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中寓险 骨秀神清
——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

2013-08-27江西文师华

名作欣赏 2013年4期
关键词:欧阳询楷书欧阳

/ 江西_文师华

作 者: 文师华,字启秀,室名禾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会长兼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及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博士,南昌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唐初,政治昌明,国力强盛,书法逐渐从六朝的遗法中蜕变出来,而欲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于世。唐初楷书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合称“初唐四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祖籍渤海千乘(今山东高青),自十世祖晋欧阳质避祸南迁,遂为潭州豪族。到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欧阳询祖父欧阳琯以克定岭南之功,出任广州刺史。是年欧阳询出生于广州。欧阳琯后升为征南将军,封爵山阳郡公,天嘉四年(563)卒于任上。欧阳询之父欧阳纥承继爵位,继任广州刺史。陈宣帝太建元年(569),欧阳纥据广州起兵反叛朝廷,次年兵败伏诛,祸及全家。欧阳询当时十四岁,由其父好友江总收养,江总教他习字作文。欧阳询敏悟过人,博贯经史。隋开皇九年(589)陈朝灭亡,欧阳询随养父江总入隋,仕隋,为太常博士,与李渊交游甚厚。隋亡,欧阳询与虞世南并为窦建德的东夏王朝所留用,欧阳询任太常卿。唐武德四年(621),东夏王朝被李世民消灭,欧阳询再次作为降臣入唐,时年六十五岁。由于欧阳询是高祖李渊的旧友,入唐后即起用为五品给事中,后奉诏参修《陈书》,又领修《艺文类聚》一百卷,供唐诸王子阅读。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次年即皇帝位。欧阳询因是太子李建成集团中人,从中枢机关调入东宫,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爵渤海县开国男,故又称“欧阳率更”、“欧阳渤海”,散官又至银青光禄大夫,但已是一员闲散无事的文儒老臣。贞观十五年(641)卒于率更令任上,享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是位全能的书法家。张怀瓘《书断》称他“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所谓八体,大概指大篆、小篆、隶、真、行、草以及飞白、章草诸书。欧阳询从小随养父江总在江南读书习字,江总(519—594),官至陈尚书令,不仅以文学著称于世,而且擅长书法。窦臮《述书赋》历评陈时书家智永等二十二人,江总名列其间。欧阳询学书,开始当受到梁、陈书风的影响,而梁、陈书风则以王献之为主流。欧阳询年轻时悉心碑帖,宋李昉《太平御览》卷589引《国史纂》载:一次欧阳询出行,在野外见到西晋索靖所书石碑,“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步,复下马伫立。疲则布毯坐观,因宿其旁,三日而后去”。索靖擅长章草,笔画具有“银钩虿尾”之势,梁人袁昂《古今书评》喻之为“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其劲健的笔力气势对欧阳询有直接影响。《旧唐书》卷189上《欧阳询传》称欧阳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宋《宣和书谱》卷八云:“询喜字,学王羲之书,后险劲瘦硬,自成一家。”“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廷争之风,或比之草里蛇惊,云间电发,至其笔书工巧,意态精密俊逸处,而人复比之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论者皆非虚誉也。”欧阳询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631)《徐州都督房彦谦碑》(七十四岁书)就是他的隶书作品。他的楷书受到汉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隋代《董美人墓志》等碑刻的影响。究其用笔,方圆兼备而劲险峭拔,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含隶意。他吸取了隋碑方正峻利的特点,又融合二王书法的秀骨清神,形成平正中寓险劲的独特风格,又称“率更体”。他还注重对楷书法度的研究,他的《三十六法》探讨了楷书结构、章法中的欹与正、虚与实、主与次、向与背等多种关系。

欧阳询书法在唐初影响很大,《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欧阳询传》称:“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髙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髙祖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魁梧耶!’”当时王公大臣的碑志多由他书丹,即使是宰相杜如晦的墓碑,序铭出自虞世南之手,书法却出自欧阳询之笔。欧阳询的书法创作以楷书为最,所写的《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七十四岁书)、《九成宫醴泉铭》(七十五岁书)、《虞恭公温彦博碑》(八十岁书)、《皇甫诞碑》(贞观年间书)被称为唐人楷法第一,其中《九成宫醴泉铭》最负盛名。他的行楷书《张翰帖》(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梦奠帖》(藏辽宁省博物馆)等,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可宝贵。他在八十五岁高龄时还为儿子欧阳通书写了一部精致的习字范本——《小行楷千字文》(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帖风骨清峻,笔笔精到,令人叹服。

《九成宫醴泉铭》刻于贞观六年(632)四月,魏徵撰文。楷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篆书题额“九成宫醴泉铭”六字。碑高270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厚27厘米。碑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刻有六龙缠绕。今石尚存,在陕西西安碑林,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

九成宫遗址在陕西麟游县西五里天台山,东距唐代首都长安(今西安)约三百里。九成宫原为隋代的仁寿宫,由杨素主持,宇文恺监修,当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匠死者以万数。(见《隋书·食货志》)仁寿宫建成后,隋文帝杨坚每年都要前去避暑,后来他本人和皇后独孤氏都在此宫中去世。隋朝末年,仁寿宫渐次荒废。唐代贞观五年,太宗李世民对此宫加以维修,改名九成宫。“九成”意为九重,言其极高。贞观六年四月,唐太宗避暑于九成宫时,宫中缺乏水源,太宗见西城南面高阁之下有一块地方土质湿润,便以拐杖挖掘疏导,有泉水随之涌出,“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故名醴泉。太宗大悦,遂命魏征撰文,记录此事,又命欧阳询书丹勒石,于是有了《九成宫醴泉铭》这篇著名的铭文碑刻。至高宗永徽年间,九成宫又改名为万年宫,所以此碑在唐时拓之甚少。后人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是宋拓本。由于此碑名声太大,故历来捶拓不绝,以致碑面磨损十分严重。自宋至清,碑面又经过几次开凿,所拓有时瘦,有时肥,更失原来面目。现北京、上海均有宋拓佳本,北京故宫所藏最有名,为明代驸马李琪所藏宋拓本,现多次刊印,其原有风韵神采犹存。

《九成宫醴泉铭》包括序文和铭文两部分,序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写成,重在记事;铭文用四言韵语写成,八句一韵,偏重抒情和说理。就内容而言,序文开篇点名九成宫原本是隋代的仁寿宫,描绘了仁寿宫高阁林立、长廊环绕、金碧辉煌、穷泰极奢的宏伟景象,以及夏日“无郁蒸之气”、“有凄清之凉”、适宜避暑的良好环境。接着叙述皇帝李世民自弱冠之年起,“经营四方”,安抚万民,“以武功一海内”、“以文德怀远人”的丰功伟业,以及“积劳成疾”、久治难愈的身体状况,为下文写改造修缮仁寿宫之事作铺垫。群臣建议修建离宫“怡神养性”,皇帝“深闭固拒,未肯俯从”,于是决定沿用隋代旧宫——仁寿宫,加以改造修缮,削去华丽的装饰,修复倒塌的宫殿,变奢华为简朴。再接着写皇帝发现醴泉的过程,描写醴泉的清澈、甘甜之美和群臣奔走相告、喜笑颜开的情景,并引经据典,强调醴泉涌出是上天所赐的“神来之物”,是皇帝的美德感动上天的结果,是国家盛大而美好的事情。铭文用韵语的形式,歌颂皇帝应天承运、“绝后光前”的文治武功,“居高思坠”的忧患意识和励精图治的精神。宋代曾巩在跋此碑时称:“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此碑作为欧阳询七十五岁时的应诏之作,书写时恭谨严肃,一丝不苟,用笔、结构均应规入矩。点的变化多样,有时用竖点,有时用横点;横画以左低右高取势;竖画稍作细微的粗细变化,直画多作垂露,偶用悬针;撇捺画多圆笔;钩法取于隶,直钩画多用折法,出钩较短;竖弯钩画用转法向右外抛出,略带隶书笔意。三点水旁更特殊,第一点多作短斜撇点,第二点作上钝下锐的直点,乘势而下衔接末点的挑笔,表现出清劲秀健的动势。此碑结构方式以平正峭劲、严谨工整见长,平正中寓险劲,虽结体多向右扩展,但重心稳固,斜而能正,侧而不倒。马宗霍《书林藻鉴》引用古人的评语,说欧阳询楷书“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戈戟森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险劲瘦硬,崛起削成”; 又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的确,《九成宫醴泉铭》笔力刚劲清秀,结体险绝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势,又有南帖风姿秀雅之韵,故历代推为学书之正途、初学之典范。

临习此帖,宜用弹性强的狼毫笔,注意笔画瘦硬劲健、结体中宫收紧的特点。下笔果断,棱角分明。每个字中心部分紧,而由横、撇、捺画来展开外围,形成内紧外松的态势。在保持结体平稳均衡的前提下,略呈抑左扬右、欹侧取妍的倾向。

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楷书主要取法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并从中总结汉字的结构规律,在欧阳询《三十六法》的基础上,提出九十二种间架结构方法。

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六岁开始习字,从模仿其祖父自临的欧阳询九成宫体入门,二十多岁时临习宋拓欧阳询九成宫碑,奠定了楷书基础。他的看家本领,主要来自欧、柳楷书碑刻和智永、董其昌的行草墨迹。他在《论书绝句百首》第四十首写道:“贞观事业定九州,巍峨宫阙起麟游。行人不说唐皇帝,细拓丰碑宝大欧。”并自注云:“唐太宗集矢于弟兄,露刃于慈父,剪灭群雄,自归余事。避暑九成,甘泉纪瑞,所以粉饰鸿业者至矣。魏巨鹿之文,欧渤海之字,俱一时之上上选也,然今之宝此碑者,一波一磔,辨入毫芒;或损或完,价殊天地者,但以其书耳。”充分肯定了《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欧阳询楷书欧阳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我家的健忘老妈
依依送别欧阳鹤先生
唐欧阳询《用笔论》
筋斗云
欧阳丽作品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