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农户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1998-2011
2013-08-26刘宗飞姚顺波
刘宗飞 姚顺波 渠 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
退耕还林工程已在全国25个省2 000多个县全面展开,是目前国家已经启动的生态工程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1]。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对区域生态环境有巨大改善而且对工程所在地直接利益群体及相关区域的农村、农民乃至区域和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Emi Uchida等人以吴起为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了吴起县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增加,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2]。尽管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整体上进行了评价,然而从贫困的角度来考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研究为数不多,基于实地调研,用大量微观农户数据测算贫困变化进而反应退耕还林影响的研究更是少见。现有的基于退耕还林背景下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张蓬涛、张贵军等对环京津贫困地区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研究[3],尽管涉及贫困地区但文章并没有对农户的贫困状况进行描述也没有深入分析环京津贫困地区的贫困改善的原因。刘璨、刘浩等[4]在对样本农户的人均收入分级的基础上对不同收入阶层农户所能获得的林业重点工程补贴高低进行了研究,认为林业重点工程对扶贫有明显效果但需要改进。除此之外,刘璨等用1978-1997年的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贫困发生率变化的关系,提出若要消除贫困需要采取稳定且属于诱致性的制度,给农民一个稳定的制度变迁预期[5],然而,文章中所选用的贫困发生率这一指标的选择难以有效表达贫困的发生程度和规模。综上可知,对贫困问题的深入分析不足,贫困测定指标的选用不准确,没有针对贫困类别进行分类考察等是这类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改善了农户贫困的状况,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农户贫困的变动趋势如何等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这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体效益评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相对贫困的角度来考察退耕还林的实施对吴起农户的影响,探究其相对贫困动态演化趋势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1 分析框架及动态贫困指标的构建
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按国际标准每天低于1美元的人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为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
贫困测度是研究贫困问题的基础,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线的划定,以识别贫困群体;二是构建贫困指标,以准确反映贫困程度。
1.1 基于家庭总资产的贫困线划定
贫困线的划定是研究贫困问题的前提,贫困线的高低标准直接决定了对贫困群体的认知以及扶贫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目前,贫困线的测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基于农户的年均消费状况,具有代表性的如马丁法对贫困线的测量,其核心思想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个人和家庭所维持生命正常活动所必须的消费支出,包括满足必须营养需求的食品支出和必须的非食品支出[6]。除此之外,国外比较成熟的贫困确认方法如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法、国际贫困标准法和生活形态法等都是以调查样本的消费情况为基础测算的贫困线。我国政府颁布的历年国家贫困标准也是由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和调整得出的[7]。然而这种以消费为基础测算的贫困线没有考虑到区域的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并且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一般历年的贫困线都是基于某一固定年份的测算,并根据各年份的消费价格指数或者通货膨胀率等指数进行调整的结果,然而这样得出的贫困线一般偏低,难以准确的识别贫困人群。另一种是根据样本农户的年均收入情况,来预测贫困线。例如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76年对其成员国家大规模调查后确定的国际贫困标准就是一种收入比例法。王朝明、姚毅等在分析我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时就是用样本农户可比收入的50%来划定贫困线[8]。相对于以消费为基础测算的贫困线,以收入为基础可以消除因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而引起的贫困线误差。然而,以年均收入这种收入流的形式难以准确的衡量贫困状况,因为贫困不仅与年均收入的高低有关系,还与家庭初始的资源禀赋及累计的财富量有关,而家庭人均总资产这一指标可以很好地拟合家庭人均财富的拥有状况,故本文以家庭人均总资产作为贫困线的划定依据,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测定的收入比例方式,对样本家庭总资产进行升序排序,按其中位数的50%划定贫困线,并以此为基础划分贫困和非贫困群体。
1.2 动态贫困测定指标的简述
贫困一般从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常用的贫困测定指标有贫困发生率H,贫困缺口指数I,Sen贫困指数和FGT贫困指数。
1.2.1 贫困发生率
贫困发生率是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贫困广度。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q为贫困人口数,n为人口总数。H可以度量一国或者地区贫困单位数的规模和密度,它的优点是计算方便,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贫困测定指数,但是它不能反映贫困的强度或者贫困人口的收入多少以及救济贫困所需要的经济代价,是一个“相对粗糙的指数”[9]。
1.2.2 贫困缺口指数
贫困缺口测量的是贫困者收入与贫困线的差额,反映了贫困强度,具体可分为贫困缺口总额、平均贫困缺口和贫困缺口率。最常用的是贫困缺口率,它表示实际贫困缺口总额与理论最大贫困缺口总额的比值,其公式为:
其中G为贫困缺口总额,q为贫困人口数,z为贫困线的数值,yi为第i个贫困者的收入。I可用来衡量消除贫困所需要的资源的多少,是贫困强度的体现;但是在贫困线z和贫困人口数q一定的情况下,这一指标只与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有关,难以体现贫困人口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在测量贫困程度时对贫困者内部的收入变化不敏感[10]。
1.2.3 Sen贫困指数
为克服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指数的不足,Sen考虑了贫困群体内部的收入分配情况,结合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率指标,提出了综合的Sen贫困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H为贫困发生率,I为贫困缺口率,Gp为贫困样本组内基尼系数。Sen指数满足了贫困指标单调性和转移性定理,但是在其计算的过程中对不同贫困人口的权数设定主观性较强,仅仅是按照贫困缺口大则赋予较大权数的原则,但这种权数与贫困缺口无必然的联系,且对贫困内部的收入转移敏感性不强。
1.2.4 FGT贫困指数
Fosrer,Greer和Thorbecker对Sen指数进行了改进和拓展,是一个反映贫困规模而非程度的综合性指标[11]。其公式为:
其中n为人口总数,q为贫困人口总数,z为贫困线的数值,yi为第i个贫困者的收入,a为贫困厌恶指数,它的值越大,表明对贫困的厌恶程度越高,一般取a>1。FGT指数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指数,它的直观解释能力不强,但是它满足可分解性,可以把总体的贫困分解为不同组成部分的贫困,增强了贫困分析的深度。当a=0时,FGT0=H;当a=1时,FGT1=HI;当 a=2时,FGT2=H[I2+(1-I)2C2],其中C是所有贫困者收入分布的变异系数,反应了贫困强度。从公式中可以看出,FGT2包含了三大因素对贫困水平的综合影响。这一指数也被世界银行和许多学者在实证分析中广泛应用。
2 数据处理及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分析
2.1 数据搜集与指标介绍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2005年,2007年,2009年和2012年对吴起县12个乡镇164个村进行了调查,尽管调研目的并不是专门研究吴起贫困问题,但是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的家庭基本信息,农户的生产生活的投入产出情况以及家庭的资产拥有状况,可以从微观层面很好地了解吴起历年的贫困动态,所搜集到的数据涵盖1998,2004,2006-2008以及2010,2011年共7年数据。
以农户为基本研究单位,假设家庭规模对农户之间的相对贫困没有影响,也即不考虑家庭人口在对家庭准公共产品(住房、家电等)的消费中可能存在的规模经济效应[12]。以人均总资产为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此处人均总资产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来衡量:人均农业产值、人均林业产值、人均畜牧业产值、人均储蓄额、人均固定资产价值、其他收入。其中农业和林业产值主要考虑每年农林产出的总价值,而没有对相应的土地进行折价估计;人均固定资产包括房屋折价、生产性耐用消费品和生活性耐用消费品的总价值;其他收入主要包括打工收入以及其他财产性收入,由于调研内容中没有涉及家庭储蓄额,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此处储蓄额度采用的是历年吴起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所用数据来自于历年《吴起统计年鉴》。
2.2 人均资产量的变化及分析
为了使各年份的人均资产量具有可比性,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了历年GDP平减指数,并以此为基础对名义人均资产量进行了平减,其中历年GDP数据均来自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得出历年人均资产量以及各资产项目占总资产百分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期间,吴起县农村人均总资产增加了8 500.66元,增加了7.70倍,这也验证了Emi Uchida等[2]人对退耕还林促进吴起经济增长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各个资产项目的考察可以看出,各资产项目产值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别,而人均其他收入的增加和人均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是造成人均总资产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
各资产项目的具体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尽管土地的生产效率有所提高[13],但由耕地带来的农业产值相比退耕还林之前人均农业产值在总量上有了大幅的减少,并且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各年份的人均产值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
第2,人均林业产值自2004年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调研农户中林木种植主要以生态林为主,其直接经济效益几乎没有,林业所带来的产值主要是国家的补贴,所以人均林业产值也随着退耕还林工程不同阶段补贴的减少而减少,此处人均林业产值没有对林地及活立木本身的经济价值进行估计,所以此处整体人均林业产值比林业所能带来的实际价值较小。
表1 1998-2011年人均资产量Tab.1 Amount of per capita assets from year 1998 to 2011
第3,人均畜牧业产值基本上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这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期间禁牧政策的实施,退耕农户对牲口的饲养量明显减少,但随着市场供需结构的变化,羊肉等牲畜价格上涨畜牧业的养殖又呈现增加的态势,最终趋于平衡[14]。
第4,人均其他收入整体呈现增加趋势,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外出打工时间,提高了外出务工收入。
第5,人均固定资产价值是农户人均累计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整体增加趋势明显,表明农户所能获得的由生产生活资料所能带来的效用在持续增加,人均福利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第6,人均储蓄额的先提升后降低的变化表明了人均现金财富持有量的变化,结合人均固定资产的增加可以看出农村储蓄和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农村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开放。
各资产项目所占比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农业产值所占比重降低,产业结构正在调整。第一产业中包含的人均农业产值、人均林业产值以及人均畜牧业产值所占总资产中比重持续下降,由1998年的47.26%下降到2011年的6.28%,表明农业收入在农村收入结构中重要性正在降低,这与农业产业的比较劣势有关,相对于其他产业,农业的边际收益较低。
第2,人均固定资产增加导致人均其他收入所占比重下降。人均其他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人均其他收入的增加幅度小于人均固定资产的增加幅度。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吴起县对新建住房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的补贴额度较大,这使得人均固定资产的增加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第3,人均储蓄额与人均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呈相反变化表明吴起农户的资产偏好发生了变化。人均储蓄额占总资产比重与人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呈现相反的变化,表明农村家庭总资产结构的调整,从整体趋势来看,吴起农户最初持有储蓄额占总资产比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而相应人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表明吴起农户对储蓄的偏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总资产的增加而降低,而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正在增加。
2.3 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及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吴起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起相对贫困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可比的人均总资产为基础测定的吴起县不同年份的贫困线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11年比1998年提高了2 694.56元,增加了4.82倍,表明吴起农村在近十几年中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此背景下,由贫困发生率H,贫困缺口指数I,Sen指数以及综合性指数FGT2所测定的吴起农户贫困状况如表2所示。图1则反映了由FGT2指数测定的吴起农户整体贫困状况的变动趋势。
退耕还林背景下吴起相对贫困动态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第1,吴起相对贫困整体呈U型变化。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吴起农户相对贫困变动趋势主要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FGT2指数模拟的吴起贫困动态呈明显的U型变化,如图1所示。贫困发生的广度、强度与深度都与综合指标呈现相似的变化。整体来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前,整体贫困状况比较严重;而在2006-2008年期间,贫困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其中2006年与2008年已经消除了相对贫困状况;自2008年之后,吴起农户的相对贫困状况又有所加剧,然而以FGT2所测定的贫困变动率2011年比1998年累计下降了59.61%,说明吴起农村整体相对贫困状况较退耕还林之前有了极大改善。
第2,贫困发生规模的具体变化。从贫困发生的广度来看,退耕还林之前,贫困发生率为14.36%,表明有占14.36%的吴起农户属于贫困群体,退耕还林实施之后,2004年贫困发生率下降为7.31% ,贫困规模有所减少,到2006-2008年期间,基本上已经消除了贫困,而2008年之后,贫困的发生规模又出现增加趋势,到2011年贫困发生率增加为9.09%。
表2 贫困测定指标体系Tab.2 Poverty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图1 吴起农户FGT2指数变动趋势Fig.1 The trend of FGT2index of farmers in Wuqi from 1998 to 2011
第3,贫困发生强度的具体变化。从贫困发生的强度来看,退耕还林之前,贫困缺口指数为29.76%,而在退耕还林实施之后,2004年贫困缺口指数下降为16.6%,表明贫困的强度有所缓解,同等条件下完全消除贫困所需资金有所下降。在继2006-2008年贫困基本消除之后,2010年贫困缺口指数上升为29.92%,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还要高0.16个百分点,表明此时尽管贫困的发生规模有所减少,但是贫困强度的增加加剧了扶贫的难度。2011年贫困缺口指数为25.67%,比2010年下降了4.25个百分点,尽管同年贫困发生率比2010年高,但是,贫困强度的缓解也使2011年整体贫困状况得到改善。
第4,贫困发生深度的具体变化。从贫困发生的深度来看,Sen指数的变化与贫困缺口指数的变化相似,也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表明自退耕还林以来,贫困深度在近年来有增加趋势,表明扶贫难度在进一步增强。
3 贫困群体的内部特征探析及不平等性对贫困的影响
3.1 贫困的具体表现
认清贫困群体的具体表现可以更好地了解贫困的内部特征,对贫困的解决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贫困群体人均相对总资产表示了贫困群体内部各资产的人均拥有量占人均总资产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贫困群体具体贫困表现。
从整体来看,贫困人口人均相对总资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与整体贫困的发生状况相反,说明在贫困状况改善的时候,贫困人口人均相对总资产呈提高趋势,而当贫困状况恶化时,贫困人口人均相对总资产随之降低。具体来看,人均农业总资产只有整体农业总资产的60%左右,说明相对其他农户,贫困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不足,致使其农业总产值较低。人均林业总资产基本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2011年为例,贫困农户人均林业总资产只占整体的56%,说明贫困农户的林业产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贫困农户人均畜牧业产值在退耕还林之后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到2011年贫困农户的人均畜牧业产值只有总体畜牧业总产值的1.38%,这可能是由于贫困群体因其可支配收入有限,难以将有限的收入投入到畜牧业中。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后贫困群体人均其他收入占总体人均其他收入的40%,而自2008年以后,这一比值不足20%,说明贫困群体农户相对外出打工时间和打工收入都在不断减少,这可能是由于贫困群体自身能力水平限制,也可能由于家庭其他原因导致。贫困群体人均固定资产占总体人均固定资产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结合人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可以看出这是贫困群体和其他非贫困群体总资产拉大的主要原因。
3.2 收入分配不平等对贫困的影响
影响贫困的因素有很多,Datt和 Ravallion[15]在1992年通过对FGT指数进行分解,认为贫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变化影响收入均值,进而影响贫困;二是在假定收入均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通过影响洛伦兹曲线的离中趋势来影响贫困。洛伦兹曲线的变动主要表现在基尼系数的变动上。
表3列出了吴起农村整体以及贫困和非贫困组内的基尼系数,图2则描述了吴起农村基尼系数以及贫困人口人均相对总资产的变动趋势。
以人均总资产衡量的历年吴起农村的整体基尼系数GT绝对水平不高,均在0.2-0.4以下,按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这是一个收入分配相对合理的区域,表明吴起农村在退耕还林前后整体上收入分配相对合理,没有出现收入差距悬殊的状况。尽管如此,也可以看出,GT的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的“U”型趋势,表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吴起农村收入分配趋于平均,然而自2008年至今吴起农村的收入分配有拉大趋势。
从分组考察的基尼系数来看,非贫困组内基尼系数GNP绝对水平较为合理,均处于0.4以下,且其变化状况与整体基尼系数GT变化趋势相同,也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表明非贫困群体的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整体分配状况的主要原因。贫困组内基尼系数Gp的绝对水平较低,均在0.2以下,表明贫困组内的收入分配绝对的平均,但是导致贫困群体内部经济增长的社会动力影响不足,结合贫困人口人均相对总资产可以看出尽管贫困人口内部收入分配较为平均,但是其所占有的相对总资产在近几年却呈下降趋势,从侧面反映贫困群体整体经济增长缓慢,与非贫困群体有脱节现象,吴起整体经济的增长没有有效的波及贫困群体。
表3 吴起农村基尼系数Tab.3 Gini index of Wuqi county
图2 吴起农村基尼系数及贫困人口人均相对总资产变动趋势Fig.2 The trend of FGT2index and the change of per capita relative total assets of poverty group in Wuqi from 1998 to 2011
4 结论与建议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吴起农户的相对贫困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近几年农民收入的不平等性加剧,相对贫困的状况有恶化趋势。1998-2011年期间,吴起农村相对贫困动态演化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U”型变化趋势。具体的贫困发生规模、强度和深度都呈现相似的变化。通过考察吴起农村历年基尼系数变化可以看出,吴起农村基尼系数整体处于分配合理的区间,但其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变化是表明吴起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是造成吴起农户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群体内部的基尼系数均处于0.2以下,说明贫困群体内部经济增长的社会动力不足,结合贫困群体人均相对总资产可以得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有效波及贫困群体,其与非贫困群体有脱节现象。
改善吴起贫困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1,适当加大贫困群体内部基尼系数,提高经济增长的社会动力。政府可以将扶贫计划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扶持贫困群体内部有号召力的农户,适当加大贫困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让这一部分有号召力农户的发展激励其他贫困农户的发展;第二阶段为对剩余贫困农户的项目扶持,通过对贫困农户总资产的具体考察,提高其相对落后的资产量,以2011年为例,贫困群众人均畜牧业总产值只有总体畜牧业产值的1.38%,在所有贫困群体相对资产项目中所占比例最小,所以首先可以将扶贫资金重点运用在发展贫困农户的畜牧业上,依次类推进行其他项目的扶持。
第2,在农村实行贫困互助,有效实现非贫困农户对贫困农户的带动作用。去除农村非贫困农户和贫困农户之间的经济交流壁垒,以村为单位建立贫困帮扶制度,可以将扶贫资金的一部分用来设立帮扶基金,奖励对贫困农户有帮助的非贫困农户,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善目前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经济上的脱节现象。
第3,提高贫困农户自身的能力,使其能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外出务工是贫困农户提高自身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可以针对不同贫困农户的特点,进行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就业培训,提高贫困农户自身的能力,使其能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
第4,完善农村保障体制是解决农村贫困的重要措施。对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家庭重大变故如疾病、死亡等引起的贫困应进行全面的帮扶,从医疗、保险、金融等各个方面建立全方位有效的救助体制。
(编辑:李 琪)
References)
[1]于江龙,支玲,杨建荣.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2):17 - 21.[Yu Jianglong,Zhi Ling,Yang Jianrong.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Project of Conversing Cropland to Forestland[J].World Forestry Research,2009,22(2):17 -21.]
[2]Emi U,Scott R,Xu Jintao.Conservation Payments,Liquidity Constraints,and Off-farm Labor:Impact of 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 on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J].Amer J Agr Econ,2009(2):70-86.
[3]张蓬涛,张贵军,崔海宁.基于退耕的环京津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1,(6):9-12.[Zhang Pengtao,Zhang Guijun, Cui Haining.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 for Poverty-Stricken Areas Surrounding Beijing and Tianjin Based on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Woodland[J].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2011,(6):9 -12.]
[4]刘璨,刘浩.林业重点工程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2012,(1):73 - 76.[ Liu Can,Liu Hao.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Priority Forestry Program in China[J].Forestry Economics,2012,(1):73 -76.]
[5]刘璨.金寨县样本农户效率与消除贫困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102-106.[Liu Can.The Analy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ers Efficiency and Eliminate Poverty in Jin Zhai country:With the method of DEA[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Technical Economics,2003,(12):102 -106.]
[6]刘欣.马丁法在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研究中的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0(4):24-26.[Liu Xin.The Application of Martin Act on the Study of the Poverty Line Standard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1996,30,(4):24 -26.]
[7]杨国涛,尚永娟,张会萍.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估计及其讨论[J].农村经济,2010,(11):10-13.[Yang Guotao,Shang Yongjuan,Zhang Huiping.The Estimation and Discussion about the Poverty Line Standard in Rural China[J].Rural Economy,2010,(11):10 -13.]
[8]王朝明,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3-14.[Wang Chaoming,Yao Yi.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Poverty Dynamics in China:1990-2005[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Technical Economics,2010,(3):3 -14.]
[9]Amartya S.Poverty: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J].Econometrica,1976,44,(2):219-231.
[10]洪兴建.贫困指数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5,(5):112-117.[Hong Xingjian.The Review of the Poverty Index Theory[J].Economic Review,2005,(5):112 -117.]
[11]Foster J,Greer J,Thorbeche E.A Class of Deecmposable Poverty Measures[J].Ecomometrica,1984,52:761 -766.
[12]万广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6):112 -123.[Wan Guanghua,Zhang Yin.The Impacts of Growth and Inequality on Poverty Dynamics in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6,(6):112 -123.]
[13]于金娜,姚顺波.退耕还林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吴起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5):434 -437.[Yu Jinna,Yao Shunbo.The Impact of the SLCP on the Household’s Production Efficiency:Take Wuqi County as a Case [J].Issues of Forestry Economics,2009,(5):434 -437.]
[14]时悦,李秉龙.我国羊肉价格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分析:对2006-2010年羊肉价格波动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60-61.[Shi Yue,Li Binglong.Trend and Effect Analysis on the Price of Mutton:Thinking of the Fluctuation on Mutton Price from 2006 -2010[J].Price:Theory & Practice,2011,(1):60 -61.]
[15]Datt G,Ravallion M.Growth and Redistribution Components of Changes in Poverty Measures:A Decomposi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Brazil and India in the 1980 [J].JournalofDevelopment Economics,1992,(38):275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