众和社会力量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社情民意的一种重要表达。要正确对待来自网上各方面不同的声音,善于把网络、舆论和社会的监督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用群众的智慧和社会的力量来保证工作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同时,要善于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及时传达权威信息,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更需要及时表达自己的声音。

猜你喜欢

网民党员干部监督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党员干部要姓“党”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