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与调控政策建议

2013-08-24吴敬学王志丹

中国软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波动蔬菜价格

赵 姜,吴敬学,杨 巍,王志丹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29;3.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部分鲜活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频频演绎“过山车”式行情,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鲜活农产品是我国消费者除粮食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包括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和新鲜的肉、蛋、奶[1]。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价格的大起大落会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制约整个产业链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现状特征,深入分析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规律和原因,对平抑我国物价、保障居民生活稳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有关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对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已有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侧重于对少数几类鲜活农产品,如蔬菜、猪肉等进行理论分析,对鲜活农产品总体的实证研究不多。另外媒体常常将较高的流通成本视为“菜贵伤民”的元凶,但是这种高流通成本之说却解释不了“菜贱伤农”的原因。本文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在蛛网模型及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理论基础上,对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大幅度频繁波动进行研究。

二、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影响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生活,同时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研究我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鲜活农产品占中国人的食物比重日益加大,“菜篮子”产品价格①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实际情况,本文以“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反映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在居民消费价格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物价水平的一个主要体现。相对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情况,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

1.价格在波动中总体趋涨,并呈现出领涨领跌的态势。从图1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较为明显,但总体价格指数有逐年上涨的趋势,年均上涨7.3%。2008年“菜篮子”产品年均批发价格指数比2006年上涨18.2个百分点,2009年较2008年下降2.8个百分点,2010年又波动上涨,至2011年比2010年上涨了近20个百分点。

图1 2005年以来我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月度走势图

与2003年由粮食生产价格上涨带动其他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不同,2007年到2008年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以生猪价格上涨为先导,然后由猪肉价格带动具有鲜活农产品特点的禽、蛋、水产等食品价格全面上涨,从而推动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不断上升[2]。本文采用 X-12季节调整法对2009年以来“菜篮子”批发价格指数与粮食批发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去除季节变动因素,再采取H-P滤波(Hodrick-Prescott Filter)法去除二者长期趋势获得价格波动的周期成分,即其价格真实的波动情况(图2)。可以看出,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领先于粮食价格波动,并且其波动程度较后者而言更为激烈,粮食价格波动明显滞后于鲜活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这一点与农业部监测显示一致。

2.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易腐性强,生产销售周期短,并且没有仓储,有些时鲜产品仅能在某些时节才能购买到,进一步强化了价格季节性波动的刚性效应,与粮食相比,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特征十分显著。通过对2009年以来“菜篮子”产品价格与粮食价格进行季节调整,得到二者的季节因子分析图(图3),可见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较强,而粮食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较为平稳,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特征。我国鲜活农产品每年1-2月份价格较高,2月份达到全年最高价格,3-6月份逐月下降,7-8月份出现小幅度回升,之后价格大幅度的下降至11月份,达到全年价格中的最低点,12月份开始继续呈现出猛烈上涨趋势,直至来年2月份,重新达到年度最高点,完成12个月的价格波动周期。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为当年2月(峰)——11月(谷)——第二年2月(峰),价格的季节性波动比较平稳。

图2 2009年以来我国“菜篮子”产品与粮食批发市场价格真实波动情况

图3 2009年以来我国“菜篮子”产品与粮食价格波动季节周期图

3.价格波动周期变短、频率增快且波幅加大。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天然属性,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以生猪为例,历史情况显示猪肉价格波动的平均周期为6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别为3.5年和2.5年左右①数据来源于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本文选取2000年以来的猪肉月度价格数据,并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过季节调整和H-P滤波获得猪肉实际价格波动的周期成分,最终计算得出反映波动周期的猪肉价格变异率[3](见表1),结论如下:近年来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周期长度为3-4年,平均为41.67个月,上升期平均为17.67个月,远远小于历史数据,价格波动周期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周期峰谷落差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价格波动振幅加剧。

表1 2000年以来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周期

从价格波动频率来看,2000-2007年的84个月里,猪肉价格有11次月度价格波动幅度在5%-10%之间,平均7.6个月发生一次,但2007年-2012年4月以来的64个月里,猪肉有24次月度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平均2.7个月发生一次,并且其中9次为10%以上的显著波动。同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也较为频繁,据研究,在2000年11月-2009年2月的100个月中,蔬菜有62个月月度间价格波动幅度超过10%,水果有42个月月度间波动幅度超过10%,水产品有30个月月度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4]。

4.价格波动对CPI上涨影响显著。在我国,食品占CPI统计的权重约为1/3。随着食物消费结构改变,鲜活农产品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中的份量越来越重,据统计,2010年我国除了水果与奶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受消费习惯的影响,蔬菜、猪肉等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比重较高[5],所以消费者对这些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涨跌十分敏感。

如表2所示,除了少数鲜活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与相应的消费价格变化方向在部分年份存在差异外,多数鲜活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变动会带来消费市场价格相应的涨跌,并且多数鲜活农产品消费价格的涨幅相当明显,远远超过生产价格上涨幅度,但跌幅却较小于生产价格,有些年份即便生产价格下跌,但其消费市场价格却仍小幅上涨(见表2阴影部分)。

表2 2002-2010年中国部分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价格与上一年比较的跌涨幅度 单位%

三、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成因

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鲜活农产品价格在一定幅度范围内的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但近年来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日趋频繁且波动幅度逐渐增大,短时间内价格大起大落,造成这种非常规性的价格大幅度波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鲜活农产品人均供给量波动较大,人均需求量则相对稳定

据统计,1996-2011年的15年间,我国“菜篮子”产品中,蔬菜价格增长了1.26倍,肉类增长了0.74倍,禽蛋增长0.43倍,奶类增长4.18倍,水产品增长0.7倍,水果增长3.89倍。“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占有蔬菜504.17公斤,水果168.99公斤,肉类59.06公斤,奶类28.28公斤,水产品41.59公斤。然而在鲜活农产品生产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各地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供给的急剧增长超过了需求的有限增长: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鲜菜115公斤左右,猪肉20公斤左右,禽类、鲜蛋各10公斤左右,总体人均消费量变化不大。以蔬菜为例,在H-P滤波分析的基础上,去除长期趋势,获得我国蔬菜人均占有量与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量的周期波动成分(图4)。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蔬菜购买量比较稳定,波动非常平缓,而人均占有量波动幅度则比较剧烈,说明我国蔬菜的供给量年度间变化幅度较大。

图4 1996-2011年我国蔬菜人均占有量与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量波动的周期成分

鲜活农产品保鲜性差,生产出来必须及时销售,否则便失去了市场价值,并且其销售周期短,不耐储藏,市场几乎一次性出清。与此同时,鲜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又较为稳定,供给量一旦激增,极易造成价格暴跌。近年来,影响我国鲜活农产品供给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这种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的不均衡导致了其价格波动频发。

(二)鲜活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低,而供给价格弹性较大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及其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受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影响,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消费弹性由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日益凸显刚性,即由相对的“奢饰品”变为“必需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也表现为刚性,不仅小于非农产品,而且小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据测算,我国大米等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0.5,鲜活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0.3,其中猪肉和水果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0.2。说明鲜活农产品价格对供需变化的敏感程度超过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给少了价格暴涨,供给多了价格暴跌。

另一方面,我国鲜活农产品的供给量受价格影响很大,有较大的伸缩性。我国鲜活农产品生产多为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信息严重不对称,大部分农民只能凭借眼前价格信号决策未来的生产活动,价格高了盲目多生产,价格低了就迅速退出少生产,农户追涨杀跌式的盲目生产造成鲜活农产品有时供不应求,有时供大于求。因此,在鲜活农产品市场供求的动态调整中,农户对价格反应的滞后性,价格对产量反应的即时性和消费者对价格的低敏感度,必然会使鲜活农产品供求落入恶性的“发散型蛛网”周期,形成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剧烈波动的不稳定市场态势。

(三)流通领域的垄断性加剧了鲜活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

在市场经济中,流通成本计入商品价格成本是正常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商和零售商承担了各种费用、产品品质和价格风险等,获取利润无可厚非。但目前我国生鲜产品的流通费用占总成本的70%,比国际上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又以新鲜蔬菜销售最为典型[6]。国际上公认的蔬菜从田头到菜篮的大致合理价差在3-4倍,而国内许多品种零售价则高出田头价10倍以上,造成我国鲜活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中显著的中间商人自肥、农民和城市居民两头吃亏的现象。

通常而言,鲜活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一般涉及农户、中间商、零售商和终端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我国鲜活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独立经营,进入市场的主体太多,农户几乎没有定价权;而中间商、零售商则在收购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一方面尽可能压低田头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尽可能抬高市场零售价格,当价格上涨时,中间商和零售商可以获取较大利润;当价格下跌时,他们也能从消费者手里获利来弥补成本。最终的鲜活农产品价格变化不能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主体上均衡传导,导致处于劣势的生产者价格波动剧烈,尤其价格下跌时,价格放大效应明显。同时一些鲜活农产品价格脱离供求,受资本炒作影响严重,资本化的取向使得价格形成机制存在强烈的杠杆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波动幅度。

(四)政府对鲜活农产品的调控政策存在缺陷

1988年,国务院批准了农业部提出的在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构想后,全国各大、中城市和菜篮子产品主产区相继进行了旨在增加和改善鲜活农产品供给的菜篮子工程,以满足城镇人群的消费需求。然而部分地方政府主导的“菜篮子工程”引发了当地一些鲜活农产品生产规模无节制的扩大,超过了市场的消费承载能力,政府并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而我国农户的市场意识薄弱,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能力不够成熟,最终造成了供过于求“菜贱伤农”的结果。

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的价格调控更倾向于平抑消费价格,却没有在价格异常低迷时出台保证农民效益的措施,没有长效、均衡的政策保护生产价格,调控的杠杆明显倾斜。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国家实施的最低收购价等支持保护政策促进了粮食价格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而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还没有建立稳定价格的长效机制,价格波动较为频繁[7]。另外,至今我国尚未建立鲜活农产品供需价格信息权威发布体系,普通农户、零售商、消费者乃至市场监管者对市场信息掌握不足或信息失真,并且地方政府在此方面也一直缺乏有力的扶持,不能及时调整政策信号。

四、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调控的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对鲜活农产品更多采用“顺周期”调节的政策手段,即当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时,政府总是鼓励农民增加生产保证供给,价格低迷的时候却没有完善的保护政策。例如蔬菜补贴通常是在蔬菜价格处于高位时,政府基于维护蔬菜价格稳定而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本质是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提高蔬菜供应量,降低蔬菜价格,但受蔬菜补贴政策惯性的影响,又会出现蔬菜供给量远超过市场需求,蔬菜价格被迫大幅下降的情况[8]。同样的,猪肉价格高的时候,居民消费负担重,政府则采用大量的补贴手段补贴养殖户,让其恢复生猪养殖,并提供疫苗、保险等鼓励措施。如图5所示,这种“顺周期”调控往往不是把价格波动的幅度减小,反而把这种波动幅度放大:价格高的时候政府不鼓励,农民也会在下一季多种养,价格低的时候农民在下一季自然会少种养,但是政府干预进来之后导致农民该种多的时候种得更多,该种少的时候种得更少,从而加剧了价格的波动范围。

多年来,美国在提供农产品价格支持上采取“反周期”补贴的调控手段。反周期补贴指为某些农产品设置一个目标价格,当这些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美国政府按照标准进行补贴。反周期补贴与目标价格正相关,与实际价格负相关,与当前产量无关,即当价格高的时候,政府减少这种补贴,价格低的时候,增加这些补贴,这样最终放大性的价格波动就能够缩小。

图5 “顺周期”调控与“反周期”调控效应示意图

1.采用反周期调控手段,减缓价格波动幅度。在我国对鲜活农产品市场实行反周期调控,要在市场价格低谷时进行调节,给生产者发放适度补贴,降低农民损失程度。此时是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供给最弱的时刻,也是政府发出强烈信号的最佳时机。鲜活农产品生产周期短,产品种类和地域之间的调节余地大,部分品种的暂时性短缺或者价格被炒高是市场的正常现象,并且这种暂时性短缺会引发生产者投入的积极性,供需很快就能回复平衡,政府既没有必要直接干预,也难以有效干预。因此在市场价格高峰时,建议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如果政府介入行政干预往往会把握不好复杂多变的供需信息,常常放大信号、干预滞后,会导致市场价格更大的波动,阻碍农产品价格向均衡状态的回归。

2.强化产销信息监测预警,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在我国,农民的种养意愿主要依据前一年的价格,并更倾向于相信政府。因此,对鲜活农产品实施反周期调控,要建立权威、公开、有效的全国鲜活农产品产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前对农民种植养殖意愿、农民采购情况、农资肥料等生产的先行指标进行监测,并通过主流媒体分品种适时发布权威性的供求动向信息,提供鲜活农产品供求、成本、价格走势等预测信息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并在充分尊重农产品生产自然性和地域适宜性的前提下,按照生产效率和综合成本最优化原则,在区域和时间上尽可能明确由哪些地区在什么时间种养多大规模的具体品种产品,从而使得农民更加理性地进入或退出市场,避免一哄而上的跟风生产或者盲目弃种。

3.建立和完善鲜活农产品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的主要是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而鲜活农产品种类繁多,不耐储藏,并且没有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赔偿风险较高,除非有政府政策性补贴,否则保险公司不愿意介入,推行完全市场化的商业保险可能性不大。另外如果没有政府资金带动,农民根本不会主动投保,因此必须加大财政投入,由政府出资带动农民进行投保,通过政策性金融保险弥补价格波动给农民造成的损失,让各级政府和生产者共同分担自然和市场风险,保护农民的基本种植收益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鲜活农产品生产和价格的稳定。针对部分鲜活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特征,政府可适当增加冷库建设,扩大储备规模,缓解由于集中上市容易导致的卖难问题。

4.加快鲜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的定价权。我国鲜活农产品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大量生产散户得不到合理保障,并且由于鲜活农产品自身的特性,农民总是处在与中间商和市场博弈的弱势地位,对产品的定价基本没有发言权。因此,要加强扶持鲜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发展,使其在生产技术推广、流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只是单纯的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是提高群体获取生产信息以及市场谈判议价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鲜活农产品品牌效应,利用各地的地域资源禀赋获取独特的品质优势,鼓励高品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鲜活农产品产业的良性发展。

[1]农业部,商务部,交通部等.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EB].http://cxpt.agri.gov.cn/lstd/200910/t20091019_8020.htm.

[2]李国祥.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2):11-21.

[3]刘芳,何忠伟.中国鲜活果蔬产品价格波动与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许世卫.构建市场调控体系,应对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EB].农业部网站:http://www.moa.gov.cn/sjzz/scs/gzjb/201112/t20111209_2426330.htm.

[5]张红宇,杨春华等.对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分析与思考[J]. 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45):8-11.

[6]杜海涛,杨远帆.生鲜产品70%成本在流通[N].人民日报,2013-01-21(1).

[7]钱克明.关于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的政策及建议[A].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2009[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83-201.

[8]罗超平,王钊.波动频率、季节性上涨与蔬菜价格演进机理:1978~2010年[J].改革,2012,(5):94-100.

猜你喜欢

波动蔬菜价格
奇怪的蔬菜
蔬菜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