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解题二问定思维方向
——物理解题方法探索

2013-08-17

物理通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问法最低点小球

朱 伟

(湖州市南浔中学 浙江 湖州 313009)

1 问题提出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学生无助地说,“上课听老师讲讲都能听懂,自己做做都不会.”可以听出学生解题能力的不足,那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呢?教学中发现,学生解题困难的原因最主要是解题时缺少思考切入点.学生思考过程中,没有方向,缺乏承载思想的架子,胡思乱想,不可能正确地把题目解出来.思考题目需要有一个方便动脑筋的切入点,漫无边际的思考抓不到重点,无异于隔靴搔痒.唯有理清事情该从哪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那么,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如何思考呢?根据学生薄弱的解题能力,解题最好设定一定的解法、做法,有助于学生进行正确思考.而设定问题就是一种好的做法.让学生拿到题目后,根据题目描述,回答一些指定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题意,并寻找到解题切入点.

2 设定问题

高中的物理中的力学题目主要是关于运动的,正确解题关键是要弄清运动的类型,就是弄清运动物体在干什么?为此,笔者为学生预设了二个问题.

(1)物体处于哪种运动状态;

(2)处于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具体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为学生思维过程正确地进行提供了切入点,这样他们的思维就不会散了.

对于问题(1),高中物理运动模型不多,常见的只有4种.分别为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通过阅读题目或观察图像,不难得出题目描述的是哪种运动状态.而问题(2),实质是解决运动的原因,归纳后其实也不难.通过解答这固定的二问,学生一般能快速地理解题意,正确地解出题目.由于是二问,笔者把这种方法叫做“二问法”.

3 具体问题解决

3.1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是因为物体所受合力为零,这时可通过受力分析,构建合力为零的方程或方程组.

图1

【例1】如图1,左侧是倾角为60°的斜面,右侧是圆弧面的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圆弧面底端切线水平,一根两端分别用轻绳系有质量为m1和m2的小球跨过其顶点上的小滑轮.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连结质量为m2小球的轻绳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不计一切摩擦,两小球可视为质点.两小球的质量之比m1∶m2等于

A.1∶1 B.2∶3

C.3∶2 D.3∶4

解析:本题较复杂,出现了两个物体,且所处位置不一样:一边是斜面,一边是圆弧面.当学生看到本题时,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最终只能胡乱选一个.

“二问法”来解:

提问1,小球处于什么状态?

回答,两小球都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提问2,为什么能处于这样的状态?

回答,因为两小球所受合力为零.受力分析得(如图2),对m1可得

对m2可得FT2sin60°+FN2sin60°=m2g

最终计算可得

所以答案选B.

图2

3.2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处于这种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所受合力等于ma.这时就可通过受力分析,在运动方向上构建合力等于ma的方程.

【例2】如图3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2kg和m2=3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它们用轻质弹簧测力计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 0N,F2=20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和m2上,则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0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5N

C.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质量为m1的物体加速度大小为6m/s2

D.在突然撤去F1的瞬间,质量为m2的物体加速度大小为2m/s2

图3

解析:本题出现二个物体,且二个外力分别作用在二个物体上,对学生熟练使用物理规律有很大的挑战,学生得分率很低.说明这类多物体的题目对学生而言确实有点难.

“二问法”来解:

提问1,物体在干什么?

回答,两物体一起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2,为什么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回答,因为在两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所受合外力等于ma,在水平方向上对整体有

由于弹簧的弹力是内力,可对m1或对m2构建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比如对m1

选项A,B都是错的.在外力撤去瞬间,弹簧弹力不变,所以C中,m1受力不变,加速度不变,C错,D中,m2受力不变,所以加速度不变,D正确.可见,当预设的二个问题解决后,后面的具体求解就顺手和简单了.

3.3 平抛运动

物体做平抛运动(或类平抛运动),处于这种运动状态,是因为二个方向分别做匀速运动和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这时就可以在互相垂直的两个运动方向上分别构建x=vt,y=at2等运动学方程.

【例3】如图4,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的圆弧轨道ABCD,其A点与圆心等高,D点为最高点,DB为竖直线,AE为水平面,今使小球自A点正上方某处由静止释放,且从A处进入圆轨道运动,只要适当调节释放点的高度,总能保证小球最终通过最高点D(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则小球通过D点后

图4

A.一定会落到水平面AE上

B.一定不会落到水平面AE上

C.一定会再次落到圆轨道上

D.可能会再次落到圆轨道上

解析:本题运动过程复杂,是三个运动的叠加题.学生很难使用正确的规律来解题,学生的反映是无从下手.

下面按照“二问法”来解:

提问1,小球在干什么?

回答,小球先做自由落体运动,接着做圆周运动,最终离开D点做平抛运动.

提问2,为什么小球最终能做平抛运动?

回答,因为过D点后满足

由圆周运动知识可得在D点有

假设掉到与A点等高的位置,则有

所以选项A正确.

3.4 圆周运动

物体做圆周运动,处于这种运动状态,是因为指向圆心方向的合力等于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这时就可通过受力分析,构建F=,或F=向心向心mrω2等方程.

【例4】如图5所示,有位于竖直平面上的半径为R的圆形光滑绝缘轨道,其上半部分处于竖直向下、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下半部分处于水平向里的匀强磁场中.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小球,从轨道的水平直径的M端由静止释放,若小球在某一次通过最低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零,求:

(1)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2)小球对轨道最低点的最大压力.

(3)若要小球在圆形轨道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小球从轨道的水平直径的M端下滑的最小速度.

图5

解析:本题运动过程比较复杂,属于曲线运动,受力较多,有重力、电场力、洛伦兹力、弹力.会对学生心里产生很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害怕的想法,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问法”来解:

提问1,小球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回答,小球在圆轨道上做圆周运动.

提问2,小球为什么能做圆周运动?

回答,在轨道上各个点指向圆心的合力等于需要的向心力.则在最低点有

(向右经过最低点洛伦兹力向上,向左经过最低点则向下),因为经过最低点压力为零,所以方程简化为

加上mgR=mv2,可联立解得

第(2)问,在最低点有

第(3)问,要完成圆周运动,最高点必须有

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由动能定理可得

4 小结

通过4道例题,不难看到,通过这种预设问题,自问自答的方式,让学生能快速找到切入点,避免了胡思乱想,为最终正确解题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先入为主的思考方式,把解题的主动权一直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使解题一直处于主动状态,使解题的过程产生了乐趣,更促使学生去喜欢物理,学习物理,“二问法”是一种不错的解题方法.

1 (日)斋藤孝著.张雅梅译.教育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问法最低点小球
返璞归真 师法传统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最高、最低点重叠度计算的分析研究
巧析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换一种问法
从丰田“五问法”看供电企业安全管理
由数列想到语文的概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