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2013-08-16许绍飞

时代金融 2013年11期
关键词:测算生产率省份

张 昕 许绍飞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泊来词,英文全名为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缩写为TEP,指的是产业生产投入所有要素资源与相应产出的比值,是衡量单位总投入与产出的系数指标,反映的是产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对于能源产业来说,其投入的要素包括资金、器械、技术改进、劳动力、制度及政策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土地等多个方面,其中因资金、劳动力、制度及政策完善、土地的投入量增大而促进能源产业产出的增大,属于效率技术变化,因器械、技术改进等软环境的改善而促进能源产业产出的增大,属于技术进步变化。

二、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一)全要素生产率普遍性测算方法和原则

随着一个产业的逐渐成熟,各项管理制度和政策会趋于完善,资金、劳动力等投入也会随着市场的需要进行灵活的变化,对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着更为快捷的应对反应。但是,这些因素对于提高能源产业的生产效率来说,会有一个峰值,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比如在市场需求瞬间拉升,生产企业会立即投入大量的资金,雇用更多的劳动力进行破坏性的开采,短期来说,生产总量上去了,但单位生产值有可能反而更低,即单位劳动力对产业的贡献值降低,在全要素生产率中呈负面影响。相对而言,技术进步变化是一个更为持久、更为积极正面的促进因素。对于能源产业来说,开采、加工等各类生产技术的提高改善,对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着持久正面的促进作用。对于大部分的产业来说,都是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资金、器械、技术改进、劳动力、制度及政策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土地等各个要素的投入,但真正要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技术进步显然更为重要。

(二)西部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展示

为更直观地反映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情况,本文搜集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以及新疆等五省份的数据,选择了煤矿、石油和天然气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能源种类。为减少数据的繁琐性,把土地、器械等要素设为定值,只选取了生产总值、固定资产(代表资金投入)、就业人数(劳动力)等三个变量进行简化分析。受文章篇幅关系,本文在测算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时,未把西部五省份具体数值列出,直接采用《中国能源产业年鉴》中的西部五省份1999—2010 年的面板数据,测量样本数为256,采用通用的MAX—DEAP 软件进行指标测算和分析工作。测算结果如下表1:

表1 西部五省份主要能源产业1999—2010 年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9—2010 年,我国西部地区五省份主要能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EP)、技术效率(TE)、技术进步(TP)等各项指标的数值基本都大于1,即表明这些地区能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等都是在稳中有升的,西部地区能源产业整体上来说生产效率是在提高的。但是,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直观的看出,对于这些省份来说,在这12 年之中,不管是TEP、TP 还是TE,都有几个指标是低于1 的,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能源产业的生产效率是在降低的。我们从历史的发展实际可以看出,数值低于1 的这几年正好是全国能源产业产能过剩时期,全国很多地方能源产业都处于半开工、降价营销状态,全国各地能源企业都在寻求产品出路。这在一方面影响了产业的投入资金,另外一方面打击了企业的投入积极性,西部能源产业在这轮环境之下,减少相应的资金、技术等投入也就显的非常正常。但是,在全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能源的消耗和需求持续增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提高能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国家和生产企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技术进步方面。

三、结语

综上,通过利用《中国能源年鉴》1999—2010 年我国西部地区五省份能源产业数据测算,从而初步分析了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产业仍然处于不稳定的开发生产状态,极易受到市场等方面影响,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当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是多重的、多样化的,而且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也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善于创新研究视角,转换研究思维,紧密结合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目标,科学合理地提出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测算生产率省份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有关τ-可测算子的Young不等式与Heinz型不等式的逆向不等式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T)-可测算子迹的不等式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中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测算:195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