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2013-08-23谢昭莉盛朝强苏玉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11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生产大学生

谢昭莉, 李 楠, 郑 洁, 盛朝强, 苏玉刚

(重庆大学 a.自动化学院;b.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0044)

0 引言

我国教育在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当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的:高等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机制不活,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而高等学校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实习实践教学活动。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后简称《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可见,实践教学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本科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设计简化、毕业设计软化、生产实习形式化”的现象[1]。随着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陷入了困境与面临巨大的挑战。生产实习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2],而学术争论的焦点不再是该不该重视,而如何保障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同时“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呼声也此起彼伏。

近年来,关于对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索从未停止过。文献[2]就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用“难”、“浮”、“偏”等字来形容。主要指学校找实习单位难;学生实习难以深入企业生产等环节,实习效果差;实习的目的和形式偏离了实习的真正目的和要求。文献[2]提到,解决高校生产实习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各方面。本文就高校自身为实施“坚持内涵式发展”,对解决实习难问题而能做的有益于工科类大学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而进行探讨。

1 对生产实习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生产实习是工科类专业在整个大学阶段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有效措施;是高校培养适应性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1.1 生产实习的过去和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实习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实习都在国企进行,如重庆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专业都会去武钢红钢城实习基地实习,检测技术及自动化仪表专业在四川仪表总厂实习,在企业时间一般是1个月。每个班有1~2名校内带队老师,带队教师的职责类似现在上课的助教,或者像旅行团的领队;讲师则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像旅行团的地接,由他们负责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一般来说辅导员也会参加,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管理。在那是个计划经济时代,实习经费充足,能够支付师生的路费、住宿、企业的讲课等费用,甚至还会给学生每天一点生活补贴。虽然那时也叫生产实习,但实质是顶岗实习,学生分到各个班组,与工程技术人员建立起了类似师徒的培养关系,同时工厂还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讲课,这一阶段,企业主导了大学生实习。

第二阶段是市场阶段初期,国有企业逐步改制,但市场经济留下的大学生实习大楼还在,可提供实习大学生住宿,一般要自带洗漱及床上用品,条件较为简陋因此费用也低廉。这一阶段学生人数逐年略有增加,实习经费没有随着物价的快速增长而相应增加,逐步显现出实习经费捉襟见肘的艰难,但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实习要求的惯性,在不降低实习培养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了就近实习以降低实习成本,我们学院的实习改在了位于重庆的西南铝加工厂,节省了路费,与第一阶段一样,大学生分组到各分厂或班组在校外集中实习1个月。这一阶段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

第三阶段为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国有企业不再承担计划经济体制下安排大学生实习的义务。同时实习经费更加显现出不够,虽然各高校工科专业依然坚持校外集中式的生产实习,但主要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源自于与高校的交情,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重视学生实习安全远远大于对工程实际经验的收获。从这时起,工程实践的实际效果开始大打折扣了,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也主要由大学指导教师完成。

目前是第四阶段,高校扩招,而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场工作人员锐减,校外企业已经无法接纳大量集中的大学生实习了,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一个月的实习减少为二周在校内学习,二周在校外参观。参观实习也是象征性的了,如原本需要一天的参观,因企业现场人数的限制,减少为2小时,各班轮流。生产实习学时虽然得以保证,但流于形式。这一时期,到企业指导大学生实习的多是刚刚博士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具有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不足的特点,且由于对企业情况了解有限,难以指导好学生企业的生产实习。因此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1.2 改革自动化专业的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这个称谓已使用几十年了,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它伴随着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伴随着学习苏联教育模式向学习西方教育模式的变化。学院也已经从原来的三个专业合并成了一个宽口径的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地点一般选择与专业对口的生产企业,象以前那种全体学生在校外企业完成的生产实习固然好,但已经不现实了,而探索多样化的大学生专业实习模式是现阶段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务实之举。

自动化专业具有“控管结合,强弱并重,软硬兼施”的鲜明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学生就业领域也非常宽广,也有了“万精油”专业的俗称。对这样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很多企业都算得上与之专业对口,但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一次性接受几百人的大学生生产实习,还需要另谋出路。基于以上因素,为确保生产实习实效提高其质量,提升生产实习教学内涵,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2.1 改革生产实习的考核方式

教育部在《若干意见》中指出,改革考核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察和学生能力评价。要改革生产实习模式,需根据生产实习新模式,指导出新的教学大纲、实习计划、实习结果的考核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依赖规范化模板,比如课程设计报告、实习报告,如果没有写作模板,就会不知所措,这样写出来的报告千遍一律,没有个性。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原来论文写作的“剪刀”加“浆糊”变成更为便捷的“复制”后“粘贴”。为此,我们有必要改革考核方式,强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的考核,注重培养考察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降低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在生产实习考核中的成绩比重,探索建立“知识、能力、素养”中和的实习评价新体系。这需要教师与学生良好沟通与互动,需要指导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需要高校出台激励教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办法,以实现教育部《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

1.2.2 与企业合作共建,稳固校外实习基地

当前社会急需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实习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桥梁,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企业甄别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但企业一方面认为,如果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对企业来说就会变成一个负担[3],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企业无需通过实习来发现和留用人才。高校作为教育部门希望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实现才培养目标;而企业的任务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确保安全生产等,接纳大学生实习仅是履行社会责任或与高校的交情,企业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实习场地需求。这就需要高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探索既能使企业愿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又能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建校内实习基地,利用高校的技术资源,企业提供设备支持,在校内基地为企业实现新产品开发、试验任务、技术改造等,又能在这项工作中完成高校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建立一种校企双赢的基地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在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的研究生专业学位基地建设中已经取得良好效果。

1.2.3 探索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之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教育面临提高质量的严峻挑战。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已难以为继,改革势在必行[4-6]。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探索建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之路,已有不少好的经验。我们学院已经在研究生专业学位建设中与部分企业签订了协议,并挂牌成立了相关的联合实验室,这些联合实验室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主,在导师团队带领下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完成企业提出的技术改造等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研究生专业学位人才。本科的生产实习中,一部分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校内实习基地完成,并能获得好的效果。

1.2.4 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大学生的生产实习

要实现多种途径实施大学生生产实习,需要改革现有固定某一时段的过于集中的实习。将生产实习放在整个大四阶段,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解决生产实习难题。建议大四全年授课,上午不安排理论教学,用于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的集中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而生产实习计划在大三下学期由学生个人根据自身规划,象选修课程一样选择毕业设计方式及时间,这符合《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体。

(1)校内集中实习新模式。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这是与国外教育的差别之一,我们的教育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期望自己出类拔萃,但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而在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世界第一的当今,却出现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7]。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切赫曾说:研究型大学给学生具有震撼力的教育并非来自课程学习,而是让本科生进入研究实验室,在哪里获得个人体验,接触最新设备和尚无答案的问题。使他们5~10年后也不会忘记。校内实习基地就是这样的研究实验室。期望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适合在这样的实验室参加生产实习,研究生导师可以发现培养苗子,学生也可以在实习实践中认识自己的科研兴趣点,更好地选择未来的路。有条件的高校对在校内基地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组织到校外企业参观学习,因为在大学内进行的实习,学生难以了解真正的企业工作。各实验室团队负责对实习学生的企业参观及成绩评价。

(2)引导推荐学生自主企业分散实习。中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况[8],在中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和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实习似乎正在成为大学生增强就业资本的一个必然选择。我国高校学生实习形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费参加企业实训、海外实习、参加实力较强的企业“实习生计划”等[9]。

在许多国家,用人单位把有无实习工作经历作为提供工作职位的最重要的参考标准,但却不一定都计算毕业学分,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用人单位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后备人才,并选拔留下需要的人才。各国也有相关法律法规,使企业有积极性参与培养实习生工作。但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认同感[10]。如果让学生完全自行联系校外企业实习,对于有人脉关系的学生可能实现,其他学生难以完成。也可能出现走过场,学生到企业可能会从事一些跟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笔者认为推荐部分大学生利用大三暑假自主到高校建立的校外基地企业实习,或者由学生自主联系企业,经过学校教学部门审批同意。校外实习必须保证时间(学时),在1个月以上。到企业实习适合推荐大学毕业想就业的学生,或许通过实习学生会发现自己现在就业还有一些欠缺的知识和能力,会选择继续读研。对于对分散实习还要加强管理,根据实习计划,选派老师走访分散实习的单位,掌握学生实习第一手资料,以检验学生实习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防止这种分散实习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走过场。由企业出具证明,用于就业和计算实习学分,由选派走访的教师负责按教学要求给予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

(3)与毕业设计结合。本校推免研究生一般大四上期就已经确定,如果此时学生还没有获得专业实习学分,可由导师科研项目为研究背景,进行专业实习训练,由导师负责按教学要求给予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

(4)与科研实训、科技竞赛结合。教育部在“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获得,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高校为此需制定措施鼓励与企业有课题合作的教师,实施以科研课题展开的更具有针对性生产实习任务体[11-12]。改变教师个人指导为科研团队集体指导,指导任务下发科研团队,由科研团队按教学要求给予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

2 对毕业设计的思考和建议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另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体[13-14];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综合所学知识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载体[15]。

为什么要把毕业设计与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写在一起呢?是基于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全盘考虑会走得更远。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可以考虑将毕业设计延长至一年,不是完全停课,大学第四年全年都应该有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学生边学习边做毕业设计,这样做会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但学生会受益。在2012年重庆大学的教学改革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一位来从国外引进的教授对国内大学生四年级最后一学期没有课程,全力做毕业设计感到惊讶。

(1)学生提前做毕业设计的好处。提前接触课题,思考时间长,特别是对那些想进一步读研究生的学生来说,是提前认识导师和导师研究方向是否是自己真正喜爱的一次提前认识,也是导师发现苗子的好机会,是双赢的一次改革尝试。

由于高校用房紧张,现在的研究用房仅考虑了研究生使用,没有给毕业设计的学生留有专门的场地,学生只有在每周与老师讨论或者需要硬件调试时才在实验室工作,不需要实验设备的内容都在图书馆、教室或者学生宿舍完成,往往出现大四毕业设计松散的状况,而现在整个大学三年级的课程却重要而繁重。将部分课程分散放在大学四年级不会降低毕业设计要求,反而可以将专业课知识与毕业设计更好地融合,增强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与任课教师的学术交流。

(2)对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及考核要求的思考。笔者认为现阶段做毕业设计,学生需要深入课题,如开题报告在现阶段容易流于形式,学生网络抄袭突出。建议分阶段(早期、中期、完成期)进行课题讨论,在每个阶段每一位学生需要留足充分的讨论时间。早期为接受任务后开题前,讨论时间建议每生3小时(半天),学生讲授的内容包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查阅相关文献的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路线,课题开展计划等内容。师生讨论的目的,是所选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研究的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技术路线方案有没有明显缺陷,选题和研究内容能否满足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等。

中期为课题进行了一大半,学生会遇到一些疑难需要跟老师和同学讨论,讨论还会促进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建议此阶段依然考虑每生3小时(半天)的讲述与答辩,保证讨论时间是确保毕业设计不流于形式的重要举措,可能会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完成期就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对每一阶段,都要给予一定的成绩比重并记录考核依据,重视对毕业设计日常工作的考核,减低毕业论文答辩分数比重。

3 结语

校长林建华对2012级新生的寄语:知识可以过时,但能力将陪伴你一生;知识决定了你的第一份工作,而能力则决定了你的最后一份工作。本文就大学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对破解当前工科类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难题提出一些建议。

[1] 杨连发,周 娅,廖维奇.本科机电类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0(10):44-46.

[2] 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44-149.

[3] 周其风.亟待建立长效的大学生实习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25-27.

[4] 谢友柏.高校的聚焦点是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3.

[5] 高明生.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2):51-53.

[6] 徐和飞,孙宝福.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9):35-36.

[7] 谢昭莉,盛朝强,黄 勤,等.构建工科拔尖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49-251.

[8] 朱 红,凯伦.阿诺德,陈永利.制度的基石、保障与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107-123.

[9] 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等.国外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10] 马铁东,浮洁.提高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60-362.

[11] 余 嘉,李 楠,柴 毅,等.对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9):10-12.

[12] 于 洋,高宏伟,赵亚威.产学研合作机制下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0(9):15-16.

[13] 高 琪,李位星.本科毕业设计中群组指导模式的实证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83-386.

[14] 彭熙伟,廖晓钟,彭光正.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32-133.

[15] 曾 明.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9(5):119-121.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生产大学生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