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因人而生动—— 上饶日报社“凡人善举”系列报道的探索与思考
2013-08-28丁光明
□ 文/丁光明
2011年8月以来,中央与地方媒体相继推出“凡人善举”类栏目。这些栏目彰显出百姓正义、善良、勇敢、诚信等优秀品质,很多受众读后深为感动。《上饶日报》《上饶晚报》一直力求把“凡人善举”报道做得出彩,释放社会正能量,响应“美丽中国”建设,取得了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
开创本土特色栏目
为积极响应“美丽中国”的建设,上饶市提出了“建最美上饶市 做最美上饶人”的号召。 《上饶日报》《上饶晚报》围绕这一方向,推出了诸多相应的栏目,发现并报道了一批批凡人事迹。
“建最美上饶市 做最美上饶人”口号甫一出台,《上饶日报》《上饶晚报》就以此为栏目,对相应的人和事进行报道;全国两会后,《上饶日报》于3月22日推出了新栏目“上饶人的中国梦 两个最美在行动”,有力地勾勒出上饶各地的人们为梦想而奋斗的画面;3月25日,又开展了“两个最美”主题记者下基层活动。
由于贴近基层,栏目报道内容引来较大关注,除本报记者采写的这类报道外,各地各单位通讯员也投来不少这类稿件。所报道的人与事不能只以两个栏目所概括,《上饶日报》《上饶晚报》便根据报道内容的不同相应地放进应有的栏目,如“走基层 转作风改文风”“身边的雷锋”“建最美上饶市 做最美上饶人——贯彻十八大记者走基层”等等。
这些栏目所报道的对象有10年捡到价值36万元东西的影城保洁员、爱心接力超低价卖馒头给爱心基金会的一家人、寒冬跳入水库救人的民警、夜半救助高速客车上产妇的巾帼班组、收破烂照顾瘫痪傻弟10多年的傻哥……普通的人,做出了不普通的事,《上饶日报》《上饶晚报》不遗余力地报道凡人的善举。
找准新闻第二落点,追踪异地闪光的乡亲
3月18日,《上饶日报·大都市》头版以《上饶人两年前福建救人 闽赣警方微博互动找到》大篇幅报道上饶人祝维满在福建泉州德化的救人事迹。2010年7月,打工者祝维满在德化跳河救人。2011年泉州市有关部门授予他“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却找不到领奖人。2013年3月,泉州警方通过微博与上饶信州区警方互动,成功找到了祝维满。
《上饶日报·大都市》记者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信州和德化警方取得联系,还赶往祝维满所在村庄,了解其具体情况,待祝维满于3月13日从德化领回奖后即形成报道。文章既写出了两地警方寻人的过程,又还原了祝维满救人的事迹,刻画了他领奖的忐忑心态,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平民英雄。
关注在他乡的上饶人,一直是《上饶日报》《上饶晚报》报道的着力点之一。互联网时代更应关注异乡与本土相关的一切人与事,找准新闻第二落脚点,做出与媒体自身吻合且更加丰富的报道。在做凡人善举报道时,这一招多次被这两家媒体成功运用。
上饶市万年县12岁的张思成,因患重病在广东江门表示去世后要捐献遗体,《上饶晚报》获悉后,即派记者到张思成家,对其家庭情况、读小学时的情形、亲友等进行了全面采访,于2012年4月25日作了题为《12岁少年身患重疾 辞世后将捐献遗体 万年县张思成或成为广东江门市遗体捐献第一人》的报道,对这个不一样的少年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弥补了报道的“非第一时间”,令读者对少年张思成有了全面了解的同时也对他充满敬意。当年,张思成不幸辞世,《上饶晚报》又对此作了报道,和读者一起缅怀这位义举少年。
力争第一时间讲好身边动人事
身边的人做出的善举理应关注,媒体有责任于第一时间发布。我们生活的时代,从不缺乏平民英雄,只要沉入基层就可以发现。2013年2月22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凡人善举”专栏中,以《10年“拾金”36万 保洁员分文不昧》为题,报道了上饶影城保洁员郑冬花拾金不昧的事迹。此前,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新闻网站以及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商业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了郑冬花的事迹。郑冬花事迹最早由《上饶晚报》于今年1月15日以《保洁员郑冬花10年捡到36万余元财物均如数奉还 其中一次捡到12.8万元购房款》为题刊出。郑冬花月薪只有800元,其品行令人赞叹,她刚获得201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类报道其实很常见,但若误入一事一报的陷阱,便难于挖掘出年度“最美保洁员”。记者如果有心做好加减法就会发现“10年36万”远非一事一报那么简单。在报道中,记者除了叙述郑冬花拾金不昧外,还把笔墨投入到她的家庭:丈夫患病,孩子读高中,全都需要钱。这样便使人物更加真实,读后令人感动。
一个人做善事很常见,但一个家庭都去做好事就需要媒体努力发现。当媒体再现这个故事时,如何着笔,如何讲好这个故事至关重要。余水娥,上饶一个卖包子的商贩,因她多年来以5分钱一个的价格卖给爱心基金会的志愿者,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上饶日报·大都市》也及时对此作了报道。
但《上饶晚报》记者了解到余水娥的事迹,却没有赢得“第一时间”报道,再去做这个报道如何出彩?余水娥春节后到九江做买卖去了,留下上饶的包子店改由其女儿女婿打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赔本买卖其实到余水娥手中已是第二个“传人”了,她的“前任”即自己的儿子才是第一个拿起爱心捧的,现在包子店由她女儿经营,女儿继续接下了“爱心棒”。了解到这些情况后,3月22日,《上饶晚报》即以《包子哥 包子婶 包子姐 饶城一家三口爱心接力传递真情》为题讲述了这一家三口的动人故事,受到好评。
郑宜栋,坚持67年替父还债,荣获2009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陈美丽,替亡夫还债,2007年“感动中国”侯选人物,网友称她为“中国最诚实守信的村妇”;还有最美农民工项炳阳、最美邮递员罗细英、最美乡村书记黄欣泉、法官妈妈李亮星……
这些人物,或为本土者,或为与上饶相关者,《上饶日报》《上饶晚报》在做报道时几乎都没有落下过,即便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也会在新闻“第二落点”时不惜笔墨地报道,让人看到善举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读者对凡人做出善举之后所处的境遇也很关注,即他们或亲属的处境有无改观?通俗地说就是有没有享受到“好人有好报”?《上饶日报》《上饶晚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对凡人善举做出报道后,往往会对其进行长时间关注,一旦有“好报”即尽早发布,若有“情况”也会通过报道呼吁社会给予关注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