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仡佬族音乐文化的结构分析与意义阐释

2013-08-17刘云松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遵义563000

大众文艺 2013年24期
关键词:仡佬族乐句唢呐

刘云松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贵州遵义 563000)

彭彩虹 (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00)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现有人口60余万人。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石阡、凤岗、思南、遵义、仁怀、金沙、黔西、大方等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四川、湖南和广西。

本文主要以田野调查为主,以获取有关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对遵义仡佬族音乐文化现状进行描述性的纪实研究。并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进行音乐形态学的分析研究,以最真实的音像资料为背景,为读者还原仡佬族原始歌曲的风貌。仡佬族是一个古朴的民族,民俗性的各种节日和礼仪非常多。具有民俗性、反映人们生活内容的歌曲多且至今保存完好,这些都与当地生存环境和经济因素有着很大的关联。本文立足于仡佬族音乐文化和相关民俗文化事项,将音乐与当地的宏观文化背景相结合,从当地仡佬族人们文化生活的整体出发,阐释仡佬族音乐的功能象征和文化意义。主要从仡佬族声乐和器乐两个方面,对丧葬歌曲和唢呐音乐做详细的结构分析,并阐述其深层次意义。

生活在云贵高原的仡佬族,自古以来就有“聚而踏歌”“击鼓歌唱”的风尚,这种文化传统, 延绵至今。仡佬族音乐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声乐外还有民间器乐。声乐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山歌、情歌、丧葬歌曲、酒歌、儿歌、古歌等,民间器乐按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弦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铜管乐器四类,其中木管乐器中的唢呐成为仡佬族人们最为喜欢的乐器。根据不同的场合仡佬人喜欢演唱不同的歌曲,大多数歌曲都是即兴性的,他们喜欢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讲述历史、赞美生活、表达爱情,可谓是走到哪唱到哪。

一、仡佬族原生态民歌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是当地音乐文化独具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其一,山歌成为仡佬族人们生活最广泛的体裁之一,记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用仡佬族语言演唱,体裁自由散漫。其二,仡佬族素有“踏歌为媒”之说,情歌是仡佬族青年男女交流和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在青年人中最为流行。情歌音调丰富,多为小调,记录了青年们从相识、相知、相恋、相思的整个过程,是仡佬族人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情歌成为仡佬族音乐风格最典型的一种体裁,传唱度较高的有《十爱》《双谈妹儿》《十八女儿春》《青菜苔儿》等。其三,仡佬族人们热情好客,素有“俗不离酒,酒不离歌”之说。酒文化对于仡佬族来说是各大节日中最具民俗性的,酒歌体裁逐渐成为仡佬族人们音乐生活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歌曲体裁。酒歌都使用仡佬族语言演唱,曲调多种多样,结构短小;节拍自由多变,朗朗上口;音调活泼,多带趣味性。其四,仡佬族儿歌是在儿童中传唱并表现儿童生活的一种歌曲。儿歌的体裁简单,结构短小,曲调活泼欢快,节奏明快,音乐跨度不大,便于儿童记忆和歌唱。其五,仡佬族古歌一般叙述的是本民族的来源、历史故事、社会状况、文化习俗、信仰等,是仡佬族古代文化的一部经典。曲调和语言紧密结合,歌词一般很长,节奏自由,具有朗诵性。

通过田野调查和查阅大量资料,作者通过分析和整理了《黔北地区仡佬族歌曲集》,并从中发现很多仡佬族民歌的共同特点:仡佬族民歌是单声音乐,没有多声部合唱,以五声徵调式为主(G徵),占总共民歌曲集的41%(原生态民歌63首),如:《郎打哨子应过沟》《干妹调儿》《十爱》《十写》等。宫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次之,角调式很少。其中出现6首六声调式,四首加清角《软拖泥》《龙王沱》《快五更》《收工紧号》,两首加变宫《唢呐号》《草鞋号子》。也有三音阶和四音阶调式,其中以徵调式和商调式最多,徵调式和宫调式中缺mi音最多,如《十八女儿春》《十爱》《点兵号》《那个堂客是我的》。三音阶主要是126三个音。仡佬族民歌大多是单一调式调性,也有调式交替和变调歌曲的出现。由于受到地方戏曲和语言环境的影响,遵义仡佬族民歌在旋律中运用了很多装饰音和滑音,装饰音和滑音的出现成为了仡佬族民歌最具特色的优势。本文主要从丧葬歌曲来分析民歌结构,并对丧葬歌曲的意义进行阐释。

仡佬族人们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他们对丧葬仪式非常重视,明嘉靖《贵州通志》载,“仡佬族人死,丧葬击鼓而歌,男女围尸跳跃”,仡佬族的巫师和民间歌手在葬礼中唱诵丧葬歌曲,可以说,丧葬歌曲是仡佬族葬仪的重要构成部分。遵义仡佬族丧葬仪式的产生对丧葬音乐的发展和积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丧葬歌曲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他是仡佬族人们对生命观、价值观的体现,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和不舍之情。

遵义仡佬族丧葬歌曲乐句非常短小、对称性强,一般为两到四句,都是在原来的音调基础上填词变化而成,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或四个乐句构成的对比式复乐段。音乐形式简单,调度很小,控制在一个八度内,跳进明显和常见的是小六度和纯四度(见例一)。曲调大多属吟唱性歌调,接近口语,庄严、肃穆。丧葬歌曲的节奏比较自由,节拍变化大,由1/4、2/4、3/4、4/4四种节奏型组成,虽然丧葬歌曲的乐句比较短小,但是其节奏变化很大,一首丧葬歌曲基本上都有两种节奏,最常见的是2/4、3/4两种交替出现。丧葬歌曲因其独特性,演唱者通常根据个人的演唱情绪和习惯,会表现出个性化的演唱风格,临时自由处理歌曲的节奏、节拍,有的甚至连调式调性一起改变了,所以导致了丧葬歌曲的不稳定性,有的甚至无法用固定的节拍记号来记谱。丧葬歌曲大多数由五声调式组成,有转调情况的出现,也有少量的六声调式,最常见的调式是商、徵调式,也有羽调式,但宫、角调式很少见。

例一:《倒划船》是一首商调式歌曲,里面出现了仡佬族音乐中最常见的纯四度、小六度的跳进关系,是丧葬音乐调式的典型谱例。

例一:《骂玉郎》整个音乐节奏较快,结束在羽调上,给人凄美、久久不能释怀的感情基调,其中出现了一个七度大跳,在次强拍上出现,给人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仡佬族器乐

流传在仡佬族民间的器乐有芦笙、唢呐、泡木筒、锣鼓、笛子、铜鼓等。唢呐也是各民族最常见的器乐,但仡佬族有自己独具色彩的唢呐音乐。

仡佬族民间乐器有很多,而唢呐是仡佬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民间表现得最为活跃,不管是丧葬、嫁娶、祝寿、傩戏等等,都离不开唢呐“滴滴答答”尖锐的声音。唢呐根植于民间,它没有丝竹之声婉约,没有宫廷音乐的尊贵,但是它一直是仡佬族百姓最为喜爱的乐器。唢呐的演奏一般是两人为一拨,有走吹、坐吹和站吹三种形式。唢呐的演奏靠口传心授,作者采访几位唢呐演奏者时发现,他们还是有流传下来的记谱方式,一般是采用模仿唢呐的声音,借用“党”表示“6”,用“罗”表示“5”,这种记谱法虽然不规范,但是模仿起来还是比较形象的,且历史悠久。比如:“3255”用“底罗冬冬”来表示、“653”用“党罗冬”来表示。作者收集了大约100首唢呐音乐,其乐句长短不一,短的二到四句,长的十句甚至十八句之多。节奏节拍简单,基本上都是由2/4、3/4、4/4单独或交替组成。音域不宽,很少超过一个八度的范围,一般都在三度、五度以内进行。曲调音域不高、简单、容易学习和掌握。唢呐音乐和丧葬音乐一样,多数是五声调式,也有六声调式,作者对83首唢呐音乐进行结构分析,如图:

剩下的11首音乐中4首出现转调,7首是六声调式(都是加变宫)。由图可见,在唢呐音乐中五声调式占80%,其中商调式在五声调式中占42%,宫调式占18%,徵调式占16%,而角调式、羽调式只占总数的0.6%和0.4%。由此可见遵义仡佬族唢呐音乐主要是以五声调式为主,其中商、宫、徵调式居多,角、羽调式很少使用。

例二:《离娘调》给人以凄楚,听起来令人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感受,音乐中主要运用了附点节奏,给人不稳定的感觉,音域跨度非常的小,都在三度内。结束用3/4拍,在角调上结束。

例三:《祝寿》显而易见是用于祝寿、喜庆的节日演奏的乐曲,给人以欢快喜悦的氛围。音乐分为两个乐句,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八度模进,但音域还是控制在八度内,营造了欢快的节日氛围。

例四:唢呐音乐与百姓交往甚密,闲暇之时人们喜欢用唢呐音乐来改造成风趣幽默的调侃趣谈,就拿《闹新房》来说,人们就把该曲曲调编成了顺口溜的歌谣来取乐:“吹要我们吹,抬要我们抬,黑了你睡瞌睡,不要我们来”,配上该曲曲调,虽然有点低俗,但是十分风趣。

遵义仡佬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目前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为了让这个古老的民族为更多人所熟知、了解,为了让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保护,很有必要对其做较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有不少从事音乐研究的学者深入遵义仡佬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他们不仅以“局外人”的视觉采集整理了大量民间音乐,更重要的是他们长时间在当地进行生活、调查,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对反映仡佬族人们生活的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和创作。这些音乐学者的研究对未来遵义仡佬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衷心希望仡佬族音乐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可以走得更远。

注释:

1.张文.夜郎古国——仡佬族民歌简介(一)[M].音乐辅导讲座.

2.张人卓.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J].《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68页.

3.刘玉皑.浅析仡佬族丧葬古歌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M]. 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9月 第五期.

4.83 首唢呐音乐均来自邹贵志.道真仡佬族民间吹奏——唢呐.

5.邹贵志.道真仡佬族民间吹奏乐——唢呐.

[1]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人民政府编.中国仡佬族第一乡·平正.

[2]董素云.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贵州社会科学.2006(5).

[3]钟金贵. 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J].芒种学术视点.第406期.

[4]崔有昌.罗华颖.吴得禄.贵州生态地理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多元性音乐文化[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5]徐曼曼.黔北地区仡佬族民歌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6]刘玉皑.浅析仡佬族丧葬古歌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J]. 贵州社会科学.2006(5).

猜你喜欢

仡佬族乐句唢呐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唢呐手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唢呐
唢呐放光芒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贵州省仡佬族音乐及音乐结构旋律浅议
仡佬族医药与水族医药对外来药物运用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