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山橿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2013-08-28陈随清陈磊磊魏雅磊尚朝利
陈随清, 陈磊磊, 魏雅磊, 尚朝利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
山橿Lindera reflexaHemsl.系樟科Lauaceae山胡椒属植物,其根性温、味辛,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积、活血消肿等作用[1-2]。在河南省民间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有很长的应用历史,以山橿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中成药制剂“胃痛宁片”,临床疗效确切[3]。现有文献研究表明,山橿主要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类等成分[4];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证明,以球松素为代表的黄酮类成分为主要有效部位之一[5],并优化了总黄酮部位的提取工艺。本实验进一步对山橿提取物中的总黄酮进行了纯化研究,实验中考察了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的工艺参数,结果处理时综合分析了收膏率,总黄酮收率和球松素收率3个指标,用综合得分进行评价,最终确定的工艺能够得到纯度较高的山橿总黄酮,为山橿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山橿药材 (2010年采自于河南省新县,经河南中医学院陈随清教授鉴定为樟科Lauraceae山胡椒属植物山橿Lindera reflexaHemsl.的根);球松素 (由本实验室从山橿中分离得到,用HPLC法测定其纯度达到99.05%)。
甲醇为色谱纯 (天津市四友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大孔吸附树脂:HPD-450、HPD-600、D101(沧州宝恩吸附材料科技有限公司),DM130、860021(山东鲁抗立科药物化学有限公司),HP20(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T(日本岛津公司),紫外检测器SPD-20A(日本岛津公司),色谱工作站CBM-102(日本岛津公司),电子天平(BS224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的球松素标准品,加甲醇溶解分别配制成0.22 mg/mL,1.005 mg/mL的对照品溶液。
样品溶液的制备 取山橿药材粗粉适量,分别加入12倍量70%乙醇超声提取3次,每次1.0 h,回收乙醇,浓缩;称取浸膏,加甲醇超声溶解,滤过,定溶,即得。
2.2 总黄酮的测定
2.2.1 检测波长的考察 分别取适量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在200~600 nm波长范围扫描,对照品和样品最大吸收波长都在286 nm处,确定286 nm作为总黄酮紫外检测波长,见图1。
图1 200~600 nm紫外吸收光谱图Fig.1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 of 200-600 nm
2.2.2 线性关系考察 取质量浓度0.22 mg/mL的对照品溶液,稀释配制成质量浓度2.20、4.40、8.80、11.00、13.20、17.60 μg/mL 的标准品溶液,分别连续3次测定吸光度,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平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球松素质量浓度在2.20~17.60 μ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0.081X+0.008,r=0.999 4。
2.2.3 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按2.1项下样品溶液制备方法,精密称取0.1 g浸膏,甲醇超声溶解并定容至50 mL,再精密吸取0.1 mL定容至10 mL,于286 nm测定吸光度,计算样品溶液中的总黄酮量。
2.2.4 方法学考察 通过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的考察,表明该方法对总黄酮的测定稳定、可行。
回收率考察 精密称取适量的山橿药材样品6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球松素标准品,按2.1项下方法制备样品溶液,2.2.3项方法测定,计算平均回收率为99.78%,RSD为2.94%,表明该方法回收率良好。结果见表1。
2.3 球松素检测方法
2.3.1 HPLC色谱条件 选择phenomenex luna 5 μ C18色谱柱 (250 mm×4.60 mm),检测波长297 nm;柱温为30℃;体积流量为1.0 mL/min;进样量为10 μL;流动相条件按表2梯度洗脱,能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见图2。
表1 回收率试验结果Tab.1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s
表2 梯度洗脱程序Tab.2 Gradient elution program
图2 山橿HPLC色谱图Fig.2 HPLC chromatogram of Lindera reflexa Hemsl.
2.3.2 线性关系考察 取1.005 mg/mL球松素标准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2、5、10、15、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按2.3.1项HPLC条件测定峰面积。以进样量为横坐标,峰面积均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球松素进样量在2.01~20.1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2 896 600X+50 479,r=0.999 7。
2.3.3 样品中球松素测定 按2.1项下样品溶液制备方法,精密称取0.1 g浸膏,甲醇超声溶解,滤过,定容至50 mL,0.45 μm滤膜过滤;按2.3.1项HPLC条件进行测定,计算样品中球松素的量。
2.3.4 方法学考察 通过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的考察,表明该测定方法稳定、可行。
回收率考察,精密称取适量的山橿药材样品6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球松素标准品,按2.1项下方法制备样品溶液,按2.3.1项HPLC条件进行测定,计算样品中球松素的回收率。平均回收率为99.33%,RSD为2.69%,表明该方法回收率良好。结果见表3。
表3 回收率试验结果Tab.3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s
2.4 综合评价方法
为了把多个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得出一个整体评价,本实验选用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运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时,首先对各变量按相应的方法作标准化变换,消除原变量量纲、数量级的不同带来的影响[6],本实验选择Z-score法对指标进行变换,公式如下:
经过变换后的数据均值为0,方差为l。
数据标准化后,根据各指标对结果的不同影响程度,采用主观赋权法,对不同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球松素回收率权重系数0.4,收膏率和总黄酮回收率权重系数同为0.3,指数系数设定为100,计算综合得分。
综合评分公式为:
Y=(0.3×ZX1+0.3×ZX2+0.4×ZX3)×100,ZX为标准化的数据。
2.5 工艺条件考察
2.5.1 树脂预处理 树脂先用95%乙醇浸泡12 h后,湿法装柱,用95%乙醇清洗至乙醇洗脱液与水混合 (1∶5)不呈白色混浊,蒸馏水洗至无醇味,备用。
2.5.2 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的选择 根据树脂的极性、粒径和孔径等参数,选用经过预处理的三个厂家的六个型号的树脂,加入样品液进行静态吸附考察,分别计算干膏的吸附率和解吸率,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吸附率和解吸率,用HPLC法测定球松素的吸附率和解吸率,并综合分析法计算综合得分,比较综合得分,DM130型适于山橿总黄酮的纯化,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型号树脂吸附洗脱结果Tab.4 Resul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in adsorption elution tests
2.5.3 上样浓度的考察 S样品液稀释至质量浓度为 0.02、0.033、0.05、0.1 g/mL,分别通过DM130树脂上样,洗脱,检测,计算洗脱液收膏率,总黄酮回收率和球松素回收率。综合评价结果,选取上样质量浓度为0.05 g/mL。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上样浓度测定结果Tab.5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amples
2.5.4 上样流速的考察 取质量浓度0.05 g/mL样品液,分别按0.5、1.0、1.5、2.0 mL/mim的体积流量进行上样,洗脱,检测,计算洗脱液收膏率,总黄酮回收率和球松素回收率。综合评价,选取上样流速为1.0 mL/mim。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上样流速测定结果Tab.6 Measurement results of different samples flow velocity
2.5.5 上样径高比的考察 样品液0.05 g/mL,体积流量1.0 mL/min,分别通过径高比为1∶4、1∶6、1∶8、1∶10的树脂柱进行上样,洗脱,分别检测,计算洗脱液收膏率,总黄酮回收率和球松素回收率。综合评价,选取径高比为1∶8。结果见表7。
2.5.6 树脂最大上样量的考察 取DM130型树脂40 mL,样品液0.05 g/mL按体积流量1.0 mL/min进行上样。分份收集流出液,每10 mL收集一份,共收集20份,薄层 (乙酸乙酯-石油醚=1∶5)展开后,喷三氯化铝显色,紫外荧光检视球松素显黄绿色荧光。第14管出现球松素斑点,说明从140 mL开始出现泄漏。
表7 不同径高比考察结果Tab.7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diameter ratio
最大上样量的考察,取DM130型树脂40 mL,按体积流量1.0 mL/min分别上样品液 (0.05 g/mL)120、140、160、180 mL,吸附,洗脱,分别检测,计算洗脱液收膏率,总黄酮回收率和球松素回收率。综合评价,确定160 mL相当于4倍树脂量为最大上样体积。结果见表8。
表8 最大上样量考察结果Tab.8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maximum sample quantity
2.5.7 除杂用水量的考察 取40 mL完成上样的DM130树脂,分别加入80、120、160、200 mL纯水除杂,洗脱,除杂效果直接影响产物的纯度,分别检测,计算洗脱液中总黄酮和球松素回收率和含量,结果见表9。
表9 不同体积水除杂考察结果Tab.9 Inspec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volumes of water impurity
洗脱用水量使总黄酮和球松素的含量增加,当用洗脱水量超过160 mL(4倍树脂量)时,总黄酮和球松素的回收率明显降低,故选取4倍量为除杂用水量。
2.5.8 洗脱液浓度的确定 取完成上样并除杂后的树脂柱4根,分别用30%、50%、70%、95%乙醇洗脱,并检测,计算洗脱液收膏率,总黄酮回收率和球松素回收率,综合考虑评价结果和生产成本因素,选取70%乙醇作为洗脱液。结果见表10。
表10 不同洗脱液浓度考察结果Tab.10 Results of different elution concentrations
2.5.9 洗脱速率的考察 取已完成上样的树脂柱4根,按体积流量1.0 mL/min,4倍量纯水除杂后,用70%乙醇按不同体积流量进行洗脱,分别检测,计算洗脱液收膏率,总黄酮回收率和球松素回收率。洗脱体积流量增大3个指标变化不大,当体积流量大于1.5 mL/min时各项3个回收率明显减小,综合考虑评价结果和时间因素,选取1.5 mL/min作为洗脱体积流量。结果见表11。
表11 不同洗脱速率考察结果Tab.11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elution rates
2.5.10 洗脱液用量的考察 分别用不同量的70%乙醇洗脱,检测,计算收膏率,总黄酮回收率和球松素回收率。当洗脱液用量为160 mL时,总黄酮和球松素基本洗脱完全,选取洗脱液用量160 mL(4倍树脂量)。结果见表12。
表12 不同洗脱乙醇量考察结果Tab.12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elution volumes of alcohol
2.5.11 树脂重复使用次数的考察 用确定上样条件和洗脱条件,连续4次对同一根树脂柱进行重复上样,洗脱。比较不同上样次数的收膏率,总黄酮回收率和球松素回收率。结果第4次使用时吸附效率显著降低,所以树脂可重复上样3次,需再生。结果见表13。
表13 树脂重复试验次数考察结果Tab.13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resin repeat test times
2.6 纯化工艺条件验证
按照以上确定的条件:DM130型树脂,按径高比1∶8装柱,4倍量质量浓度为0.05 g/mL样品液,体积流量1.0 mL/min上样,上样完成后静置2 h,以4倍量的纯水除杂,4倍量的70%乙醇洗脱,进行工艺验证试验 (n=3),纯化的总黄酮由27.1%达到50.0%以上,球松素的量由4.1%达到9.0%以上。结果见表14。
表14 纯化工艺验证Tab.14 Purification of process validation
3 讨论
由于山橿黄酮类成分极性差异较大,所以首先选择了沧州宝恩吸附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鲁抗立科药物化学有限公司、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3个厂家的11个型号的树脂进行了静态吸附考察,从中优选了效果较好的6个型号进行动态吸附,最终确定了DM130树脂吸附效果较好,能够获得纯度较高的产物。
为了保证纯化过程中主要成分不流失,本实验选择指标性成分球松素、总黄酮和收膏率3个指标对工艺进行考核;参考相关文献 [7],同时用主要特征指纹峰面积的保留率评价山橿总黄酮精制效果,试验结果证明11个主要成分峰全部保留,峰面积比例未改变,说明纯化过程对总黄酮的主要成分组成保留效果较好。见图3和图4。
图3 山橿HPLC色谱图Fig.3 HPLC chromatogram of Lindera reflexa Hemsl.
图4 树脂纯化后样品HPLC图谱Fig.4 HPLC chromatogram of sample with resin purification
[1]崔鸿宾.山胡椒属系统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7,25(3):167-171.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3]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药品标准[S].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4.
[4]张均增,方起程.山橿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4,25(11):565-568.
[5]张 峰.山橿活性部位筛选及其指纹图谱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9.
[6]邱 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7]黄月纯,黄樱华,刘翠玲.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侧柏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1):75-80.
[8]张 彤,徐莲英,陶建生.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葛根提取工艺[J].中草药,2004,35(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