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如何做“中国梦”的传播者与建设者
2013-08-28李扬杭春燕
李扬 杭春燕
当前,“中国梦”是最具强大时代感召力的主旋律;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是媒体承担的最大的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党报如何把这个社会责任落实到采编实践当中,既是一项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的新任务,也是一道亟待深入探索的新课题。
以下是省级党报中坚力量的代表、两位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思考及实践阐述。
自觉领唱,在多维“释梦”中凝聚同心“筑梦”的共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代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然而,“中国梦”是怎样的梦,“中国梦”因何而起,“中国梦”有何特质,如何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何以成为美好现实……这些关乎“中国梦”理念内核的问题,需要权威媒体及时作出科学厘清与充分阐释。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有理论上的自信,理论自信才能带来实践自信与前景自信。所以,党报在传播“中国梦”时必须始终站在思想的制高点,有针对性地阐释理论、解疑释惑,切实引导千部群众认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也就是说,在“释梦”上下更大力气、更大工夫。尤其是,面对社会利益多元、阶层分化以及舆论场分化的现实境况下,党报自觉领唱时代主旋律、汇筑梦共识、聚圆梦合力,关键之举是通过多维度阐释使受众充分理解、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国梦”的丰富涵意。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是一幅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的多维度的美好蓝图。比如,“中国梦”的经济维度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用13亿人—-平均,差距就出来了。发展始终是硬道理,“追梦”追的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圆梦”圆的是美丽中国的永续发展。再如,“中国梦”的民生维度是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民生改善是“中国梦”最好的诠释,只有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昕有八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才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凡此种种,可以说,现实的世界有多丰富,“中国梦”的内涵就有多丰富。
基于此,多维“释梦”应遵循一个舆论导向,这就是回应群众思想关切,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圆梦的信心决心。一方面,在理论宣传上,既讲清楚“中国梦”的历史发展,又讲清楚“中国梦”的现实依据,同时讲清楚“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和思路举措。尤其要把追梦圆梦进程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既写“是什么”,又写“为什么”“怎么办”,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上,则要坚持“改文风”的要求,用“政治家的头脑”和“艺术家的手法”,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展示:“中国梦”是实实在在的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梦;“中国梦”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是实实在在奋斗的结果。
从3月下旬起,《新华日报》推出“中国梦·我的梦——走转改特别报道”,力求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一个个普通人带着梦想行进人生的故事。如,《“天上真的掉馅饼了”》以一位外来民工圆了城市安居梦,反映了南通将优秀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开全国先河之创举;《烦人的秸秆这样变酒精》描绘的是37岁留美博士熊鹏梦想成真——“我一直有一个绿色梦想,就是吧秸秆变成现代能源!”;《为餐桌养好不吃抗生素的鸡》,透视的是在国内养鸡场中第一个通过有机鸡和有机蛋认证的秦邦农场,食品安全的梦想可以成真,等等。通过一批接地气的作品,生动展示了无数追梦者、圆梦人的努力,而个人命运与社会脉动又诠释了一个同心共筑的道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植根实际,在讲准“普通话”基础上说好“地方话”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如果把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看作一盘棋,作为一个宏观愿景,那么,各地的竞相发展,必须置于宏观追求的总蓝图之下,这也是前提。各地的科学发展必须服从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放到实现“中国梦”的大时空中谋划,我们不妨把这个比作普通话;同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还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我们将之比作地方话。靠实干圆梦,所以,省级党报在为实现“中国梦”鼓劲的宣传报道上,必须紧扣省情实际,植根基层实践,在讲准“普通话”的基础上说好“地方话”,进一步唱响时代最强音,壮大主流舆论场,让“中国梦”的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支撑,凝聚起越来越多的智慧,激发出越来越强的活力。
以更加过硬的成果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这是《新华日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宣传“中国梦”的“地方话”主题。因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江苏“始终把已取得的成绩看作是事业新的起跑线,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江苏省委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大的“中国梦”,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就是现阶段“中国梦”在江苏的最大实践。根据这一精神,《新华日报》迅速行动起来,从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的次日开始,将全国两会报道切入“中国梦”的“新频道”——独家推出习总书记讲话的消息与侧记,把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最新要求报道得原汁原味,其中有关现场的细节、对话都写得生动活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各媒体同题材报道中的权威版本。紧接着又连发8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新精神进行解读,同时推出“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栏目,及时报道全省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和学习体会。这一组“中国梦”的“地方话”,讲得实,讲得活,讲到位,这就是:江苏对取得的成绩不能估计过高,对存在的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对原有的工作路数不能守成僵化,要按照中央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扣“两个率先”的实践,着重体现更高标准,使江苏的“两个率先”真正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率先”、以质量和效益为前提的“率先”。
说好“中国梦”的“地方话”,讲的是身边事,打的是主动仗。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江苏发展着重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创新思路、攻克瓶颈、再创佳绩,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新华日报》前不久派出三个采访组遍访全省各地,并从4月16日起围绕这三项重点要求,以“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专栏推出三组系列报道,多元视角展示江苏大地上蒸腾澎湃的筑梦“现在进行时”。实践证明,小康梦、转型梦、城镇梦、生态梦,所梦所想,系于一脉,实干兴邦,这是中国梦宣传的核心舆论导向。
秉承责任,既传递“好声音”更集聚“正能量”
党报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肩负的使命归结起来就是:为推进时代进步鼓与呼,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做“中国梦”的记录者、推动者与建设者。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让梦想与现实越来越近。
在宣传“中国梦”的今天,之所以格外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背后隐藏的问题,特别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追梦圆梦的路上还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二是要冷静地看到传统媒体、新媒体交融交流交锋的时代,众声喧哗的舆论往往让人莫衷一是,虚假的信息和歪曲的杂音亟待及时地驳斥和回应。敢于正视,勇于克难,善于引导,传递更多中国好声音,才能奏响中国道路的最强音,为实现“中国梦”传播更多正能量。
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要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严肃认真地追求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说什么,怎么说,目的是使最大多数人凝聚在“中国梦”的旗帜下为共同理想而奋斗。这是党报始终不渝的责任追求。
H7N9禽流感疫情袭来之后,病情发生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党报积极应对,及时公布疫情,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理性面对,精心组织报道。如,《新华日报》从4月7日至14日已连续刊发8组有关防治禽流感的系列报道,并配发4篇评论,积极引导舆论。从江苏最初确诊4例病例,到正式启动流感流行IV级应急响应,再到一病例抢救无效死亡等,都在第一时间进行准确报道。针对部分群众对活禽交易的担忧,及时刊发报道《暂停活禽交易,非常必要》,选取关闭交易市场、公路运输检查等几组重要场景,用事实说话;同时配发言论《信息公开,应对疫情的另一利器》,进一步打消人们的疑虑。中宣部《新闻阅评》近日充分肯定《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浙江日报》的相关报道。正如阅评员所言。出现热点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时,主流媒体一定要充分发挥引领舆论作用,第一时间表明正确的立场观点,并进行必要的知识普及和疑难解答,这对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
还有,在不久前发生的复旦校园投毒案之后,南京又发生一起类似的校园案件,对此,《新华日报》没有简单地跟着“看点”随“网络情绪”再度渲染甚至娱乐化解读,而是及时刊发《校园惨案折射出教育的缺失》《面对偶发个案,媒体应引导别误导》《媒体应维护好“拟态环境”》三篇评论,既直指学生心理教育的不能缺失,更强调相关案件不宜叠加式讨论,更不能肆意放大,媒体责任不能缺席。这一做法为报道负面事件提供了正确价值取向。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梦”乃和谐梦。秉承社会责任,落点在“和谐”二字:精心做好正面报道,真正按照新闻规律传递正能量;敢于触碰敏感话题,更要善于引导主流舆论。唯此,包括党报在内的诸媒体才能唱好“中国梦”的“同一首歌”,也必将唤起亿万群众同心同向同行,共筑“中国梦”。
编辑 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