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鄂东民间童谣的功能

2013-08-15王金禾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鄂东童谣民间

王金禾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鄂东民间童谣是指由鄂东群众集体口头创作、以鄂东儿童为接受主体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短小韵文体。鄂东民间童谣在鄂东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孕育产生和发展,它浓缩着鄂东古老的风土民情,表达了鄂东人民的思想情感、道德评判、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娱情、教育、认识、审美等多方面的功能。

一、娱情功能

“游戏娱乐功能可以说是童谣的首要功能。所有童谣的创作和传承无不以娱乐、游戏为基础,这是童谣本体的一种目的性。”[1]鄂东民间童谣也正如此,在娱乐方式不丰富、娱乐文化不发达的旧时鄂东山乡,它的游戏娱情功能体现得尤为鲜明而且意义重大。

鄂东民间童谣的娱情功能主要表现在对青少年儿童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愉悦上,娱情效果最为突出的当属儿童游戏时念唱游戏歌。“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2](p182)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而游戏又必有童谣相伴。鄂东民间童谣中有大量的游戏歌,它们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内容生动诙谐,不仅对游戏的节奏、动作、内容起着协调和引导作用,而且娱情功能很突出。如:

(1)天上雾腾腾,地下闯麻城。麻城闯不开,河那边的哪个敢过来?

(2)天上雾腾腾,地下闯麻城,麻城闯不了,河那边的哪个算好栳。(《闯麻城》)

摇棍呐摇,花板桥。干鱼森(宴)饭,米汤淘。糯米饭,好吃嗷(极了)。捉到了,不要跑!(《摇棍呐摇》)

例(1)是儿童玩“闯麻城”游戏时念唱的童谣。“闯麻城”是鄂东一带流行的一种竞技性的儿童游戏,其游戏的方法是:一群儿童分成人数相等的甲乙两个方阵,各方阵中的队员相互用手拉成人墙并以横列形式相向站立。首先由甲方向乙方挑战:“天上雾腾腾,地下闯麻城。麻城闯不开,河那边的哪个敢过来?”乙方回应并派一队员出列向甲方人墙用力冲闯,如果冲破了甲方人墙,就可以为乙方赢回一队员;若冲不破,就被甲方扣留并作为甲方队员。然后再由乙方向甲方挑战:“天上雾腾腾,地下闯麻城,麻城闯不了,河那边的哪个算好栳?”甲方回应并派一队员出列用力冲闯向乙方人墙……,游戏最后以赢对方人数多者为胜。例(2)是鄂东儿童玩“花板桥”游戏时念唱的童谣。其玩法是:乙方(多人)将手指置于甲方(一人)手掌覆盖之下,甲方边摇动手掌边念唱此童谣。在念叨“捉到了,不要跑”时,乙方手指要迅速脱离甲方掌心,以逃脱甲方手掌的抓握。这两首童谣的游戏色彩都很浓,娱情功能都很突出,儿童在充满趣味和激情的游戏中,释放了蓄积在体内的能量,宣泄了来自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游戏的过程即是对成人世界的模拟与演习,在游戏中他们对某些社会角色进行了体验,而在对成人社会的预演和角色的体验中,儿童的心理得到了满足,精神上获得了快感。

鄂东民间童谣的娱情功能还表现在对妇女情感的宣泄与心灵的抚慰上。鄂东地处穷乡僻壤,封建陋俗根深蒂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深受封建陈规陋俗压迫而又无处诉说,便在抚育孩子的时,以童谣的形式,借助孩童之口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委屈和婚姻情感生活中的种种渴望宣泄出来。如:

(3)洋鸦雀,尾巴长,哪有女儿不歉娘?打开窗子望月亮,打开大门哭一场,白日歉得不掇碗,夜些歉得不上床。(《洋鸦雀》)

(4)罐子煮粥筷子挑,我在娘家是娇娇。我在婆家受了苦,我在婆家受折磨。婆婆打我十八棍,丈爷打我九杨杈。含倒眼泪到娘家。娘说女儿不该来,哪里打死哪里埋。要他的金子搁棺盖,要他的银子搁棺材,要他的丈爷当堂拜,要他的婆婆哭灵台。要他的大儿戴孝帽,要他的细儿穿白鞋,要他的白日抬出去,要他的夜些抬进来,要他的孝儿挖垱埋。(《汗菜红》)

(3)通过描写一个出嫁女子对母亲的切切思念,倾诉了封建传统对女子自由的禁锢。(4)是对出嫁女子在婆家所受虐待的控诉。当孩童们诵唱这样的童谣时,站在他们身后的母亲们那受压抑的情感就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受伤的心灵也得到了些许的慰藉。

二、教育功能

鄂东人自古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然而在漫长的不发达年代里,鄂东大部地处穷乡僻壤,没有条件通过学校对儿童进行教育,便“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3](p89)完成对下一代的教育任务。鄂东民间童谣中凝结着鄂东人民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贮存着丰富的劳动、生活经验,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在增长儿童知识,启迪儿童心智,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鄂东童谣的教育功能首先表现在对儿童所进行道德启蒙教育上。孝道教育一直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鄂东人将自己的孝道理想注入童谣之中,以童谣的形式对后代进行孝道教育。如:

(5)乌鸦乌鸦对我叫,乌鸦老了不能飞,对着小鸟高声啼,小鸟打食归了巢,打的食来献贵母,自己不吃给老鸟,母亲从前喂过我。(《乌鸦怜母》)

(6)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花喜鹊,满身灰,娶了媳妇把娘推。花喜鹊,叫喳喳,娶了媳妇忘了妈。要妈就打架,打架就分家。(《花喜鹊》)

(5)童谣借乌鸦打食献母行为来教育儿童要有孝心,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6)讽刺了“娶了媳妇忘了娘”的社会现象。正是有了这些童谣的教育,鄂东儿童从小在心里树立起了牢固孝道观念。

自古以来,鄂东人养成了勤劳致富、节俭治家的传统美德,因此倡导勤劳节俭,批评好吃懒惰便成了鄂东人借助童谣教育后代的重要内容。如:

(7)泡桐树儿泡桐枒,泡桐树下好人家,刊(养)的儿会写字,刊的女儿会绣花。白日里绣个团团朵,夜的绣个牡丹花。(《泡桐树下好人家》)

(8)大月亮(月光大),细月亮(月光细),哥在楼上做篾匠,嫂在房的纳鞋底,扯断了索,毒(刺破)了嘴,吃不得奶奶的热糯米。(《月亮歌》)

(9)棉线凳儿,就地歪,哥喝酒,父抹牌,这个人家做不起来。(《棉线凳》)

(10)正月过年,二月赌钱,三月纳闷,四月无神懒种田,十冬腊月想喝米汤也为难。

例(7)表达了对勤劳上进的家庭进行了羡慕和赞美之情。例(8)这首童谣描写的就是了农家月夜一派忙碌的景象,赞美了勤劳致富、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例(9)这首童谣对好吃懒惰、抹牌赌博者进行了批评,告诫儿童勤劳节俭是治家的美德。例(10)从反面教育孩子懒惰是饥饿贫穷的根源。

鄂东民间童谣的教育功能还表现在对儿童进行农耕观念的教育和农耕技能的培养上。鄂东地处山区,土地比较贫瘠,农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鄂东人自古重农耕,“农本”观极强,且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鄂东还是闻名遐迩的蚕乡,养蚕缫丝为农家之盛事,纺纱、织布、刺绣是每个家庭必需的劳动项目。鄂东人极为重视对后代进行“农本”观念的教育,重视农事稼穑知识和纺纱刺绣技能的传授,他们将重农耕的观念、农耕经验等融入童谣之中,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教育儿童。如“种田是根本,吃穿拿得稳”、“七十二行,庄稼为上”,“夏至一到,布谷啼叫。农人如蚁爬热灶”、“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几般”等等。再如:

(11)茅楂树,开白花。哥做岸,姐挑沙。过身的大哥莫笑我,我跟大人学庄稼。(《我跟大人学庄稼》)

(12)泡桐树,泡桐杈,泡桐树下好人家儿。刊的儿,会写字,刊的女儿,会绣花。白日的绣个团团朵,夜上绣个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只鹅,飞来飞去大江河。接大哥回来织细布,接二哥回来织绫罗。你的绫罗冇得我的长,我的绫罗搭倒三间瓦屋梁。(《泡桐树下好人家》)

这两首童谣通过对农家儿女参加生产劳动和纺织刺绣活动的描写儿童从小热爱劳动,赞美了鄂东儿女精湛刺绣技艺。

三、认识功能

“歌谣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同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它具有客观性,是社会生活的反映。”[4](p218)鄂东民间童谣广泛反映了鄂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鄂东民间童谣中记录了大量的鄂东地方风物,它们有的为鄂东所独有,有的虽然其他地方也有,但鄂东的称说独特、古老。如:动物方面的“扁担勾(即中华蚱蜢)、螺筛、蝈蝈、亮花虫儿(萤火虫)、克蚂(青蛙)、盐老鼠(蝙蝠)、灶麻子(蟑螂)、贼蜢(蚱蜢)、鸦雀(喜鹊)、斑竹儿(斑鸠)、阳雀儿、白鹤儿、水鸭雀儿、桶角(蟋蟀)、马虫儿、毛狗(狐狸)、鸡婆(母鸡)、鸡公(公鸡)、叫鸡(公鸡)、线鸡(被阉割的公鸡)、子鸡(当年孵出的小鸡)、秧鸡(生活在沼泽地带的鸟)、野鸡(山鸡)、扁鸡(鸭子)、黄沙(母牛)、草猪(母猪)、猪婆儿(母猪)”,植物方面的“方瓜(南瓜)、缸豆(豇豆,又叫豆角)、饭豆儿(赤小豆)、胡葱、汗菜(苋菜)、蛾迷豆儿(扁豆)、茅楂树(山楂树)、泡桐树、细米柞(一种植物)、甜刺杆儿 、映山红(杜鹃花)、花菠儿(花苞)、蔴(蓖麻 )、灯草、芭茅。生活生产用品器具方面的“杧杵、箩蔷、簸箕、箢箕、筲箕、甑、碓、摇窠、圆椅、要子、夜壶、杨杈、腰磨、楤担”等等。这些鄂东地方风物对于帮助儿童了解家乡的传统生活有很好的作用。

勤劳智慧的鄂东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鄂东文化,鄂东民间童谣就深深地根植于这片文化沃土之中,一首首童谣就如同一幅幅鄂东民俗风情的画卷,为儿童了解鄂东古老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提供了具体而形象的依据。如:

(13)天上一个丁丁鸟,地下一个丁丁窠。伸手去摸窠,又怕丁丁啄。《舂碓和拨碓》

(14)伍员领兵到长沙,长沙兵马多如麻。关上城门打一仗,撇开长沙捉白虾(《炒米泡》

猴子猴,坐碓头,吃白米,吐([ləʊ])猪油。(《轧棉花》)

(15)细脚细手细丁丁,细吹细乐到南京。南京地界都走过,走到烟铺才转身。(《熏蚊子》)

(16)半天云中一只脚,热时伸,冷时缩。(《谜语歌 》)

这组童谣借助儿童所喜欢的谜语的形式,帮助儿童了解舂米、炒米泡、轧棉花、夏夜用野草熏蚊子、冬季设火塘悬吊罐炊事等鄂东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再如:

(17)腊月二十三,接祖先。二十四,嘬鱼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称年肉;二十七,杀鸭鸡;二十八,还年福,二十九,喝甜酒;三十夜,烧年火;初一早,吃粑饱;拜年拜年,糍粑向前,糖粑一盘,腊肉一碗。(《过年谣》)

(18)正月正,麦草青,我请仙姑来看灯。看了灯,问年成。年成问得梭罗转,一朝qian1,二朝qian1,风吹荷叶上西天。姑要来,早点来,莫等黄昏半夜来。黄昏半夜露水大,打湿了姑姑的绣花鞋。大姑来,头一拜。二姑来,头二拜。只有三姑生得乖,一朵莲花就地开。(《正月正》)

例(17)生动详细地描述了鄂东从腊月小年(农历12月23日)开始便忙于准备“过年”的各项民俗活动,例(18)正月十五请七仙女的风俗,它们对于鄂东儿童了解鄂东社会,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审美功能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民间文学的存在价值,首先在于它是美的,人们之所以热衷传播,也主要在于从中获得了审美享受。[3](p89)民间歌谣(包括民间童谣)中“有很多新鲜和淳朴的地方,而这就足够供我们的美感来欣赏。”[5](p40)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处于审美心理的萌发阶段。审美能力在迅速发展,有了初步的审美偏爱和模糊的审美标准。”鄂东民间童谣是自然美、情感美、人性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体,其中蕴含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鄂东民间童谣美的特质给儿童以美的享受,能够培养和提高儿童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鄂东传统童谣以淳朴的思想内涵,美好的情感,浓郁的儿童情趣,幽默的语言、明快且富有音乐感的节奏,以及丰富的画面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并能够培养儿童对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

(19)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麦子多,麦子黄,磨面做粑喷喷香。你一个,我一双,长大学耕多打粮。(《打麦歌》)

这首童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热烈的劳动场面、浓郁的生活情趣、通俗晓畅的语言、“三三五”及“三三七”句式形成的富有动感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和音觉效果,儿童在反复地念唱中,不仅得到了音乐美的享受,而且在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精神愉悦中,树立了“团结合作”、“共同分享”、“劳动创造美”的审美观。再如:

(20)天上星,亮晶晶。杨树杪,做古琴。古琴破,鸦雀挑水压不过。牛坐席,马陪客,驴子掇菜走不得,鸡公洗脸打破了盆,老鼠关门笑死了人。(《天上星》)

这首童谣采用拟人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描写了一连串荒唐的现象,儿童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鄂东民间童谣中丰富的情感美、人性美,能够培养儿童美好的情感。审美教育首先即是情感教育。梁启超认为,情感和趣味是人类生活的原动力,“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哪件事应该做,哪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到的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6]鄂东民间童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吟唱着鄂东人淳厚朴实、温暖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而这种情感与来自儿童自身的情感需求又一拍即合,既使儿童的稚嫩心灵和情感得到了慰藉,又使儿童审美情感得到了引导、提升和陶冶。如:

(21)梁山泊,祝英台,新大姐儿,做花鞋。公一双,婆一双,细姑儿细叔儿两箩蔷。尖嘴姑儿她冇得,躲在门隔乐儿哭一场。细姑儿细姑儿你莫哭,做双花鞋你看屋。细姑儿你莫昂,打双草鞋你插秧。(《打双草鞋你插秧》)

朴实简洁的语言,一个孝敬公婆,体贴呵护姑叔、尊老爱幼的新媳妇形象跃然纸上,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善良、关爱、理解、同情、温暖、体贴等中国传统美德使她身上闪现着人性美、人情美的光辉,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再如:

(22)水鸭雀,跳花篮,大姐捉,二姐拦,三姐烧水四姐拑,七姐八姐抹油盐,九姐十姐端花碗,端到桌上自家搛,要七精的兜底操,要七肥的面上拈。(《水鸭雀》)

童谣描写了众姐妹(不一定是亲生姐妹)捉雀、煮雀、吃雀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大家庭中的团结互助、姐妹情深、其乐融融的人性美、亲情美感染者小读者。鄂东民间童谣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使儿童在吟唱童谣的过程中受到了情感熏陶。

鄂东民间童谣是鄂东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神秘,保留了丰富的世俗生活形态,包蕴了重要的精神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作为鄂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鄂东民间童谣却濒临消亡。因此,对鄂东民间童谣功能进行研究,对于保护、传承鄂东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蔡根畅,李涛.温州民间童谣的文化功能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2,(6).

[2] 鲁迅.《野草· 风筝》,鲁迅全集(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郗慧民.西北民族歌谣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A].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M].周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

[6] 杨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猜你喜欢

鄂东童谣民间
鄂东地区一次系统性暴雨成因分析及数值检验
明朝耿氏家族与湖北黄安地区的文教发展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鄂东民间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运用的探究
鄂东谣(三首)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