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控制测试与肺功能在哮喘管理中的相关性研究
2013-08-16段玉香杨海峰
范 晔,段玉香,杨海峰,胡 峰
(上海市长宁区同仁医院呼吸科,上海 长宁区 20005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20年哮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我国哮喘的患病率为1%-4%,如诊治不及时,随着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因此合理的防治和监测至关重要。2004年,Nathan等设计出一种评估哮喘控制的简易方法,即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1],通过回答有关哮喘症状和生活质量5个问题的评分进行哮喘控制水平的自我评价。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2]和2008年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3],都将肺功能指标作为哮喘诊断和病情严重度分级的客观监测标准,并将患者的肺功能作为哮喘评估、治疗和监测的重要调整指标。为此我们对我院的哮喘患者加强了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测试ACT和肺通气功能检测,以自我评估病情和客观指标相结合,使规范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对资料完整的78例患者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本院呼吸科就诊的哮喘患者78例,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18-79岁,平均(45.6 4±1.8)岁。诊断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3]。
1.2 方 法
1.2.1 ACT:就诊时,患者理解并在医务人员面前填写完成ACT各项内容,ACT涉及患者在过去4周内的哮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呼吸困难、哮喘症状、急救药物使用和哮喘对日常生活影响5个项目,每项目最高得分5分,相加即为ACT得分。25分为哮喘完全控制,20-24分为良好控制,10-19分为未控制,<10分为完全未控制
1.2.2 肺通气功能测定:于入选时和规范化治疗6个月结束时进行肺功能检查: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 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呼气峰流量(PEF)、PEF占预计值百分比(PEF%预计值)。根据实测值与预计值相比所达到的百分率将肺功能异常分为4度:≥80%为正常,60%-79%为轻度异常。40%一69%为中度异常,<39%为重度异常,观察ACT与肺功能各项指标的相关情况。
1.2.3 治疗情况:患者根据哮喘病情控制分级制定治疗方案,有症状时按需吸入缓解药物沙丁胺醇气雾剂(商品名:万托林)治疗,在6个月内规范使用控制药物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商品名:舒利迭50/250μg)吸入治疗,2次/d。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1.3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坚持使用ACT评估哮喘控制78例,规范化治疗6个月末ACT评分较入选时明显提高。治疗结束时哮喘患者ACT完全控制26例(33.3%),良好控制44例(56.4%),未控制8例(10.2%),完全未控制0,完全控制和良好控制为70例(89.7%)。入选时和治疗6个月后ACT评分及肺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入选时和治疗6个月后肺功能指标和ACT评分比较
表1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6个月后,FEV1,FEV1%预计值、PEF、PEF%预计值较入选时均有明显提高,ACT评分较入选时升高,ACT评分与FEV1%预计值,FEP%预计值均呈正相关(r=0.82,r=0.81 P<0.01)
3 讨论
ACT是近年推出的简易评价方法,反映哮喘控制情况的不同方面。研究证实,ACT可较好地反映哮喘控制程度,进行哮喘的监测管理,有助于检出哮喘控制不良的因素。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需要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哮喘认识不足和依从性差。因此,哮喘的临床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哮喘患者的管理。经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大部分患者愿意接受ACT,ACT是对哮喘控制水平的可重复的评分,患者通过ACT能理解医生的调整用药,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增强患者对于哮喘管理的信心,提高哮喘管理的有效性。
本文资料提示:规范化治疗6个月后ACT评分提高,明显提高了哮喘的控制率和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ACT具有以下特点:应用简便和快速,方便解释,适于患者使用,可操作性强。另外,本文资料还提示ACT评分与肺功能检查的FEV1%预计值,FEP%预计值具有良好相关性,故在缺乏肺功能检查的基层医院可用ACT评分来指导治疗、判断疗效。
[1] Nathan RA,Sorkness CA.Kosimki M,et al.Development ofthe asthma control test 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59-65.
[2]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2006.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J].http://www.ginasthma.com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
[4] Zhou X,Ding FM,Lin JT,et al.Validity of asthma control test in Chinese patients[J].Chin Med(En91),2007,12(1):1037-1041.
[5] 丁凤鸣,周新.哮喘控制测试方法在我国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的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62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