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浅谈
2013-08-22赵怡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就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结合实际工作提供了几种供参考的特色做法,以期对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创新就业工作机制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就业工作机制;高职院校;毕业生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职生在校人数逐年上升,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原来计划分配的就业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求。面对就业工作存在的压力和困难,必须创新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机制。
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就业教育,那么就业指导就应是贯穿全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对应工作岗位的发展现状,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并不能仅仅满足于上上就业指导课,开开就业指导讲座,讲讲招聘注意事项等泛泛的教育和指导,要注重就业工作的系统性,既要加强教育,又要加强管理和服务,并且服务很重要,讲求实效。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企业提供的岗位之间有偏差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明显高于市场所提供的岗位,主要是薪酬待遇及晋升空间两方面,但也包括食宿情况、工作时长等。这种偏差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市场,盲目的设定就业目标造成的;另一方面,当前的就业市场还存在“学历主义”,认为某些岗位就应该是本科或者更高学历的人所从事的,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问题。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及第三方机构的持续跟踪调查反馈,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及高职学生就业预期的理性回归意识都有很大提高。
(三)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入学初的专业介绍,未来就业岗位介绍等已经渗透了就业工作,涵盖的主要内容有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市场调研等;与就业工作主要内容关联密切的人员有职能处室及各分院的专兼职就业人员,专门从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老师以及毕业生的家长等。从调研的情况看高职院校职能处室和各分院的专兼职就业人员多为辅导员,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编制紧张、常规事务性工作比较繁重等问题,同时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就业方面的业务培训机会少,缺乏较为系统的就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就业实践工作能力。高职院校中从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思政类专业教师,他们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专业性胜过实用性,照本宣科,理论教学氛围浓厚,但是对学生就业工作缺乏实用性;另一部分是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学校也是考虑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就业工作经验,但由于上面提到的学历、知识体系、人员队伍等客观原因,往往教学水平较差。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员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了职业化,但是距离专业化甚至专家化的要求还甚远,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还直接导致就业研究创新不能紧跟形势变化,存在靠经验办事现象,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缺乏。
二、推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机构、培养专业人员
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贯穿整个高职三年,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形成全院上下统一组织管理、事事有人负责、工作协调有序的工作环境。主要分为三个层面(1)校级层面负责统筹规划,建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一般是学校“一把手”任组长,成员由与就业相关的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和各院系主要负责人组成,以便更好、更顺畅的协调工作;(2)具体执行层面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组织,一般由就业职能部门负责;(3)院系层面直接面向学生,院系领导负责本单位的就业工作统筹、组织、协调;教研室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的具体落实。这样三个层面可以有效保证就业工作实现“纵向到底”。参与就业工作的人员对应三个不同层面的机构设置应包含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工,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可引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优秀校友参与到就业工作中,保证覆盖全体学生,实现就业工作“横向到边”。这里要着重强调做好人员队伍建设,尤其是专职就业人员队伍建设,要加大就业工作业务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在就业工作队伍实现职业化的同时提升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进一步拓宽思路,切实转变思想意识,提升工作水平。
(二)加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就业工作研究,提高对就业形势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主动调整就业工作策略。要加大资源投入,形成一个涵盖就业指导、毕业生推荐、就业信息发布、企业招聘服务、就业手续办理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以服务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另一方面,要探索与就业专业机构的合作,促进就业工作市场化。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就业工作流动数据程序
为了确保完成就业工作目标,学院采取班级—教学系—就业部门——院领导小组三级汇报,就业部门、教学院系两线统计的制度实行“一票否定”制。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针对性地定期联系用人单位,提供招聘信息,举办各种小型招聘活动。同时就业部门实行点对点辅助就业,对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摸底,结合其本人的求职意向,有选择地进行就业推荐,确保了就业工作目标和就业工作任务的完成。
(四)建立奖励机制
学院实施目标考核及奖励制度,进一步调动职能部门、教学系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考核的重点放在就业信息和指导、就业组织管理、就业情况和就业率报送、就业目标完成等方面。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对完成考核指标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进行奖励。通过就业工作奖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各系的就业工作起到了促进、激励作用,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达到了以奖励促改革、以奖励促建设的目的。通过院系与就业部门双重建设和管理,形成学院统筹、部门主抓、各系落实的就业工作模式。建立起招生就业处主办、各教学系书记主抓、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负责、教师及辅导员协助、学生积极参与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形成顺畅的就业工作网络。
参考文献:
[1]姜乃强,崔立新.金融危机对学生就业影响有多大[N].中国教育报,2008-11-26.
[2]李建春.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12).
作者简介:
赵怡(1980—),女,硕士,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
课题项目:
本文系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题(编号:ZSX1112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