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型”技术研发制约因素的案例研究

2013-08-24张琰飞杨春白雪

中国软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环境友好制约案例

曹 兴,张琰飞,张 伟,杨春白雪

(1.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一、引言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两型”技术是其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两型”技术是服务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创新体系,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服务于清洁生产并保护自然环境,可显著地推动经济发展与绩效提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适用性和应用前景。然而,“两型”技术的这种特性使其研发面临更多的制约因素,所以研究“两型”技术研发制约因素,探索其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对于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不少学者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Youssef(2010)分析了税收、排放标准、许可证拍卖和许可证自由分配四种政策在环境保护中的选择[1];Agliardi和 Sereno(2011)分析了在生态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税收和贸易配额两种减少污染排放政策的选择和比较[2];Wang和Huang(2011)以多因子模型为基础,利用模糊理论建立了“两型”城镇质量工程计划决策模型[3];邓旋,杨青(2011)验证了“两型”社会协调发展的MSP演化规律,提出“两型”社会建设必须树立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改变三高末端治理观念[4];海玲、施卓宏(2011)认为建设“两型”社会要完善排污权交易机制,并将绿色GDP评价体系纳入官员绩效考核[5]。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直接推动技术研发体系的生态化转向[6],不少研究开始涉及“两型”社会的技术创新问题,Barahona和Zou(2006)分析了资源节约技术在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储存权衡之间的作用,认为只有节能技术进步率高于能源减少率才能实现积极的增长[7];Fu等(2012)分析了推进“两型”能源技术对“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8];操小娟、李和中(2011)认为“两型”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激励的强度与该企业的成本、利润和绩效之间的关系[9];杨平(2011)认为实现“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必须从构建系统生态循环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明消费体系,以及推进行政管理制度生态化、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10]。以上研究多是“两型”社会研究中对“两型”技术的局部涉及,并未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对于“两型”技术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具体技术,如低碳技术研发等展开,Ockwell和Watson等(2008)从转让障碍和政策、技术转让安排、公司能力、知识产权和其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如何促进低碳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1];Liu和Liang(2011)从技术本身、进入机制、能力建设和监测机制提出了技术转移的策略[12];Torvanger和Meadowcroft(2011)提出政府在制定低碳技术支持政策中要考虑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13];Qi和Wu(2011)认为模块化设计是快速整合全球低碳技术和应对市场动态需求的有效方法[14];周五七、聂鸣(2011)提出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构建中要纳入政府采购,改进低碳技术专利授权程序,减少命令控制型政策,加强市场主导政策创新[15];华锦阳(2011)提出推进低碳技术创新除了采取传统、直接和强制措施以外,更应发挥“市场”的作用,并应致力于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16];王文军等(2011)针对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障碍,认为要调整扶持政策扩大技术创新空间,加强配套和共生技术的发展,优选低碳技术发展的切入点[17]。对于其他技术的研发,王军生(2008)认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其创新特征,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形成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体系[18];刘颖琦、高宏伟(2011)认为搭建有效率的合作研发平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19];陈晓红等(2012)提出应通过使传统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环境责任,促使其逐步向循环经济型企业转变[20];Zhou等(2012)认为不平等的技术能力、有限合作的深度及企业对利润的偏好都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技术合作开发中的创新能力[21];易先忠等(2010)分析了“两型技术”供给和需求生成机理,并构建了其政策环境保障体制、需求培育体制、供给能力培育体制及其推广与运用体制[22];肖皓等(2012)通过设计“资源节约型”模块和“环境友好型”模块研究节能行业技术进步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节能技术进步可全面促进经济发展[23]。

综上所述,虽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措施和理论,并涉及到“两型”技术研发的问题,但是针对“两型”技术研发的专题性研究还不多,缺乏对“两型”技术研发机理的系统性研究,对不同类型技术的比较研究也鲜见。因此,本文以长株潭“两型”实验区为例,根据“两型”技术研发的特点,通过规范案例研究法对“两型”技术研发的制约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比较资源节约型技术与环境友好型技术制约因素的差异,探索“两型”技术研发的路径,以期为我国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两型”技术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二、“两型”技术研发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两型”技术可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提高各类要素利用率,集中体现了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特征。正是“两型”技术的这种特征,使其具有与一般技术完全不同的研发特征和制约因素。

(一)“两型”技术的研发特征

“两型”技术突出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性,更多的强调公共利益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两型”技术研发目标强调公共利益问题,面临更强的外部性问题;“两型”技术研发体系是涉及到多个层面主体的系统,研发主体除了研发企业外,还涉及到消费者、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中介机构等,强调更好的研发协同性;“两型”技术研发强调研发过程中的多层次和多环节的协调,才能实现技术的市场价值,加剧了其技术研发的系统性和工艺的复杂性。“两型”技术的这些特性使其研发成本更高,研发难度更大,研发风险更高,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如图1所示。

图1 “两型”技术研发特征

1.研发目标必须与公共利益有机统一

“两型”社会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增加了环境和资源方面的目标指向,强调实现技术研发与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导致“两型”技术创新具有更强的外部性,公共收益远高于企业的个体收益。从表现形式上看,“两型”技术的经济效益表现为能源的减耗、原材料的替代、废物的循环利用和清洁技术等,社会效益表现为污染物的防治与控制。传统技术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或提升质量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两型”技术研发需更加重视社会的整体效益,且企业进行“两型”技术研发的成本往往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得到补偿,创新成本偏高。

2.研发体系强调更多组织和主体的协作

“两型”技术创新面向循环链上的各种技术,要求把所有能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各种技术作为系统化的考虑对象,要求相关的组织和主体,包括企业、政府、消费者、其他组织等必须实现密切的配合才能使技术顺利实现市场价值;重大和关键“两型”技术研发活动往往是跨工艺、跨流程、跨行业、跨部门甚至是跨区域的,涉及到更多的创新组织和主体,更加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了协同性更强的创新体系,导致其研发的难度更大。

3.研发过程涉及更多层次和环节的协调

“两型”技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的对象已扩展到社会生产的各个层面,研发过程涉及到更多的层次和环节。“两型”技术创新贯穿了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微观层次上的清洁生产、中观层次上的生态产业园区、宏观层次上的循环型社会;贯穿了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技术和服务的研究、开发、生产、消费、后处理过程,体现出更加复杂的创新过程,企业在创新中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创新的过程和绩效,因此企业进行“两型”技术研发的风险偏高,实现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二)制约“两型”技术研发的因素构成

需求市场、供给市场和政策支持三个因素是“两型”技术研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和其他的相关组织主体行为都会制约“两型”技术的研发行为。“两型”技术研发的独特性使得其研发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风险更高。所以,一方面使得消费者难以接受导致技术的需求动力不足,需要政府进行引导,甚至是利用法律进行强制使用;同时也更加剧了“两型”技术企业的研发困境,造成“两型”技术研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和补贴,如图2所示。

图2 制约“两型”技术研发的因素构成

1.市场需求因素

市场需求是“两型”技术实现市场价值的根本要素,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形成稳固的需求市场,才能保障“两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放,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消费者对于“两型”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有限,加上“两型”技术的相关产品多数价格较高,也限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多数“两型”技术,特别是环保类技术,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属于成本支出,且运行过程中的支出数额也比较大,消费者缺乏采购和使用的动力。目前,“两型”技术的需求主要是在政府对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以及环保部门的强制要求下衍生出来的需求,“两型”技术研发的需求动力严重不足。

2.研发企业因素

研发企业是“两型”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只有研发企业不断地创新,提供价廉质优的“两型”技术产品,才能保障“两型”技术的市场需求。传统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要求以实现经济价值,而“两型”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还包括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要求,更加关注社会的整体效益。目前,通过降价和提质手段赢得市场仍然是“两型”技术研发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两型”技术的研发尚处于初始阶段,限于人才、资金和环境等条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由于各种制度性的安排尚不完善,“两型”技术的研发主体无法得到补偿,使得其投资和收益严重不对称,导致企业对“两型”技术的创新动力不足。

3.政府政策因素

对“两型”技术而言,政府的政策干预和支持是保障其实现市场价值的关键因素。“两型”技术的外部性导致市场调节失效,市场需求动力和企业研发动力不足,所以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介入,为“两型”技术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一方面,政府政策的实施力度会制约“两型”技术的市场需求,政府对消费者的软性政策宣传引导不足将制约其对“两型”技术认识,特别是法律强制手段执行不力将难以保障“两型”技术的市场需求,最终制约“两型”技术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力度将会制约企业进行“两型”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如财政补贴不到位将会导致“两型”技术研发企业难以补偿研发的巨大成本和风险。

鉴于“两型”技术类型繁多,整体分析难以体现不同技术类型的差异,进而影响到研究的准确性,因此,本文根据“两型”技术的内涵特征,将其分为“资源节约为主”和“环境友好为主”两种类型。资源节约为主的技术强调通过开发和使用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新产品和新工艺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用于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技术;环境友好为主的技术强调从生产到使用直至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最小,如用于监测和控制污染有害物质的排放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改善人类与自然的相处状态的技术等。由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强调的重点不同,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也不一样,因此研发中的制约因素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将在案例分析中进行专门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两型”技术研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其研发必须实现协同创新,其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需求动力不足、研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和政府的扶持政策不完善等方面,不同技术类型在研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也有差异。案例研究适合对现实中复杂而又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且全面考察[24],可以对某些现象、事物进行描述和探索,也可对现存理论进行检验、发展和修改。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两型”技术研发的制约因素,属于“怎么样”和“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比较符合案例研究的范式,因此本文将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

(一)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包括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等类型,根据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取描述性案例研究法,在研究开始时已通过相关文献确定研究的理论框架,据此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并确定访谈提纲和调研问卷。相对于单一案例研究,通过多案例研究的复制逻辑得出的结论往往更加有效和稳定[25],能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选择3到6个多案例是最佳数量。

为分析和比较不同类型“两型”技术制约因素的差异,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通过案例的反复验证比较得出研究结论。本文的案例研究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案例选择、初步调研、深入访谈、案例资料分析和提出相关结论等步骤,研究的各个环节都遵循了 Yin(1994)、Patton(1987)等学者的建议,按三角测量法的要求来进行设计[26],研究基本符合资料三角形、研究者三角形和方法论三角形的要求[27]。

(二)研究对象选择

企业是“两型”技术研发的核心主体,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两型”技术的研发企业。“两型”技术研发企业的基本标准:企业以研发资源节约或环境友好型技术为主营业务,确保研究结论具有更好的可推广性。由于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归纳理论要点,无需进行规范的实证数据分析,因此研究样本无需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重点体现样本具有足够的典型性(Eisenhardt,1989)。因“两型”技术研发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为了保证所选案例具有足够的典型性,所选的案例对象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企业。

为分析不同类型“两型”技术的差异,在具体的样本选取中,重点选择可以单独体现资源节约技术或环境友好技术的典型企业。考虑到长株潭“两型”实验区是我国的“两型”示范区,所以本文的调研主要集中在长株潭“两型”实验区的国家级高新区。按照确定的案例选择标准,对长株潭“两型”实验区相关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在确定符合基本标准之后,通过联系企业的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对企业进行初步访谈基础上,选择直接研发资源节约或环境友好技术的企业作为进一步调研对象;结合案例选择的地理接近性与便利性原则,选择4家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两型”技术研发制约因素的研究案例,符合 Yin(2003)所建议的“典型案例要使研究过程清晰可见”的特征要求,案例样本中资源节约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和环境友好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各两家。

(三)方案设计

按照案例研究的要求,本文首先围绕研究的内容,明确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标准,提出基本假设,确定访谈提纲。为了确保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采取团队研究的形式,确立了10人的案例研究小组,包括一名教授、二名讲师、三名博士生和四名硕士生。团队成员的不同视角和知识背景有利于减少研究者的偏见和主观性;团队成员进行了两周案例研究及相关方法的专题学习,保证小组成员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掌握;每次访谈、现场观察和数据分析都由四人以上参加,各组在收集数据后交叉讨论,提出其观点和看法。所有的调研均在2011年10月到2011年12月间完成。

考虑到资料的来源越多,其研究的效度就越高[28],案例研究中综合使用多种渠道的证据,形成三角检定(Triangualtion)可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29]。所以,本文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访谈记录和调查问卷与其他文件资料,如直接从企业获得的领导演讲资料、内部刊物、内部网站、档案记录和企业其它文件,以及期刊文献和网络中关于企业的专题材料等结合起来,保证数据来源的多重性和案例信度。

为了使访谈过程更有效率,访谈前调研小组会与相关人员进行电话沟通,简单介绍研究目的和相关概念,以帮助被访谈者更好地理解本研究的主题;为得到被访谈者真实的想法,访谈提纲主要是由开放性问题组成;访谈过程中并未局限访谈提纲,会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情况进行追问以进行信息的深度挖掘[30]。访谈由研究者本人主持,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提问,与受访者的访谈时间平均约为60分钟,个别访谈进行的时间更长。为确保访谈数据的准确性,每次访谈调研小组都安排专门人员做记录,并在允许的前提下对访谈进行录音,访谈结束立即进行访谈记录整理。为确认及获取更多信息,向被访者进行了访谈记录核实,并通过后续的电子邮件和电话等方式进行信息确认,保证资料整理过程的信度与效度。在访谈之余,还对案例公司的生产现场进行了参观,对调研的相关资料进行验证。

四、案例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根据“两型”技术的研发特征,其制约研发因素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企业能力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根据案例样本的选择标准,本文在长株潭“两型”实验区调研的基础上,从中选择四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应企业要求隐去企业名称和访谈对象姓名,所选择的四家企业分别以A、B、C、D代表,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研案例企业概况

选择的四家企业在长株潭“两型”实验区具有“两型”技术研发的代表性。其中,AC两家是资源节约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BD两家是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为主的企业,便于比较两种技术类型制约因素的差异。A太阳能公司专注于太阳能等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B环保科技公司主要技术涉及工业厂房室内环境治理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方面,C钢结构公司主要涉及进行大型钢结构工程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等钢铁资源节约技术,D新材料公司技术主要用于高分子减振降噪和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等环境友好方面,如表1所示。

(二)“两型”技术研发因素分析

1.市场需求

从能源、环保技术经济变迁可以看出,技术变迁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变化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市场结构、制度安排等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市场的接受度是“两型”技术研发的重要动力,在调研和访谈中,企业都强调了市场需求对企业技术研发的制约。

当被问到市场接受度方面,A太阳能公司管理人员提出:人们对节能环保技术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在从事或者正在逐步向节能环保领域靠拢,但是由于节能技术相比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而言,价格、成本与初始投资都相对要高出很多,企业由于价格问题对技术采用还存在疑虑。

由于环保技术的价格较高,初始投资与运行成本都比较大,且难以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企业往往难以接受,对此B环保科技公司管理人员指出:虽然环保相比效益对于社会更加重要,但是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还不够,很多企业只注重短期的成本效益问题,对于使用环保技术能带来的长期效益关注不够,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巨额的购置成本和运行成本,比如企业的治污设备初始投入要几千万,运行成本一年也要几千万,都使得企业难以承受。

虽然资源节约成为消费者的共识,但是由于理念和价格等问题,市场的接受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对此C钢结构公司管理人员提出:很多人认为钢材结构的建筑不安全,加上钢结构建筑的造价确实比一般建筑高20%左右,因此难以大规模地应用钢材建筑,要改变这种观念的有效措施是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使市场相信钢材结构的安全性,以及资源节约中的作用。

当被问到公司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制造等技术的前景和消费者的认同度时,D新材料公司管理人员提出:新产品的上市不会像成熟产品那样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接受,由于产品是创新性的,消费者认知度低,因此在新产品走向市场时有阻力,但是不能因此而减少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

根据调研访谈结果可见,市场需求因素中的消费者消费习惯、“两型”技术质量和“两型”技术的购置使用成本是“两型”技术研发的重要制约因素。调研结果显示,经过政府、企业和相关组织的长期宣传和引导,“两型”技术研发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多数消费者的观念和意识已逐渐改变,因此这些因素对“两型”技术的制约不大。但是由于“两型”技术的购置成本和使用费用偏高,产品质量和成熟度也有限,难以形成稳固的市场购买力,成为制约市场需求的根本性问题。

因此,本文认为制约市场需求的关键不是消费者的习惯和社会的文化氛围,而是“两型”技术本身的特性,包括产品质量、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等。

2.企业创新能力

“两型”技术研发企业需要大量的R&D投入和市场开发费用,还需要产业链相关企业和其他相关组织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其中涉及到大批高素质、多学科科技人员的共同协作,“两型”技术研发特别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是能否实现“两型”技术的自主创新的关键,在调研过程中企业都提到了创新能力面临的制约因素。

就企业的自身条件来看,A太阳能公司企业管理人员提出:公司每年都投入较大数额的资金用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但是公司原创性技术仍然偏少,主要是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企业资金的制约比较严重,同时国内的生产设备先进性不足,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必须从国外购买,费用十分高昂。谈到与外部的技术合作时,公司提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不少的技术合作,但是因为存在竞争性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合作相对很少。

创新能力是环保技术开发的基础,当问到技术的研发情况时,B环保科技公司管理人员指出:环保方面的核心技术主要还是由国外企业所掌握,国内自主研发的技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远不如国外,多数进行国外环保技术与我国结合的二次研发;技术研发的合作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校,而与同行的合作极少,特别是整个环保行业技术不齐,无标准无规范,严重影响到技术的研发合作。

就企业的自身条件来看,C钢结构公司管理人员提出:公司的技术主要是引进后再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因为国内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自己研发时间不允许。调查显示,公司曾尝试与高校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但是企业难以承受联合培养的长期性,进行技术研发的短期性比较明显。企业发展也面临资金的巨大压力,但是当问到对于风险投资的入股时,企业管理人员提出担心控制权丧失而不接受,这都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对于制约企业研发的内部因素,D材料公司提出自己具有国企的背景,具有比较充足的技术人员和研发资金,但是在新技术的研发中同样有核心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技术专利的原始创新大都集中在欧美国家,企业的核心与关键技术有限,多数为技术的二次创新,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远比不上国外。“两型”技术的创新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需要企业之间进行联合攻关与知识共享,对此D企业提出因为保密和专利的问题,与同行的合作较少。

通过调研访谈,本文认为企业创新能力因素中的人才资金、合作研发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两型”技术研发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调研结果显示,由于高级技术人才和大额资金的制约,多数都处于引进和改造国外先进技术进行的二次创新阶段,掌握核心与原创性技术的企业较少。企业的合作研发能力有限,特别是由于利益问题与其他企业进行的实质性合作比较少,限制了“两型”技术研发的扩散效应。企业严重缺乏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多数企业虽比较重视产学研合作,但比例很低,甚至难以有效的通过产学研培养其技术研发人才,对外部投资者如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也往往因为控制权等问题而拒绝,这成为制约企业“两型”技术研发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

因此,本文认为“两型”技术创新的协同性更强,制约企业“两型”技术研发的问题不仅在资金和人才方面,企业的合作研发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更为重要。

3.政府扶持政策

政府的政策扶持对“两型”技术研发具有重要的影响,调研中企业都提出了节能环保体制和产业政策等对“两型”技术研发的影响,认为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对“两型”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

当被问到在推动节能环保技术中需要哪些政府支持时,A太阳能公司管理人员提出:企业需要整个环境的支持,政府需要创造一个适合企业研发节能环保技术的大环境;期望政府能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如对拥有节能环保技术的企业,在征收所得税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者对企业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等间接支持。

环保技术的使用对于企业来说属于完全的成本支出,市场接受主要依靠政府的各种环保制度,对此B环保科技公司管理人员指出:政府的整体力度还是十分有限,特别是对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技术的企业提供的政府补贴有限;同时,由于政府对环保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环保法律执行不够严格,加剧了环保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难度。

当被问到在推动节能技术中需要哪些政府支持时,C钢结构公司企业管理人员提出: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钢结构建筑的认识;政府在“两型”技术方面提的比较多,但是政策却很模糊,落实的政策比较少;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和实质联合,要整合好区域资源,对先导性的技术和企业要有实质的支持。

当被问到公司研发环保材料技术需要政府的哪些支持时,D新材料公司管理人员提出:增加政府采购,并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增强企业使用“两型”技术的自觉性,扩大市场的影响和需求。同时,D新材料公司还从整个产业发展的层面提出,环保产业也要合理化布局,避免恶性竞争导致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

通过调研访谈,本文认为政府政策中的政策出台和政策落实是“两型”技术研发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调研结果显示,政府已经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扶持政策,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但是政策落实上远远不够,如对“两型”技术的采购补贴往往不能到位,对企业在“两型”技术研发上的税收、资金支持等也都难以兑现,特别是专业从事环保技术开发的企业,由于政府的环保执法监察力度明显不够,产品销售面临较大的挑战,成为制约“两型”技术研发的核心因素。

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已经出台的扶持和补贴政策非常重要,但是政府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强制性的法律规章的落实,如对企业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查处力度等,是制约“两型”技术研发的关键因素。

(三)不同技术类型制约因素比较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两型”技术研发中市场需求、企业创新能力和政府政策都很重要,但是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在整体存在差异,政府政策的制约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需求相对来说制约最小,因此在制定“两型”技术研发的相关政策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这种差异,把握好政策的重点。

不同技术类型的制约因素差异也很明显,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的研发能力,政府支持的重要性相对较低;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关键因素则是政府的执法力度,其次才是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制约因素的比较

对于资源节约型技术,由于其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消费者在进行资源节约方面的积极性较高。多数节能技术初始投入成本偏高,短期内没有收益甚至是亏损的,企业迫于资金压力不太愿意购买和使用,限制了技术更广泛的推广。所以,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发仍然需要借助于政府的政策扶持,现阶段的市场推动力主要是政府的补贴和鼓励政策。调查显示,即使通过EMC(合同能源管理)工程进行节能技术推广的企业也面临市场开发的难题,企业的接受度明显偏低。我国2010年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进行财政支持,湖南省也出台了《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进此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发展。在国家公布的四批备案节能服务公司中,湖南省达到125家,在中部五省中排名第一,其中80%的备案企业位于长株潭“两型”实验区,成为资源节约型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市场接受不是问题,关键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通过降价和提质来扩大市场需求,如图3所示。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制定知识存量增长战略,通过知识吸收、知识创造等方式促进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31]。

图3 资源节约型技术研发制约要素

对于环境友好型技术,市场接受度则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按照相关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有3.5万亿的环保市场,由于环保技术的使用对于企业来说,多属于完全的成本支出,对于企业来说没有经济效益,且设备购置成本和运行成本都比较高,从根本上企业缺乏采用环保技术的动力,其市场接受程度明显偏低,市场主要依赖于政府在环保领域的强力执法。调研中企业提出,解决市场需求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研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与环保的统一,如通过对废气二氧化硫的处理回收制成亚硫酸钠,不仅可以治理污染还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研发资金和高端人才都十分匮乏。二是通过法律强制手段,强制企业按照已有的废水废气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并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重罚,但目前地方政府由于经济效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环保法律的执行难以落实。同时,政府财政政策给予环保技术应用的补贴力度有限,如电厂可以得到治污减排的电价补贴,但是其他的厂商,如钢铁厂则无法得到政府补贴。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企业虽然可以通过技术研发降低技术的成本和价格,但关键是政府的环保执法落实力度,只有环保法律得到落实才能保障环保类技术的市场,如图4所示。

图4 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制约要素

从目前来看,整个“两型”技术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整体偏小,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偏低,行业发展缺乏标准和规范,无序竞争现象比较明显,如在我国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支持政策执行中,由于合同能源定额的计算缺乏标准,不少小企业通过造假套取国家的财政补贴。从现有的政策导向来看,“两型”技术直接的财政补贴主要集中在资源节约领域,而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支持却十分有限。从企业的类型来看,专业从事环境友好型技术研究的企业偏少,从湖南省的125家国家节能服务备案公司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属于专业的资源节约服务企业,主要业务涉及环境友好的只有22家。对参与合同能源管理的资源友好型技术企业的调查发现,多数需要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即进行治污的同时实现节能,可以说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业务实现统一发展是环境友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这种技术的综合性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具有更高的要求,多数中小企业都难以实施。“两型”技术研发的制约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密切相关的,如政府政策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制约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可制约企业的研发,并最终影响到政府政策。这些因素的相互强化,最终使得“两型”技术研发的市场效益实现困难,企业难以承受其外部性带来的成本压力。

因此,本文认为,“两型”技术研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其研发必须实现协同创新,必须通过强化企业、政府、消费者、其他组织等相关主体的协作,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两型”技术的研发。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两型”技术研发企业的深入调研,采用案例分析对“两型”技术研发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市场需求、企业创新能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对“两型”技术研发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两型技术的外部性和协同性,政府的扶持政策尤为加重要;不同技术类型的制约因素也有较大的差异,资源节约型的关键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而环境友好型的关键是政府政策的落实。

当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在逐步改变,因此“两型”技术的购置和使用成本已成为制约“两型”技术市场扩大的关键要素,这需要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而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资源节约技术研发的制约更为显著,其中企业的合作研发能力和资源协同能力是核心制约因素。政府已出台相当的“两型”技术扶持政策,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不足是加剧“两型”技术研发困境的关键因素,这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的制约更为明显。

企业是“两型”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因此推进“两型”技术研发的关键是采取措施保障企业进行“两型”技术研发的收益。除了政府通过免税、政府采购等方式扩大“两型”技术的市场影响力外,更需要企业要通过创新为“两型”技术提质降价,切实增强“两型”技术的市场实际购买力。因此,企业不但要强化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外,更要通过产学研、技术联盟等途径实现内外资源的协同创新,提升“两型”技术研发的效率和效益,这对资源节约型技术尤为重要。政府不仅要落实“两型”技术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为“两型”技术研发提供更好的环境,还要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差异,特别要对环保技术实现有针对性的支持。

虽已严格遵循案例研究的相关方法和步骤,研究仍存不足之处:由于案例研究方法本身的缺陷,如在研究中可能由于研究人员主观认识的干扰而忽视了一些重要信息,尽管我们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人员、信息和方法等三角形,但仍不排除先入为主的理论框架对最终结论的影响。其次,由于“两型”技术的核心内容多数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问题,公司对此都比较忌讳,被访谈人都相当的谨慎,使得访谈的深度有限。此外,本文所选取的是四个企业,考虑典型性比考虑代表性相对较多,其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有待通过更多的案例进行验证。

[1]Youssef Slim Ben.Adoption of a Clean Technology Using a Renewable Energy[R].Working Paper,2010.

[2]Agliardi Elettra,Sereno Luigi.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Taxes and Quotas on the Optimal Timing of Emission Reductions under Choquet-Brownian Uncertainty[R].Working Pa-per,2011.

[3]Wang Jian Hua,Huang Jun Zhou.“Resource 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Urban Planning[J].Multiple Decision-Making Research,2011(11):1071-1075.

[4]邓 旋,杨 青.我国省域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演化规律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8):26-29.

[5]朱海玲,施卓宏.“两型社会”建设中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4):98-101.

[6]易显飞.两型社会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86-89.

[7]Agustl'n Pe'rez-Barahona,Benteng Zou.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ergy 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 in a Vintage Capital Model[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6(28):181-191.

[8]Fu Zhineng,Jia Huiying,Cao Zuyi.Developing Two-Oriented Energy to Build Two-Oriented Societ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City Circle[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5):3052-3057.

[9]操小娟,李和中.“两型社会”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模型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66-73.

[10]杨 平.实现“两型社会”建设技术创新的基本途径——以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例[J].系统科学学报,2011(3):66-70.

[11]Ockwell David G,Watson Jim,MacKerron Gordon,et al,Yamin Farhana.Key Policy Considerations for Facilitating Low Carbon Technology Transf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08(36):4104-4115.

[12]Liu Hengwei,Liang Xi.Strategy for Promoting Low-Carbon Technology Transf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CCS[J].Energy Policy,2011(39):3106-3116.

[13]Torvanger AsbjØrn,Meadowcroft Jame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echnology Support:Making Decisions about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and Low 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1(21):303-312.

[14]Qi Yu,Wu Xiaobo.Low-carbon Technologies Integrated Innovation Strategy Based on Modular Design[J].Energy Procedia,2011(5):2509-2515.

[15]周五七,聂 鸣.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8-23.

[16]华锦阳.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探究及其政策涵义[J].科研管理,2011(6):42-48.

[17]王文军,赵黛青,陈 勇.我国低碳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2):84-91.

[18]王军生.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我国西部某城市为例[J].经济管理,2008(16):86-91.

[19]刘颖琦,高宏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科学决策,2011(2):1-8.

[20]陈晓红,傅滔涛,曹 裕.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以某大型冶炼企业为例[J].科研管理,2012(1):47-55.

[21]Zhou Yuanchun,Zhang Bing,Zou Ji,et al.Joint R&D in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Wind-Turbine Manufacturing Industry[J].Energy Policy,2012(46):100-108.

[22]易先忠,彭炳忠,周 超.“两型技术”生成机制与培育体制研究[J].科学决策,2010(5):73-79.

[23]肖 皓,谢 锐,万 毅.节能型技术进步与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基于湖南省CGE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36-42.

[24]颜士梅,王重鸣.并购式内创业中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6):119-129.

[25]Miles M B,Huberman A M.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n Expanded Sourcebook[M].Thousand 0aks:Sage Publications,1994.

[26] 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Thousands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4.

[27]Patton M Q.How to Use Qual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M].Thousands Oaks:Sage Publications,1987.

[28]Roos I.Methods of Investigating Critical Incidents[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2(4):193-204.

[29]Yin R K.Discovering the Future of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Evaluation Research [J].Evaluation Practice,1994(2):283~290.

[30]Babbie 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M].CA:Wadswoth,2001

[31]曹 兴,郭志玲.企业知识存量增长与技术核心能力提升的作用分析[J].科学决策,2009(8):41-47.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制约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环境友好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思考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剪刀差”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