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现代化的农村哪来国际化的城市

2013-08-22颜雪明万科集团首席律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房地产业 2013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现代化农民

文│颜雪明 万科集团首席律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来,稍微有点规模的城市,都宣称要建设国际化城市。市长们所说的国际化,瞄准的都是国际一流大都会,发达国家的著名城市,而不是孟买、曼谷之类的城市,尽管人家国际化的程度并不差。我们的官员,最喜欢讲“国情”,在城市建设问题上,偏偏就不考虑国情。他们关于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思路,无不急功近利。令人想到曹刿的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中国最根本的国情,是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城市与农村,完全是两个世界。城市里跑着全世界最新潮的汽车,矗立着最时尚的建筑,人们过着现代化的生活,而出城五十里,就倒退五十年。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如学校、医院、剧场、商店都集中在城市;而城市既不产粮,也不种菜,城市人优越生活所需要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也要依赖农村,离开农村,城市立刻就会瘫痪。所以,城市必须扮演区域中心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城市人的城市,而是方圆百里甚至千里的资源集散中心。一个城市家庭,如果经常有农村的亲戚来往,就一定有那么一股农村的气息,这是我们自小就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广大农村中心的城市,它的面貌,就不可能只由城市人来决定,而是由方圆百里、千里的人来共同决定。

可惜有些书记市长们不懂这个道理。他们认为城市的面貌应当由城市人来决定,应当由所谓的精英来决定。于是他们痛恨小摊小贩,痛恨小广告,痛恨随地吐痰小便,痛恨沿街乞讨,痛恨棚户区,痛恨城中村。他们动员了整个城市的力量与之作战,幻想着这一切消失之日,城市就国际化了。他们拼命追求的国际化让城市充满冲突,弥漫着暴戾之气。而被边缘化的农村就更加破败,更多的农民破产,以赤贫的姿态涌入城市,又给城市人的国际梦带来重创。

在国内商品稀缺的年代,华西村用工业反哺农业,使村民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农民。但华西村也面临工业增速放缓,向服务业转型的问题。现在的华西村,是农村现代化和和城镇化所要企及的高度,可以效仿,但无经验复制的可能。

这些年国人出去旅游的不少,许多人感觉到,美国、欧洲的大城市,徒具盛名,其实并不怎么样,满街都是旧房子,马路窄,地铁破,酒店、商场也远不如国内豪华气派,除了青山绿水挺养眼,其它都不如国内。特别是中国的市长书记们感触更深,按照他们的魄力与雄心,巴黎、伦敦早就该拆光了。但他们没有看到,人家城市虽旧,但有历史文化;人家的街巷没有日新月异,但充满温馨祥和;人家的城市没有形象工程,但农村如花团锦簇。我看过西欧与北欧的农村,美丽如花园,农民的生活富足而诗意,农民生活的文明程度,与城市没有分别,自然轻松、和谐、文明、舒适。农民走进城市,毫无自卑与窘迫。

中国的城市,想抛开大多数农民而独自过好日子,就好比一个暴发户,不管亲娘老子兄弟姐妹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天天想着自己如何更像一个贵族,这怎么可能?农村的面貌不改变,城市就不可能有好日子过。所以,要实现城市的国际化,先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城市的路可以修得不那么宽,霓虹灯可以不那么亮,政府的办公楼可以不那么庞大豪华,迎宾路两边的房子可以不搞“穿衣戴帽”,但农村的孩子应当都坐在明亮安全的教室里,农民都应当喝上清洁的水,有病应当得到及时治疗,出行应当享受现代交通工具,劳动应当不受剥削,这些都实现了城市的国际化自然水到渠成。

妨碍农村现代化,从而制约了城市国际化的,恰恰是城市人的意志,或者说,是城市人设计并维护的高度集中的体制,同时阻碍着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在这个体制下,举国为一城,举城办一会的事情,屡见不鲜。城市大拆大建,动辄投资百亿,而农村要修一座桥,铺一条路,却没有钱。中央电视台报道贵州一位乡村医生,几十年滑行于山间铁索给人看病,这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政府的过错?

欧洲城市之所以成为国际典范,并不是因为领导人英明,而是制度使然。产权属于人民,穷乡小镇也能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市场配置资源,引导资本合理流动;政府由人民选举,自然把民生放在第一;宗教信仰与人文情怀,使得富人同情穷人,公益事业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产生了国际化的城市。由此可见,一座城市是否国际化,关键在于它的内含。盲目追求面子工程,实为舍本逐末,只能与国际化越来越远。

猜你喜欢

国际化现代化农民
聚焦港口国际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