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行为学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探析

2013-08-21钟福连

武夷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大学

钟福连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1 引言

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这三个维度的系统分析,发现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促进行为效益的提升,实现组织既定目标。[1]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学班级就是一个正式的组织,教学成效的取得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动力、教师个体的尽力、师生群体的合力和班级组织的引力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可谓一种组织行为。为此,我们可以积极借鉴组织行为学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改进路径进行思考。综观国内外文献,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比比皆是,但鲜有借鉴组织行为学理论的。2012年11月,笔者以“英语教学”和“组织行为学”为题名,通过清华同方包库仅精确检索到1篇论文。本研究将组织行为学理论移植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可以丰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进行新的更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深入发展的对策。

2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组织行为学解析

组织行为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本研究的需要,拟借鉴该理论,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进行解析。

2.1 利益相关者构成

弗里曼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从理性层面(Rational leve1)、过程层面(Process leve1)和交易层面(Transactional leve1)进行界定。[2]运用这一理论,在理性层面上,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高校、教师和学生(见表1-1),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不尽相同。在过程层面上,高校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目了然,其影响力、重要性和卷入可能性就不言自明了。学生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角色非常重要,但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较为被动,因此影响力较低、卷入可能性居中。从交易层面来说,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高校是决策者,教师是实施者,学生是参与者和受益者,所以三者地位悬殊、信息不对称,高校、教师均握有主动权,是“强势群体”,相应地学生则是“弱势群体”。

2.2 行为逻辑探究

勒温以毕其一生的精力研究行为逻辑而著称于世,他认为,人的行为与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密切关联。内在要素主要是指个体的个性、能力、动机和价值观等;外在环境则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之类,组织结构状况,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等。可用公式表示行为这一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B=f(P·E),[3]在这里,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ality)指个人内在要素,E(Environment)是外在环境,f(function)表示函数关系。可见,B的取值与P、E息息相关。对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来说,B就是指教学成效;P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水平及方法,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动机及努力程度;E则为高校的办学层次、水准及对英语教学的检查评估状况。一般来说,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良好成效的取得,离不开教师的用心尽责、学生的勤学善学、高校的指导督查,这三股力量缺一不可,它们共同催生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学成效。

表1-1: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矩阵

2.3 集体行动透视

若存在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公共物品的供给的合作问题,便会产生集体行动。这一行动可能存在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许多组织行为学家在激励上着墨颇多,他们或从激励的性质出发,提出经济性激励和社会性激励方法;或从激励的手段出发,提出强制性激励和诱致性激励措施;或从集团的规模出发,提出小规模的成员更有动力和可能主动增进集团利益。笔者以为,要规避集体行动的冲突,可考虑以下三种方法:帕特南的社会资本(信任、规范及网络)动员机制、奥尔森的强制和选择性激励机制(要求对集体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霍布斯的第三方 (有权威的机构和个人,制度和惯例等)监督。[4]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并非单枪匹马就能实现的行动,它的教学队伍是由众多师生组成的二元组织,既是包含师生、领导与下属等关系的正式群体,也是包含同乡、亲戚、朋友和舍友等关系的非正式群体;既有课堂上的正式沟通,又有学生自组织之间的非正式沟通,自然可谓其为集体行动,所以就难免产生“搭便车”等诸多困境。此外,我们还要考虑高校对公共英语教学的指导和约束力度,班级的规模,激励的方式方法,教学关系是否融洽等因素,这些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这一集体行动的影响均不容小觑。

3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前文分析,笔者以为,要多措并举,以图提升这一组织行为的效益,让高校放心、教师顺心、学生上心。

3.1 优化利益相关者利益模型,提高学生影响力

要努力建立三者之间的利益互动模型,首先要利益联动。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是学生自主提升,成为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良好教学态度及方法的成果和佐证,也就是说,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不但不会损害高校和教师的利益,反而会增进他们的利益。同理,高校及教师利益的实现亦如此。因此,他们三者是个有机整体,不存在利害冲突,可以而且应该组成利益共同体,惟其如此,才能共建共享公共英语教学成果,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要促进平衡。目前,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各利益相关者中,高校和教师与学生相比处于强势地位,这种状况,不利于三者的协同发展,为此要增强学生的卷入可能性,着重增强学生的影响力。过去很多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作为重心,仅依托课本、粉笔、黑板等简单的道具即可。但是“90后”大学生受众吸收新事物、新观念特点已经明显改变,他们思想唯新唯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上述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主,实现读写译课程的多媒体化、听说课程的计算机网络化,充分探索启发式、研讨式、交互式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潜移默化地推进公共英语教学。

3.2 增进各主体行为动力,营造良好教与学氛围

第一,要激发动力。要有效激发相关主体的内在驱动力,需要高校站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切实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抓实抓好,引导学生通过公共英语教学这一途径,广泛汲取国内外文化精粹;需要教师从教书育人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资源和阅历优势,助推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目前,有的高校将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脱钩,所以就可能仅仅是有考研、保研及出国等需求的学生对于公共英语的教学较为重视,能较主动地融入教学,实现教学相长,而其他很大一部分的同学主要还是为了通过四六级等相关级别考试,因此,需要端正学生动机,引导他们努力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第二,要增添活力。当前,大学生的课程种类繁多,由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特性,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而将主要精力放于所学专业上。因此,要想增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活力,就要增进其生命力,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完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并多开展紧扣学生专业和热点的项目,增加专业科技含量,寻找新的刺激点和增长点。第三,要凝聚合力。这就需要在对象、载体、硬件和氛围上做文章。对象上是指将高校、教师、学生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扶持体系。载体上是指英语教师要有效利用手机报、飞信、QQ群、BBS、博客和播客等新媒体,延伸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平台和空间。[5]硬件上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淘汰简易语言实验室,建设数字化语言实验室,配备多媒体设备,积极构建基于校园局域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丰富网上课程资源,引导教师开展网上答疑、辅导。氛围是要一改过去“哑巴英语”的窘况,切实突出口语教学,畅通校内英语无线广播,开展英语写作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建设英语角,增进学生兴趣,锻炼口语,增加词汇量,培养语感。

3.3 完善社会资本动员,凸显监督和多元化激励

一是要增进信任。促进高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互信互认,挖掘学生群体之间的同乡、亲戚、朋友、舍友等横向关系网络的作用,建立大家对英语教学成效和友谊的良好预期;强化教师、学生的身份和认同感,切实让教师成为领头羊,让每一个同学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关心不偏心,关注不专注,形成致密的公民参与网络;将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有机结合,发挥翻译协会、英语角、口语沙龙等学生自组织的非正式群体力量。二是要优化激励。由于学科特性,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存在“上副高级职称难,上正高级职称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仅以笔者所在高校三个不同办学形式的公共英语教学部教师职称结构为例,正高级职称为0%,副高级职称仅占23%,中级职称及以下高达77%;而在教改科研方面,承担省、部、厅级教改科研项目也不容易获批,为此,对教师要在加大物质性激励基础上,加大社会性激励力度,在职称评聘和课题申报上打造“绿色通道”。此外,还要经常性选派大学英语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做访问学者、留学研修;多参加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了解学科前沿讯息。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合理激励。如对于教学班级要多发挥强制性激励的惩罚强制作用;对学生自组织要多发挥诱致性激励和社会性激励的奖励诱导作用。此外,我们要注意不能一味地为节约成本而实行大班教学,要合理设置并妥当调整教学班级人数,教师也要善于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动态调整课程范围内的人员分组情况,合理分配学生角色。三是要强化监督。及时捕捉社会需求,深入师生校友调研,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综合英语考纲》等,完善规范,建设主干课程和精品课程,以此作为引擎,推动公共英语教学发展;注重权威强制力的运用,检评并举,有效地将领导巡课、学生评课、同学评课结合起来,推进教学督导,将考评结果落到实处,既促进教的改进,又实现学的提高,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4 结语

本研究将组织行为学理论移植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从新的视角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高校、教师和学生,高校和教师握有主动权,而学生的卷入可能性和影响力较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良好成效的取得,离不开教师的用心尽责、学生的勤学善学、高校的指导督查。要规避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这一集体行动的冲突,可采取帕特南的社会资本动员机制、奥尔森的强制和选择性激励机制、霍布斯的第三方监督等办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这一系统工程的深化路径:一是优化利益相关者利益模型,提高学生影响力。这需要利益联动,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平衡,增强学生的卷入可能性和影响力。二是增进各主体行为动力,营造良好教与学氛围。首先要有效激发相关主体的内在驱动力;其次要增进其生命力,因材施教;再次要凝聚合力,在对象、载体、硬件和氛围上做文章。三是要完善社会资本动员,凸显监督和多元化激励。这需要增进信任、优化激励、强化监督多管齐下。

[1]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5.

[2] 林曦.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评述[J].商业研究,2010,(8):66.

[3] 刘九林.当代社会心理学中“勒温传统”的内涵及影响[J].菏泽学院学报,2005,(3):88.

[4] 刘佳佳,赵鹏程.集体行动困境下合作学习自主性缺失问题的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

[5] 杨志开.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初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37.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绩效评价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