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冷思考
2013-08-16○李赟
○李 赟
领导干部年轻化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改变“文革”后大批领导干部年龄普遍老化、工作精力不足、文化水平偏低、不懂经济建设、干部队伍断层严重等问题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领导干部年轻化战略构想已基本实现。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共同倾向是不加分析、不顾干部队伍建设实际,片面追求年轻化,将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一刀切”。如果一个干部过了年龄杠杠,基本上失去了升迁的可能,哪怕是工作经验再丰富,工作能力再强,有年龄门槛挡道,一切努力都是白搭。这就在基层干部中形成了“三十当官,四十靠边,五十赋闲”的现状,年龄成了干部选拔任用的资本。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也不利于中老年干部积极性的发挥,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党的组织工作和干部队伍的不稳定,使党和国家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干部选拔任用是一个带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锻造一支能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就必须统筹兼顾,既要注重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又要注重中老年干部的选拔任用。只有这样,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干部队伍建设才能步入正常自然更替、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正本清源,准确理解干部年轻化含义是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治本之策
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错误做法,必须正本清源,准确理解干部年轻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是准确理解年轻化与“四化”之间的关系。年轻化是干部“四化”方针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其中革命化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四化”方针的灵魂和核心,它决定其他“三化”的方向,是提高干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的根本保证,是选拔干部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干部年轻化就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意义;年轻化是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载体和增强干部生机和活力的基础;知识化和专业化是才能的表现,是“四化”中的关键因素。二是准确理解干部年轻化的内涵。干部年轻化,不仅仅指年龄的年轻化,还包括思想、心理、观念、体质和精神状态的年轻化。而这些因素有时与年龄大小并无多大关系。同时,干部年轻化是对班子结构提出的要求;但是并非要求每个班子成员人人年轻;要注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打破论资排辈,不埋没优秀年轻干部的才华和朝气,不压制优秀年轻干部的进步和成长,但并非在干部选拔任用时让年轻干部先上;选配不同层级干部确有必要划定一个年龄界线,作为衡量尺度,但这一界线不应成为选配干部的死杠杠。这就告诉我们,选拔任用干部,把年龄作为决定条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正确理解年轻化的科学内涵,是走出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误区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理性回归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原则,正确落实干部选拔政策是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关键所在
为了防止干部任职年龄“低龄化”、“一刀切”和“层层递减”现象的发生,给每名干部以正常、公正、公平的职业预期,使年轻干部和年龄偏大干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必须正确落实干部选拔政策。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和完善,既是新时期党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特殊要求,也是培养干部、选拔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根本标准。人民的权力只有给于那些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干部,给于那些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正确的干部,给于那些真抓实干、敢于负责、开拓进取的干部,给于那些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干部,人民群众才能称赞拥护,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二是坚持注重实绩。这是我党选拔干部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绩是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创造出来的成绩,是干部德才的集中体现,是干部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它具有鲜明的客观性、实践性和可比性。实绩是最公正的“评论员”,在它面前,干部德才的优劣、能力的强弱、潜力的大小,显现得十分清楚;实绩又好比“一面镜子”,可以比较全面、客观、真实、公正地反映一个干部的基本“面貌”。一个干部只有恪尽职守、埋头苦干,才能做出巨大的成绩。用实绩选拔干部,既能克服买官卖官、任人唯亲的腐败行为,又能让广大干部群众信服。三是坚持群众公认。这是干部评价和使用的重要依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要选准干部,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把德才俱佳、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干部选拔出来。四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民主是选拔领导干部的基本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只有坚持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才能保证选好人、用好人。公开是扩大民主的前提条件。只有增强干部选拔工作的透明度,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保证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有效参与和监督,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竞争是选贤任能的有效途径。只有竞争才能打破低龄倾向、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实现优胜劣汰,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竞争的制度规定,坚持有序竞争、良性竞争,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择优是选拔领导干部的目的。要用科学的程序、科学的方法让决策主体可以比较选择,实现好中择优、优中选强,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三、把握导向,营造良好干部选拔氛围是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重要途径
事业兴衰,重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是不同年龄段干部获得同等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一是坚持用道德品行选人。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一个品行低劣的人,即使再有才,也不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选拔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将品行放在首位,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二是坚持用科学发展选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领导干部队伍已显现了合理的年龄梯次,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时期。同时,新形势要求干部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能推动社会发展;既能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要求,又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要。为此,在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上,必须以科学发展的态度,正确认识并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不能片面追求年轻化,而应该更加注重领导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合理性,注重以科学发展的实绩论英雄、排座次。三是坚持用好制度选人。必须坚持党的干部工作路线,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项制度,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公平公正、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真正让那些品德良好、能力出色、实绩突出、作风正派的干部受到关注。四是坚持用好作风选人。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坚持标准不降低,严格程序不变样,严明纪律不放松;坚持五湖四海,不搞拉帮结派,做到不以“地域划线”,不以“年龄划线”,不以“文凭划线”,不以“资历划线”,不人为设置壁垒;坚持公道正派,不拉关系、徇私情,做到公平对待每名干部,公道评价每名干部,公正选拔任用干部;坚持集体讨论,不搞个人和少数人说了算,做到民主、公开。坚持按程序办事,不搞临时协议,真正使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受到重用。五是坚持选作风好的人。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大力选拔那些事业心强、作风过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那些埋头苦干、不张扬、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选拔那些敢于开拓、善于创新、敢抓敢管、勇于负责的干部;选拔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干事者有机会、让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实人吃亏,不让为了个人私利和升迁捞资本、做虚功、拉关系、搞奉迎的投机钻营者得利。六是坚持从基层一线选人。古人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一线是社会的缩影。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在基层一线工作,能够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能够比较深切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能够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作风。因此,要进一步强化“领导来自基层、干部出于一线”的观念,将选人用人向基层延伸、向一线拓展,注重优先提拔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使基层成为培养选拔干部的主阵地,一线成为先人用人的重点区。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干部选拔任用,必须靠自身的综合素质,靠艰苦奋斗出来的成绩,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公认,而不是靠年龄、靠文凭、靠资历、靠关系。
四、优化结构,遵循干部成长自身规律是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基本方略
不同年龄段的干部有不同的长处、不同的作用。年轻化的目的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的优势,按适当比例科学配备,达到“老中青”梯次结合,形成班子成员年龄、资历、专长、性格、性别优势互补,相互兼顾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一是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体力好、精力好、思想解放、创新意识强,能够增强班子活力,但容易冲动、工作经验和能力可能不足。因而,要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党性修养和实践锻炼的培养,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使他们切实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本职工作;要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但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复杂环境、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积累经验、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提高本领;有意识地安排年轻干部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抗击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不畏挫折精神,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把政治成熟、综合素质良好的年轻干部安排到关键岗位,让他们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能,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群众认可拥护、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使年轻干部在班子成员中占有一定比例,确保党对未来领导人才的需要得到满足。二是扩大中年干部选拔任用范围。中年干部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经验较丰富、创新意识较强,处于能干事、干成事的最佳时期,应该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所以,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中年干部所占比例应该相对较大,达到干部使用在最佳年龄的目的。三是大胆选拔任用优秀老年干部。老年干部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阅历深、处事稳重,是干部队伍中的宝贵财富,但可能身体和精力较差。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对于德高望重、心态年轻、观念新颖、精神状态良好、工作实绩突出,事业心强、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的老年干部要大胆任用,使其在班子成员中也占一定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干部选拔任用既要遵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要重视人才脱颖而出的特殊规律;既要坚持标准,又要打破常规,真正做到唯才是举、人尽其才,让所有干部在法定年龄内,无论年长或年轻,都能在德才兼备原则下,获得同等的升任空间,使不同年龄段干部都有干头、盼头、劲头,真正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
五、完善机制,提供干部选拔制度保障是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根本条件
一是拓宽干部选拔机制。选人用人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选拔干部的质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唯年龄论”、“文凭等级”、“论资排辈”、“身份偏见”等思想束缚,最大限度拓宽选人视野,不拘一格选拔干部。二是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要建立健全后备领导干部人才库,形成近期使用、中长期使用的不同职务层次、不同年龄结构干部相搭配的后备领导干部队伍结构。要对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坚持优进拙退,不搞一次选拔定终身。后备干部使用要与其他干部同样标准、同样程序,不搞照顾性使用。三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机制。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初始环节。要明确干部选拔任用提名主体,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健全组织部门推荐、干部群众推荐、领导署名推荐和干部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举能荐贤制度。坚持集体研究确定提名人选,防止个人不负责任地说了算。要规范提名形式和程序,根据干部选拔任用的不同层次确定提名形式、程序和公开范围,使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要合理界定提名责任,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推荐人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权力和责任相统一,权责明确、失责必究。四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正确考核评价干部是选拔任用好干部的前提和基础,对干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评价观念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守旧的政绩考核观,坚持德才兼备,树立科学发展观、德才素质观为核心的系统考核评价理念。在考核评价内容上,要科学设置,既要有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又要有文化指标、环境指标;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定量指标;既考核显绩,又考核潜绩;既考察工作圈,又考察生活圈、社交圈;既注重考察履行岗位职责,又注重考察完成急难险重大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既注重年度考核,又注重平时考核,力求多角度、多侧面了解干部品德才能,增强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努力做到用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引领广大干部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在考核评价方法上,要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客观地对干部作出系统、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考核成果运用上,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五是完善差额选拔干部机制。差额选拔是实现干部选拔任用择优目标的重要依据。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要明确适用范围,合理确定差额比例,规范具体操作方法,健全配套措施,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组织视野,使考察更加深入、酝酿更加充分,通过比较择优,保证人选质量。六是完善竞争择优选拔干部机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提高选拔干部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成效的干部选拔措施。要完善选拔方式,严格把握竞选者的基本条件,提高考试测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把考试考察紧密结合起来,不简单以考试成绩和演讲成绩取人。要完善竞选程序和方法,加强监督,实行阳光操作。通过竞选,真正把思想解放、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会抓管理、实绩突出的“务实型”、“开拓型”、“内行型”干部选拔出来。七是完善干部优胜劣汰机制。建立健全规范有序、优胜劣汰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是激励干部奋力工作的有效办法。要加大干部“能上”力度,大力选拔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拥护、干净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要加大干部“能下”力度,下大力气疏通干部“能下”渠道,积极推行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度、任期制度,坚持年度实绩考核末位者“下”,群众认可度低者“下”,工作无作为者“下”,诫勉不改者“下”,工作不胜任者“下”,有过错行为者“下”,触犯党纪国法者“下”,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八是完善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机制。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是保证党政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举措,是改变当前领导机关干部队伍来源结构性缺陷的迫切需要。要建立健全从基层一线选拔和培养党政领导干部机制,探索建立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建立和完善选拔优秀村干部担任乡镇党政领导职务制度,注重从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选拔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出现空缺,要优先从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链、成长链和选拔链。九是完善干部选拔工作监督机制。干部选拔监督是选人用人民主、公开、公正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健全领导职位空缺、岗位职责要求、干部任用提名、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考察对象、拟任人选、干部选拔任用结果等监督制度,逐步完善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全面监督,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正确、规范。
总之,干部选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则与年龄无关,而坚持基层一线优先原则,反倒要求干部有一定工作年限和实践经验。所以,在选拔领导干部时,不能“一窝蜂”、“一刀切”、“一概而论”、“一哄而上”地追求干部年龄的年轻、低龄,而应该根据干部的品质、智慧、信仰、精力、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选拔任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最优秀、最需要的干部选拔到最关键、最重要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