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
2013-08-22王奕文张芳瑜
邓 川 王奕文 张芳瑜
(四川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四川都江堰 611830)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人们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生活,即他们以狞猎为生、采集树果为主要食物;树巢、洞穴是他们栖身和躲避风雨之地,猎人便过着游猎生活,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1]。即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长期以游离的生活状态生存,直到晚期,人类才转入了相对定居的生活,开始出现了土窑[2]。进入中石器时代,渔民逐渐开始以捕捉鱼类、收集海藻、贝壳以及采集块茎植物等活动,这些活动往往需要长期的定居生活,于是出现了部落居民点。到了新石器时代,社会形态不断改变,原始人学会了播种以及有组织的采集,农业逐渐得到了发展,使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开来,产生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而形成了固定居民点,人们进入了永久的定居生活[2]。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提高,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即商业;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便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单一的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商业为主的城市[1]。在本文中,主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该时期的规划理论与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
我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4000年的历史,夏朝时便开始有了关于城市规划的史料记载,商朝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萌芽阶段。到了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论思想已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几千年来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可谓是几经演变[3]。
1.1 夏朝时期
例如,大约在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国内城市已形成基本雏形,其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强调城市的安全性与防御性,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便是河南倡师市二里头材古城[4],这也是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 km,倪师市区西南9 km,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总面积约3.75 km2。这表明城市有了一定规模,已经完整地形成两座宏伟的宫殿(宗庙)基址。一号宫殿坐落在整个遗址中部的台基上,由堂、庆、门、庭等单体建筑所组成(见图1);其东北部是另一座大型二号宫殿建筑基址(见图2)。东西北三面以廊院建筑环绕相扣,南面开设大门,宗庙建筑设立在庭院中偏北为主,可以看出宗庙体现的神权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图1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以上两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的布局表明,城市已有较成熟的规划设计。同时,遗址中还发掘到大量祭祀性遗迹和数百座墓葬。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当时宗教力量的兴起以及权力的凸显,形成了以“王权为主,神权为辅”的规划思想,此时的王权与神权还处于分离状态。
图2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1.2 商朝晚期——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的一处商周时代遗址,面积超过5 km2,是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金沙遗址是同时期商、周遗址的中心遗址,据考古发现,当时已有了祭祀场所、大型建筑基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位于遗址的西部发现了70余座房址分布在10多个居住区,集中的墓地3处,东部发现63个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如图3所示)。而东北部是一处由8座房址组成的大型宗庙或宫殿,建筑总面积约5 000 m2,见图4。由此可以看出,在商代晚期,统治阶级的王权和神权依然还没有达到完全融合,但从现有的布局来看,二者紧邻,已有逐渐相融的趋势,人们对王权和神权依然保持着同等重要的敬畏之心。为后来城市建设中“天人合一”[6]的城市规划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3 祭祀区局部发掘现场
图4 宫殿建筑局部发掘现场
1.3 西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5]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具有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如周王城便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城市规划思想(如图5所示)。从西周都城的结构和布局可以看出,城中间为朝寝之地,即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以天子为中心,“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规划思想。从夏、商、周三代的城市建设分析得出,宗庙的兴修是与国家政权的建立紧密相连。《墨子·明鬼篇》曰:“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可见宗庙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6]。众多的大型宫殿基址群中,宗庙的建设逐渐成为宫殿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王权和神权逐渐相统一的过程,反映统治阶级“天人合一,择中而立”的规划思想。此外,周王城的布局思想中还体现出数字应用的规划思想[7],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以至后来称帝王为“九五之尊”可能也是这一思想的传承。
图5 周王城复原想象图
2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2.1 古埃及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埃及的奴隶制是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的[2]。历史上的古埃及大致分为4个时期: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晚期。卡洪城是古埃及有名的城市之一,坐落于尼罗河三角洲南面,建于约公元前2500年。城市划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奴隶居住区,被一条南北大道与东部分隔,东部又被东西大道分为两部分,北面为贵族区,路南面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城东有市集,城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墓地。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异。
从卡洪城的城市布局来看,呈现出“西奴东市,北贵南商,中神庙”的分布,城市的建设依然以神庙为中心,重点突出人类对神权的敬畏。而王权是不能与神权抗衡的,二者处于分离的状态,且阶级分化尤为突出。
2.2 古希腊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的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在古希腊繁盛时期,“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2],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这种思想完整的体现于米列都城的规划中:城市结合地形,形成了完全不规则的形状,棋盘式的道路网,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及一些公共建筑组成,主要供市民们集合和商业用,廊柱分布在广场周围,供人休息和交易用。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
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建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城市南北两个广场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至少有3个周边设置为商店用房。用地的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3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比较
中国以体现人间的统治秩序为中心,城市中以皇宫和官署为中心,君王至高无上;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以及朴素的“天圆地方”的人地观,这样导致了城市沿方格网形态的发展。西方则以神学为中心,上帝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中最好最高的位置,二者截然不同。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以都城规划为代表,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皇权至上、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而西方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为中心,重点突出西方城市规划中以民主文化和以神学为中心的理念。
致谢:本论文的顺利结稿是在我的导师曹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搜集,写作的思路,结论分析直至最后论文的修改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曹老师不辞辛苦的指引,花费了曹老师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文章还得到了四川农业大学创新型计划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1]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 陈友华.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4]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5] 杨子君.中西城市规划理论对比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29):8-9.
[6] 董 琦.中国先秦城市发展史概述[J].中原文物,1995(1):73-78.
[7] 张洛锋,张仁开.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J].城乡建设,2005(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