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中国羊绒生产技术效率实证研究
2013-08-27王贝贝肖海峰
王贝贝,肖海峰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一、引言
作为羊绒生产大国,我国羊绒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牧户生产生活的稳定,也影响毛纺加工业的发展。我国羊绒生产长期以传统的粗放式经营为主,随着资源要素稀缺和生态环境压力凸显,要求羊绒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羊绒生产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的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取决于投入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后者可以实现羊绒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效率是生产效率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对羊绒生产的技术效率研究可以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国内学者[1-5]对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效率研究较为丰富,但目前关于羊绒生产效率的研究文献较少,仅有孙致陆[6]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3-2009年数据对内蒙古、宁夏、西藏的羊绒生产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从国外学者研究来看,Fraser、Chapman[7-8]利用DEA方法对澳大利亚羊毛生产效率的研究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采用DEA对2012年我国辽宁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羊绒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为羊绒生产方式转变和政策制定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一)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由Charnes和Cooper(1978)提出的基于相对效率的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不需要确定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并且结果不受数据量纲选择的影响。考虑到农牧户通常是在给定投入下进行产出最大化的决策,以及多阶段DEA能够确定与无效率点尽可能相似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的有效投影点,本文为测算我国羊绒生产确定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产出主导型多阶段DEA方法。
(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源于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团队2012年调研所得的135份农牧户羊绒生产调查问卷,具体包括辽宁省58份(盖州市24份、辽阳县34份)、山西省49份(岚县28份、岢岚县21份)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28份。辽宁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三地2011年羊绒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54.34%,样本对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变量选择
考虑到实际羊绒生产情况、DEA模型数据要求和数据可获得性,选择羊绒产量作为测算羊绒生产技术效率的产出变量;选择用工数量(包括家庭自用劳动力和雇佣工人,按8小时/天换算的标准劳动工日)、饲料使用量(包括自产和购买)、饲草使用量、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物质费用(包括医疗防疫费、草场建设费和修理维护费)5个指标作为测算羊绒生产技术效率的投入变量。产出指标和各投入指标均整理为每只绒山羊的数据,对选取指标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每只绒山羊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的描述统计结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羊绒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2012年我国羊绒生产的技术效率及其分解得到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技术效率值来看,2012年羊绒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519,羊绒生产的技术效率不高,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这表明羊绒生产技术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改善生产提高技术效率,绒山羊生产能力和羊绒产量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辽宁省绒山羊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328,小于平均水平,这与当地更加关注绒山羊种公羊饲养有关。辽宁绒山羊作为国内绒山羊优势品种,具有高产绒量、强适应性和稳定遗传性能等特点。用辽宁绒山羊做父本对低产绒山羊进行杂交改良,能够较有效地改善绒山羊生产性能,使辽宁绒山羊成为全国各省区改良当地绒山羊的首选品种,因此,销售种公羊收入成为当地养羊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牧民更加关注绒山羊种公羊的生产。再加上2012年羊绒价格下降以及人工成本上涨,直接销售没有抓绒的活羊与抓绒后分别销售羊绒和活羊带来的收入基本一样,大多数农牧民选择直接销售没有抓绒的活羊,忽视羊绒生产和销售。盖州市羊绒生产的技术效率为0.346,高于辽阳县的0.315,可能由于盖州市是辽宁绒山羊的原产地,绒山羊的生产性能卓越。
山西省绒山羊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636,略高于平均水平。山西省的晋岚绒山羊于2011年成为我国第3个人工培育的绒山羊新品种,与其他绒山羊品种相比,该品种更适应晋西北高寒干旱气候。而且岚县和岢岚县均属于贫困县,政府把饲养绒山羊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积极推广农牧民饲养晋岚绒山羊。在优质品种保证和政府积极推广的双重作用下,当地农牧民的绒山羊饲养积极性很高,比较重视绒山羊的生产和效益。岢岚县的技术效率为0.659,高于岚县的0.618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绒山羊生产的技术效率最高,为0.710。当地饲养的阿尔巴斯绒山羊是国家重点保护品种,抗逆性强,繁殖性能好,对干旱气候和荒漠草场有极强的适应性,所产的羊绒以绒长绒细、高净绒率、易于纺织加工等特点著称,市场需求大且竞争力强。再加上所属牧区,天然草场、水浇地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农牧民以饲养绒山羊为主业。并且当地农牧户的思想比较活跃,积极考虑改进绒山羊饲养方式,尝试新型绒山羊饲养技术,努力提高绒山羊的饲养效益。另外,与其他省不同,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政府利用了大量地方财政资金对当地绒山羊养殖户提供扶持补贴,激励当地绒山羊饲养向规模化和标准化转变。多方面原因促使当地绒山羊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其他地区。
表2 羊绒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分解效率
(二)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
在纯技术效率方面,我国羊绒生产的平均纯技术效率较低,仅为0.635。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还主要集中于以粮食作物为代表的种植业,政府对绒山羊养殖等畜牧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弱。由于人才和资金缺乏,基层绒山羊繁育站(所)的品种繁育、改良和配种工作开展受限,品种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也相对滞后。而农牧户自身技术水平较低、自有资金能力较弱,再加上羊绒收购优质不优价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有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在绒山羊生产过程中的采用和普及,从而导致农牧户采用的羊绒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较低。
在规模效率方面,我国羊绒生产的平均规模效率为0.777,高于平均纯技术效率值,表明规模效率是羊绒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源泉,羊绒生产规模效率的凸显与我国绒山羊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紧密相关。近年来山区和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危害日益加剧,制约了农牧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遏制山区和草原继续退化的趋势,改善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普遍实行了禁牧、休牧、轮牧政策和草原产权制度改革。随着政策的实施和改革的推进,我国绒山羊养殖开始由传统放牧向集约化半舍饲、舍饲方式转变。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强推进绒山羊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建设,通过给予补贴、减息贷款等形式支持,促使有条件的农牧户向标准化的发展方式转变。
从各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看,三省区的规模效率均高于纯技术效率,进一步验证了规模效率是羊绒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源泉。辽宁省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503和0.635,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表明辽宁省通过加强新型实用饲养技术研发及使用和探索绒山羊养殖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来提高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可行的。山西省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698和0.890,可见纯技术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大,而规模效率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山西省农牧户通过采用新型绒山羊饲养、管理和防疫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羊绒生产技术效率。内蒙古自治区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为0.800,明显高于辽宁省和山西省水平,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在羊绒生产的技术方面较领先于其他地区,同时也造成纯技术效率的提升空间有限。内蒙古自治区的规模效率为0.873,稍低于山西省,可提升空间也较小。
(三)羊绒生产的规模报酬分析
进一步分析农牧户的羊绒生产经营情况,观察各地农牧户羊绒生产的规模报酬情况如表3所示。从总体来看,绒山羊养殖处于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养殖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分别为78.52%、5.93%和15.56%,可见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养殖户明显较多,这意味着在当前的养殖技术水平下,较大部分绒山羊养殖户的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了最佳界限,产出增长相对于投入增长而言较为缓慢。而且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农牧户的绒山羊存栏规模主要集中在100只以下,存栏规模还有较大的扩大空间,因此未来要提高绒山羊的生产效率不能单纯依靠扩大绒山羊的养殖规模,应该配合养殖、管理和防疫等技术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表3 羊绒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递增和不变阶段的农牧户比例情况(单位:%)
辽宁省中处于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农牧户占该省总户数的比例分别为96.55%、1.72%和1.72%,可见辽宁省大部分农牧户绒山羊养殖的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了最佳界限,并且辽宁省绒山羊养殖的存栏规模主要集中在100只以下,存栏规模扩大空间较大,未来发展应以提升技术效率为依托实现羊绒规模化生产。其中,辽阳县农牧户绒山羊养殖全部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盖州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农牧户比例也达到了91.67%。
山西省绒山羊养殖户的生产规模报酬情况略好于辽宁省,处于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养殖户占该省样本总户数比例分别为73.47%、4.08%和 22.45%,仍然表现为较多绒山羊养殖户的生产规模超过了最佳界限。山西省绒山羊养殖的存栏规模主要是在100只到199只之间,养殖规模还有一定的增加空间,为避免规模报酬递减对羊绒生产的影响,不能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其中,岚县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绒山羊养殖户比例较小,分别为71.43%和2 1.43%;而岢岚县的比例则相对较大,分别为76.19%和 23.81%。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绒山羊养殖户的生产规模报酬情况最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的养殖户比例分别为50.00%、17.86%和 32.14%。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农牧户比例明显低于辽宁省和山西省,虽然内蒙古自治区绒山羊养殖的规模报酬情况好于其他两个省,但是养殖户也面临着规模报酬递减的威胁。而且从绒山羊存栏规模来看,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地区的绒山羊存栏规模较大,存栏数在200只以上的农牧户比例达到了46.43%,未来增加羊绒生产效率应主要依靠绒山羊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
表4 农牧户羊绒生产规模情况(单位:户、%)
(四)羊绒生产的松弛量分析
松弛量分析主要在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分析现有羊绒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冗余情况。每只绒山羊羊绒生产各投入松弛变量的冗余量和冗余比例情况如表5所示。从总体来看,羊绒生产的各投入要素均存在一定量的冗余。从冗余量来看,饲草使用量的冗余量最多,达到了60.57公斤/只;其次是饲料使用量,冗余量为8.10公斤/只;其他物质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和用工数量的冗余量较少,分别为5.44 元/只、3.46 元/只和 3.22 标准劳动日/只。从冗余比例来看,仍然是饲草使用量的冗余比例最大,为27.27%;其次是用工数量,冗余比例达到26.65%;固定资产折旧、其他物质费用和饲料使用量的冗余比例相对较小,依次为18.95%、14.96%和11.64%。投入松弛变量的冗余量和冗余比例表明现阶段绒山羊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投入要素和资源浪费,尤其在饲草使用方面。根据调研情况,大多数农牧户由于缺乏资金没有购买专业的饲草料加工设备,在饲喂过程中对鲜草、干草和秸秆等饲草料的加工率低,导致直接饲喂饲草使用率低和营养吸收率低。因此,通过提高绒山羊的饲草使用效率可以降低饲草的浪费,提高绒山羊养殖的技术效率。
表5 每只绒山羊羊绒生产投入松弛量的冗余量和冗余比例情况(单位:标准劳动日、公斤、元、%)
从各省情况来看,辽宁省羊绒生产表现为饲草使用量的冗余量最多、冗余比例最大,分别达到91.45元/只和37.54%。其中,在冗余量方面,盖州市和辽阳县均为饲草使用量的冗余量最多,分别为91.45 公斤/只和82.88 元/只;在冗余比例方面,盖州市表现为固定资产折旧的冗余比例最大,辽阳县表现为用工数量的冗余比例最大。由于山区贫困县资源要素稀缺,山西省羊绒生产投入要素冗余情况较好于其他省区。饲草使用量的冗余量最多为24.87公斤/只,远小于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水平;用工数量的冗余比例最大,为27.37%。其中,岢岚县饲草使用量的冗余量最多、冗余比例最大,分别为48.98公斤/只和26.23%。岚县饲草使用量的冗余量也最多,为6.80公斤/只,冗余比例最大的为用工数量,达到34.01%。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表现为饲草使用量的冗余量最多、冗余比例最大,分别为59.06公斤/只和21.57%。总体来看,各地区的羊绒生产均表现为饲草使用量的冗余量最多,即存在饲草使用浪费现象。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羊绒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519,存在技术效率损失。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技术效率最高为0.710,其次是山西省为0.636,而辽宁省的技术效率最低且低于整体平均水平为0.328。(2)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为0.635,低于规模效率值0.777,羊绒生产无效率主要由纯技术无效率导致。辽宁省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503和0.635,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山西省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698和0.890,纯技术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大,而规模效率的提升空间有限;内蒙古自治区羊绒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800和0.873,纯技术效率明显高于辽宁省和山西省水平,规模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小。(3)大多数农牧户的羊绒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即在当前养殖技术水平下,较大部分绒山羊养殖户的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了最佳界限,单纯依靠扩大绒山羊生产规模以提高技术效率的作用有限。(4)羊绒生产各投入要素均存在一定冗余,其中饲草使用量的冗余量最多,表明羊绒生产过程中饲草浪费严重。
根据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如果要提高我国羊绒生产技术效率,一方面要依靠技术研发推广,另一方面要依靠要素投入调整。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绒山羊养殖技术的科学研究力度,尤其是涉及绒山羊优质品种培育、饲草料配比加工、圈舍环境设计控制和疾病防治方面。(2)完善绒山羊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加强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养殖技术培训,鼓励农牧户积极参与,增强其对新型实用养殖管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3)鼓励绒山羊适度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规模化进程中的标准化,避免盲目扩大规模带来的生态资源浪费和规模报酬递减。(4)增加对羊绒生产的扶持补贴力度,尤其是涉及机械设备等的生产资料补贴,帮助农牧民获得饲草料加工设备,提高农牧户饲草料加工率和利用率,确保绒山羊营养吸收和避免投入要素资源浪费。
[1]黄映晖,戎承法,张正河.DEA方法在小麦生产效率衡量中的应用[J].农业技术经济,2004,(5):16-22.
[2]刘雨佳,盖志毅.浅析内蒙古肉羊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9-91.
[3]石会娟,王俊芹,王余丁.基于DEA的河北省苹果产业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0):86-91.
[4]张晓慧,任凤敏.关于陕西省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1):40 -45.
[5]张园园,孙世民.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技术经济,2013,(2):71-76.
[6]孙致陆,肖海峰.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我国羊绒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1):64-70.
[7]Fraser,I.M.and P.Hone.Farm - Level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Using Panel Data:Wool Production in South - West Victoria[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1,(45):215 -232.
[8]Chapman,L.,V.B.Rodriguez and S.Harrison.Influence of Resource Quality on Productivity of Wool Producing Farms[R].Australian Farm Surveys Report,ABARE,Canberra,1999:37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