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势”传播 创造共赢——从湖南卫视“汉语桥”看公共类节目发展的新路向

2013-08-27王云峰

中国记者 2013年2期
关键词:才艺赛事汉语

□ 文/李 滨 王云峰

作为汉语推广的明星品牌,“汉语桥”已经成为广大汉语学习者交流学习经验、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成为中国民众了解海外汉语推广成效、感知世界风情的窗口。

“汉语桥”比赛的借“势”传播

“汉语桥”比赛内容通常包括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和中国文化技能。站在国内观众的角度,外国人的中文知识和技能竞赛水平并不会被赋予多大期待;人们收看“汉语桥”,一般也不会是出于学习、求知的需要。然而“汉语桥”又有其吸引力,这主要是由于外国人说中国话、演绎中国文化所带来的新鲜感以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特殊喜剧效果。因此国内观众对“汉语桥”的收视,主要还是带着娱乐的心态。这就决定了“汉语桥”节目可看性的基本内核:挖掘赛事中的娱乐元素,将才艺展示和舞台表演等作为比赛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自2008年湖南卫视承办“汉语桥”以来,对娱乐因素的挖掘就成为赛事组织的重要方向。“汉语桥”以学习中文的趣味、快乐的学习方法作为突破口,在赛事中加入娱乐性真人秀节目元素,将纯知识性的比赛与才艺比赛进行了大胆整合。

挖掘节目的可看性

2012年的“汉语桥”比赛可以说就是赛事与“秀”的一种有机结合。以赛事的基本内容为依托来组织“秀”,通过“秀”来推广赛事,应该说二者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具体来说,本届赛事在以娱乐为内核的节目可看性的挖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比赛环节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选手的才艺展示以及相关的即兴表演成为考核重点。如在决赛第一场中,围绕“世界大不同”的主题,在复赛中晋级的30强选手经过抽签分为五组,带领新生代相声演员白凯南、贾玲环游地球村,展示这个世界大家庭里各个国家在习俗、美景、美食、时尚、节庆五个方面的不同。在决赛第二场中则加入了真人秀节目元素,12强选手经抽签分为三组到三个不同的中国家庭进行体验。在总决赛中,先后设置了“梦想职场”“汉语剧场”两轮比赛,这些环节和内容构成了赛事的主体,同时也成为电视呈现中的突出亮点。

二、选手的选拔、包装和推广等方面借鉴了选秀节目的一些思路。如在比赛中通过“海搜”对海外选手进行电视选拔,摄制小组对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南非、泰国、澳大利亚等赛区进行了海外全程跟踪拍摄;启动网络人气奖评选活动,全世界有超过4亿观众通过电视和网络关注“汉语桥”决赛;以历届“汉语桥”参赛选手为主,推出中国第一个外国帅哥美女偶像团体WORLD家族(谐音“我的家族”),他们的才艺表演贯穿了整个比赛。

三、众多明星的加盟演出为比赛增加了“秀”的氛围,为舞台增色不少。

四、以汪涵为代表的主持人群体较好地调动了舞台氛围,与选手、评委不时形成轻松幽默的互动。

寻找节目可看性与公益性的契合点

公共节目以公益性作为第一目标,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公益性内容如何与电视传播有机结合。在影像泛滥时代,各类超级影像“奇观”不断涌现,对电视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电视传播的突出特点即对可看性的依赖。这决定了电视文化必然是一种“奇观”文化,电视传播需要以新鲜、精彩的影像视频为基本支撑,同时在传播过程中需要符合受众的收视节奏,张弛有度且亮点不断。为此,悬念、情感等又成为电视叙事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元素。公共节目要造就一定的社会影响,就应当考虑当代电视传播的这一特点。

电视传播的特点是一种规律性存在,而公共性主题文本却是可以不断创新和挖掘的。在一定的主题范围内,让文本顺应电视传播特性绝不是“削足适履”,而应该是“相得益彰”。拿“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来说,如果电视传播采用最“常规”“标准”的中文知识比赛,则很可能成为知识抢答、竞赛节目,这在当下的电视传播语境中必然效果有限。尽管至今我国电视媒体中仍不乏益智类节目,知识抢答十分常见,然而在“汉语桥”却会是另一番面目。因为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外国人的中文知识考核题显然过于简单了,这样收视的悬念、紧张和刺激感就将大打折扣。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挖掘体现比赛的内涵,让比赛以更适应当代电视传播的方式呈现就成为自然要求。

猜你喜欢

才艺赛事汉语
才艺咖
才艺咖
本月赛事
学汉语
才艺大展示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