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滩区农业发展方向研究——河南省范县黄河滩区乡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13-08-16白缤丽
白缤丽
(范县统计局,河南 濮阳 457500)
一、范县基本情况
范县是革命老区,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声交界处,南临黄河,北临金堤,县境全部处于黄河滩区和滞洪区,总面积590 平方公里,耕地52 万亩,辖12 个乡镇,590 个行政村,总人口49.67 万,其中农业人口44.56 万。全县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偏僻,资源缺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黄河在范县境内长42 公里,全县12 个乡镇有6 个乡处于黄河滩区,涉及人口7.5 万,占全部人口的15.2%,10 余万亩耕地。590 个行政村中有142 个滩区村,占全部行政村的24%,其中纯滩区村60 个,半滩区村50 个,落河村32 个。
范县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基本上是5 年3 遇。1996 年8 月特大洪水造成全滩区漫滩,10余万亩秋作物绝收,致返贫人口8万人,特别是32 个落河村,大部分土地掉入黄河,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条件。1997 年范县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旱,致使15 万亩水稻、20 万亩秋作物没有种上,全县粮食减产一半以上。1998 年,又发生严重的内涝灾害,25 万亩秋作物绝收,造成9 万人返贫。
范县是一个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等指标在全省占的位次比较落后。2005 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评价中,综合位次位于第83 位,生产总值位于第104 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位于第78 位,人均财政收入只有17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78 元,在全省占101 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9.5 亿元,在全省108 个县中占105 位。
二、黄河滩区乡黄河滩区治理和经济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省、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沿黄各乡镇滩区治理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自1996 年开始,范县对黄河滩区的乡镇和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大力开展了避水连台建设。截止2007 年底,顺利完成了86 个滩区村的避水连台建设任务,共动土方1200 万立方米,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创建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常所,群众称之为“救命台”、“连心台”、“聚财台”。滩区乡镇和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比较明显的例子如毛楼黄河旅游区的建设和陆集乡的避水连台建设都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几年的发展,各乡镇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
表1 2007 年范县6 个滩区乡基本情况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沿黄六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展多种经营,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非沿黄乡相比,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落后,经济总量低,人均指标占有量较小。由于处于黄河滩区,一些支撑经济发展的项目几乎在滩区难以找到,特别是工业项目,无立足之地。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结构。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还不到40%。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6 个乡总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9,9%,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投资总额占全县的只有35%。6 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没有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的2375 元。最高的与全县平均水平相差177 元,最低相差36 元。
三、存在的问题
基础建设问题和村台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村台建设达不到设计标准。按花园口发生12370 立方米/秒,当地水位超过一米的设计计算,达到设计高程避水台只有3 个,与水位相平的有10 个。大部分村台达不到设计高程,且建设质量差,抗洪能力不强。滩区迁安道路标准低,满足不了迁安需要。滞洪区内地势低洼,遇到大雨容易造成内涝。
经济发展问题:由于处于黄河滩区,防洪问题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一些项目由于投资者担心投资收不回来,不愿意到这里投资。
另一方面,当地的经济是以农业种植为主,农业产业链条短,当地百姓以卖粮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虽然近年来发展了林业经济和特色农业种植,但是由于缺少技术支持和规模小,不能作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四、农业发展方向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滩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发展制约,主要是交通不便,再加上黄河滩区容易发生内涝和洪水灾害,严重制约着滩区工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高。但是,滩区也有滩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可以利用滩区的优势发展农业经济,也可使滩区乡镇经济走出一条小康之路,增加滩区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
(一)大力发展林业生产
黄河滩区土地大部分含沙量大,每逢冬春刮风季节,沙雾弥漫,黄黄的天遮住了阳光。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是:“半天出不去黄河滩,刮风时候土瞒碗。”是黄河滩区的真实写照。针对这一情况,范县人民抓住这个土质酥松,有力于根生植物生长的特点,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大力发展林业,特别是速生杨的栽培,为当地百姓探讨出了一个致富之路。目前,全县速生丰产林达到19 万亩,有林地面积26 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0 万方,是全国绿化模范县。近几年的发展,不仅黄沙得到了有效治理,拉大了林业产业链条,使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依托林木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
以张庄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园区基本形成规模,不仅辐射了周边的台前、濮阳县,还辐射了山东莘县、阳谷、菏泽等县市。全县木材加工企业达到800 余家,成为豫北地区较大的木材集散地和木材加工基地,形成了中密度板加工、板皮加工、板条加工、拼板、杂木粉碎、家具制作、顶木加工以及新闻纸生产这8 大生产系列,培植了通宇纸业、光明密度板、张庄木艺制品厂等龙头企业。濮阳市通宇纸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3 亿元,分三期工程建设,设计年生产10 万吨高档新闻纸和10 万吨A 级箱板纸,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12.5 亿元,创利税1.97 亿元。濮阳市光明密度板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以本地丰富的森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中密度板,产品畅销十几个省(市、区),深受客户好评。张庄木艺制品厂主要生产桐木工艺制品,产品全部出口,畅销日本和韩国。林业及木材加工业成为黄河滩区富乡富民富财政的支柱产业。范县已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19 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26 万亩,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范县依托黄河滩区十多万亩速生丰产林,规划建设了1.9 万亩的省级黄河森林公园,与国家“AAA”级景区——毛楼黄河生态旅游区连为一体,丰富了旅游项目,大大改善了滩区农民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持续造林使范县拥有林地面积30 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范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发了林下经济的多种模式,实现了林地长短效益相结合,增加了林地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保障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林下经济
目前滩区乡镇摸索出一条发展林下产业的致富。就是利用树林下的空地和环境发展经济。陆集乡前刘楼村村民刘学峰利用林间寡照、阴暗、潮湿等特点积极发展食用菌、大棚灵芝种植。还有一些农民在幼林下种植大豆、花生等一些浅根油料作物,或种植谷子、绿豆等粮食作物,一亩地多收入200 元。均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辛庄乡毛楼村连片的速生丰产林地里,一张张数米长的大网围成一个个场地,小柴鸡在草丛中悠闲地觅虫吃食。林地树阴以及杂萆、野虫等为柴鸡提供了活动和觅食场所,柴鸡的粪便又可作为树木生长的肥料,形成循环生态链。村民史继周说:“在林地里散养柴鸡,不仅弥补了不能种粮的损失,还省下了给树打药施肥的本钱,一年养两茬,等于又种一亩林。”张庄乡夏庄村一些农民还在一些相对高大的速生林下种植了优质的紫花苜蓿牧草近千亩,1亩这样的林地能有300 元左右的收益。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
黄河滩区沙地较多,大部分农民有留春地的习惯,这样既浪费了土地,又减少了收入,当地政府利用沙地的特点,在初春时用温室培育甜瓜幼苗,新年过后开始用大棚在沙地种植甜瓜,这样既提前了甜瓜上市的季节,又提高了甜瓜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我县辛庄乡姜堤口村种植的300 多亩小拱棚白沙密小甜瓜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村村民王显森告诉笔者种一亩瓜的收入比五亩小麦的收入还多,据悉该村甜瓜亩收入可达3000 多元,产业结构调整让群众实实在在的尝到了甜头,小甜瓜成为姜堤口群众增收的亮点。近年来,辛庄乡积极调整结构,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一麦一稻种植模式,以姜堤口村为试点积极推广一瓜一稻的种植模式,该村500 多亩耕地,种植了300 余亩白沙密小甜瓜,该品种瓜具有产量高、易管理、体大皮薄、肉白脆甜的特点,在市场上博受欢迎。种植甜瓜已覆盖了辛庄、杨集、陈庄等多个乡。小甜瓜甜了群众的心,产业结构调整使群众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实惠。村干部崔德飞说:仅此甜瓜种植一项,种植户人均收入增加1000 多元。
从以上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滩区乡镇要想走出经济发展的困境,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积极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变害为利。上述滩区乡镇经济的发展可以是一种滩区乡镇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滩区乡镇百姓走上致富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