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桥缓冲块支架失效分析与改进*

2013-08-21康榜联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3年1期
关键词:失效率售后静力

康榜联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陕西 西安 710200)

1 引言

根据我公司2011年质量目标及质量工作要点的要求,降低单车外部质量损失是质量管理部承担的一项公司级指标。据售后质量信息数据统计:某车型后桥缓冲块支架售后失效率较高,售后三包索赔高,仅2011年1月~2011年10月,缓冲块支架三包期内售后索赔34.3万元,对公司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车桥缓冲块支架承受频繁冲击出现疲劳断裂或变形,损坏后影响行车安全,影响出车率,用户抱怨强烈。

2 问题概述

(1)各供应商所供的缓冲块支架售后失效率统计如表1,计算2011.1.1 ~2011.10.25 时间段内各供应商产品失效率较高,平均失效率为0.97%,抽取该产品装车的总数为样本数,随车辆运行时间增加,失效率显著增加,如不改进产品质量,索赔金额会逐渐增大。

表1 各供应商所供产品售后失效率统计

(2)对连续10个月售后市场返回的缓冲块支架失效模式进行了识别,缓冲块支架失效模式统计如表2所列。

表2 缓冲块支架失效模式统计

图1 缓冲块支架失效模式排列

从缓冲块支架失效模式排列图1可以看出,开裂损坏,变形故障累积频率为98.9%,超过了80%,按照“关键的少数”原则,将其列为本次改进的项目。

图2 缓冲块支架变形

图3 缓冲块支架疲劳断裂

(3)确定关键的质量特性(CTQ)

缓冲块支架关键质量特性展开如表3所列。

表3 缓冲块支架关键质量特性展开

3 缓冲块支架失效分析[1]

(1)缓冲块支架失效因果矩阵分析(见表4),即对输入可控因素与输出的失效模式的相互关联性进行评估打分,评分高者,相关性越高。

表4 缓冲块支架失效因果矩阵分析

对于重要度分数大于等于90的可控因子进行下一步潜在失效模式分析。

(2)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对可能的关键因子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见表5),经风险度RPN打分分析,对风险度RPN值大于300的关键因子进行下一步分析验证。

表5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经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得出两个关键影响因子:①缓冲块结构设计不合理;②零件材料成分不符合技术要求。

(3)验证关键因子

对返回的缓冲块支架DZ9114521011失效件进行理化分析:材料化学成分、硬度及微观金相组织符合铸钢技术要求。验证结果:零件材料成分,不是缓冲块失效的关键因子。

对缓冲块支架现设计结构进行分析:缓冲块支架产品在批量使用中出现断裂,变形质量问题。同结构在陕汽三家供应商均有发生,其中C供应商产品失效率为6.47%。经分析原因如下:A现结构设计抗侧向力强度不足,易扭曲变形;B车辆超载或路况恶劣,该产品受非正常频繁冲击,发生疲劳断裂;

因此缓冲块结构设计不合理是影响缓冲块失效的关键因子。因此要降低缓冲块支架失效率,可考虑对现有结构进行设计改进,在相同工况下减小缓冲块支架所承受的最大应力。

4 设计改进并对改进前后的缓冲块支架进行有限元分析[2]

缓冲块支架原结构为筋板结构,对原结构进行静力有限元分析(原结构工况一作用下静力分析应力云图4)最大应力发生在筋板及支架根部,是设计薄弱点。对此需要加强设计,现改进为壳体结构(图5所示结构)。对改进前后的缓冲块结构在同样受力情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如图4、5所示。

图4 原结构工况一作用下静力分析应力云图

图5 改进结构工况一作用下静力分析应力云图

(1)缓冲块支架DZ9114521011改进后的结构在同样受力边界一条件下(固定4个螺栓,下底面竖直向上施加50000N)最大应力显著减小。改善前拉伸筋最大应力值124MPa根部最大应力为127MPa,改善后拉伸筋最大应力降为93MPa,根部最大应力116MPa(见图4、5 所示)。

(2)缓冲块支架DZ9114521011改进后的结构在同样受力边界二条件下(固定4个螺栓下底面竖直方向成30°角方向施加50000N)最大应力显著减小。拉伸筋最大应力改善前为125MPa,改善后为100MPa,根部应力改善前为 152MPa,改善后为116MPa(见图6、7 所示)。

(3)缓冲块支架DZ9114521011改进后的结构在同样受力边界二条件下(固定4个螺栓下底面竖直方向成30°角方向施加50000N)刚度云图如图8、9所示,原结构在受到冲击时筋板已发生扭曲变形,符合实际情况;新结构采用壳体结构,抗扭曲性能较好,无明显变形。

图6 原结构工况二作用下静力分析应力云图

图7 改进结构工况二作用下静力分析应力云图

图8 原结构边界条件二下刚度云图

图9 改进结构边界条件二下刚度云图

5 结论

对比缓冲块支架改进前后,在材质ZG270-50不变的条件下,结构改进前后总体质量均为2.7kg不增加材料成本。对改进后的产品在整车上小批量试装路试验证,在规定的路试时间段内失效率几乎为零,现该产品改进后的结构已批量切换。经统计计算售后数据,优化、改进后的产品在三包期内失效率显著减少,几乎零缺陷,改进效果显著。

[1]马 林,何 桢.六西格玛管理[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宵锋.汽车底盘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失效率售后静力
Archimedean copula刻画的尺度比例失效率模型的极小次序统计量的随机序
基于有限元仿真电机轴的静力及疲劳分析
浅谈汽车售后配件同步发布
带孔悬臂梁静力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基于ABAQUS的叉车转向桥静力分析
深入理解失效率和返修率∗
基于改进龙格-库塔法反舰导弹贮存寿命研究
舍弗勒售后发展历程
雷贝斯托:技术革新让OE与售后两市场相得益彰
第二届法兰克福成都汽配及售后展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