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 严谨 简明 生动——读《绿色崛起之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发展历程》
2013-08-21胡绪伟
□胡绪伟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在当时的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25年过去了,海南经济特区究竟办得如何?这是许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海南必须回答的问题。
最近,以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俊为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常辅棠、张作荣等为副主任的编撰委员会,精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崛起之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发展历程》一书(以下简称《发展历程》),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发展历程》一书,对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年的历史做了严谨权威的总结,其所揭示的成功实践的经验,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其简明而生动活泼的风格,又确能引人入胜。细读这部20多万字的《发展历程》,令人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高屋建瓴 精准扫描
全书从17个方面反映了海南经济特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建设实践,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既有纵向的回顾,又有横向的展示。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一条探索的足迹、发展的足迹、追梦的足迹,看到25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开篇第一部分:“从‘一省两地’到‘国际旅游岛’”,主要通过纵向回顾,讲海南的发展战略及其演变。编撰者满怀激情地揭开岁月的年轮,带我们重新走进那些让海南人热血沸腾的日子: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1988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挂牌。海南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从此诞生。编撰者没有回避,海南25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坎坷,几多蹉跎。围绕海南发展战略的话题,就曾经众说纷纭,这些观点和讨论意见,尽管各有所偏,后来逐渐得到了修正和扬弃,但它却是人们认识上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正如编撰者所指出:“在速度与效益的双重渴望中,各种思想在热烈碰撞、自由交流,建省初期成为海南思想最活跃、观念最前卫的一个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这种“最活跃”与“最前卫”,才吸引了“十万人才过海峡”,“万座高楼拔地起”,让沉寂的边陲海岛一时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聚焦的热土。编撰者带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25年来,海南经济特区对发展战略的追寻,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一省两地”的确立,再到今天的国际旅游岛,诚然来之不易。
从第二到第十七部分,主要通过横向展示,讲海南25年来各个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既有经济基础方面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也有上层建筑包括文化领域及精神层面的焕然一新。这里,编撰者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巨细无遗,而是根据海南发展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展现亮点。在经济基础方面,重点展示的是海南交通路径图:从“两天车程”到“天涯通途”;农业发展快车道:从“以粮为纲”到“特色农业”。在科技文化方面,重点展示的是科技发展项目书:从“人才上岛”到“科技兴琼”;新兴产业潜力篇:从“五天电报”到“信息智能岛”,以及教育发展进行曲:从“两基攻坚”到“学有所教”。有趣的是,编撰者还精心地挑选出几块有代表性或特殊意义的区域,以“特写镜头”做了专门的展示:一是“海洋经略瞭望台”,从“传统渔场”到“三沙设市”;二是“洋浦变迁印象说”,从“不毛之地”到“寸土寸金”;三是“博鳌现象观察记”,从“南海渔村”到“亚洲水城”。这几个“特写镜头”,找得十分准确,它既见证了海南的沧桑变化,还凸显了海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形象。
长于总结 启迪思考
《发展历程》在“出版说明”中指出:编撰此书的重要目的,乃是为了“总结宝贵经验,弘扬特区精神,激励全省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为加速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贡献”。《发展历程》一书,的确做到了长于总结宝贵经验,很能启迪读者思考。
在《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段话:“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大胆探索,永不放弃,敢为人先。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25年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26页)应该说,这是非常精辟的概括和总结。海南25年发展的经验有很多,其核心则是:坚持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开放。
我们几乎可以从《发展历程》的每一个部分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编撰者对于坚持大胆探索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强调,可以看到这“两个坚持”在海南经济特区所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该书有段总结性的话说:“建省伊始,海南就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海南开展了以‘发展生产力、开创新局面’为主题的大规模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冲破一切陈旧观念和僵化体制的束缚,以世界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大胆试验、大胆实践,为特区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活力,特别是大力宣传一批敢闯敢试的改革典型,推动全省各领域各行业掀起改革建设的热潮。”(377页)
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其大胆探索和锐意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全国的改革开放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该书指出,譬如体制改革就是如此,海南建省之初,就实行 “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这种新的管理体制“不仅对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一改革创新举措为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起到了‘探路子’的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讲,当年海南经济特区敢开先河的改革,如今已引来全国改革的‘大合唱’,这正是经济特区成功改革的意义所在”。(32页)
对全局的总结深中肯綮,对局部的总结也往往非常精辟。如说到海南农业在建省前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书总结了“三大缘由”:一是“靠天吃饭”的环境;二是“只播种不管理”的习惯;三是科技水平低。相当准确,一针见血。说到如何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村生活,该书指出,二十多年来,海南用“三招战术”逐步实现了科技兴农的目标:第一招,让政府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第二招,让农民由“劳动型”变为“智能型”;第三招,让产品由“普通型”变为“名优型”。也讲得非常准确到位。
总结25年宝贵经验,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在有些地方,编撰者还特意将这种“启迪”和“思考”提炼出来,以飨读者。如“洋浦启迪”四条:一是敢为人先的勇气,二是坚忍不拔的毅力,三是务实创新的精神,四是科学发展的道路。如“博鳌的启示”四条:一、开放才有出路,二、细节决定成败,三、创新永不停步,四、坚守博鳌精神。又如“根植净土的绿色思考”:“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发展经济。……优美的环境是海南人民的饭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海南人民的饭碗。破坏环境就是砸了海南人民的饭碗”。该书第15部分“从‘温饱不济’到‘总体小康’”,通过海南居民生活账目表上的数字变化,透视了海南经济发展的“前世今生”,由此,编撰者还“用心地悟”出了四点启示:一、经济发展是根本;二、政策支持是关键;三、民生保障是核心;四、物价稳定很重要。这些启示,成为凝练的警句和箴言,将在海南的发展中具备长期的借鉴意义。
翔实简明 生动活泼
25年的坎坷历程,25载的风云变化,潮起潮落,誉之毁之,蓦然回首,从何说起?编撰者削繁就简,去芜存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既权威、又通俗,既翔实又简明,生动活泼的海南经济特区发展史。
说它翔实,因为全书始终注重用数据说话,绝不空谈。我无法统计书中到底用了多少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数据都是来自权威部门、经得住检验的。说它翔实,还因为全书始终注重用事实说话,绝不泛谈。如写到“特色农业显魅力”,就专门举了澄迈县桥头镇的例子;写到“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就专门举了海南罗牛山种猪育种有限公司的例子;写到“科学规划才能科学发展”,则把镜头对准了保亭县三道镇什进村;写到“乡道:惠民丰碑矗千村”,则带我们走进了东路农场和琼中县的三联村……
说它简明,是因为用20多万字写25年,全书篇幅已见其简。具体到每一部分、每一小节,多是点到为止,不枝不蔓,该从略处,惜墨如金。
难能可贵的是,本是非常权威的历史性和总结性的著述,行文风格却十分生动活泼,艺术上也颇见匠心。譬如,编撰者很注重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见变化。如全书大标题的设置,就着意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请看:“从‘传统渔场’到‘三沙设市’”、“从‘不毛之地’到‘寸土寸金’”、“从‘南海渔村’到‘亚洲水城’”、“从‘建筑乱象’到‘规划先行’”、“从‘两天车程’到‘天涯通途’”、“从‘以粮为纲’到‘特色农业’”、“从‘五天电报’到‘信息智能岛’”、“从‘出岛看病’到‘上岛看病’”、“从‘历史欠账’到‘文化惠民’”、“从‘温饱不济’到‘总体小康’”,等等。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用一句海南友人的话说,可看出海南今昔对比的反差。
生动活泼还体现在某些细节阐述上。当写到“三集中”与“一站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该书为我们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在一次关于建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大会上,时任省长罗保铭再三强调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罗保铭说,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直接关系到海南省政府为民服务的水平,关系到海南的投资环境,关系到海南特区开放的形象。讲话结束后,罗保铭走到所有的厅局长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请大家支持海南的审批制度改革。鞠躬之后,整个会场安静了,但整个海南都感到了省政府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坚定决心。有了这样的细节,一切所谓“领导高度重视”之类的表述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在书中,我们还读到了一个“五天电报”的故事(一封发自海口的电报,辗转到达五指山竟足足花了五天时间)。这真是一个令人叹息、简直难以置信的故事,但它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建省初年的1989年,由此可见当年海南落后的程度!
生动活泼的风格还体现在大量的插图、表格,以及随处可见的“小贴士”和“延伸阅读”的安排上。据统计,该书的图表多达200余幅。有了这些,该书才能真正成为一部既权威严谨、阐述客观,又面向大众、雅俗共赏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