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信精神

2013-08-16唐志龙

党政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科学理论发展

○唐志龙

党的十八大会议最突出亮点,是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崭新的历史定位,实现了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字里行间,充盈着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信精神,映射出科学发展观深邃的内在品格。

一、理论底蕴——科学发展观扎根唯物史观的坚实基础

就一个政党来说,理论自信是对自身坚持的思想理念进行价值判断基础上,所具有的肯定态度和确信,体现为对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坚信和践行。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信,有着多方面的具体解读,而最深刻的理论底蕴,则是扎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

发展从一个生物学概念,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二战”结束后更广泛出现在各种社会科学与大众传媒中,涵义系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当代中国,发展就是要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结构转变,它首先指向经济发展,这是其他诸方面发展的前提。唯物史观认为,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精神和社会制度存在及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物质资料的生产,离开了生产力的增长,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也不能前进。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突出问题是经济文化落后,我们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还未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发展过程,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与中心工作必须注重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重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阐明“第一要义是发展”,清晰地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脉相承与理论自信。因为无论是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等,都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件事情必须死死扭住不放,一天不能耽误。因此我们党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这是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今后,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发展是时代的最强音,也是改变当代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现实社会中,落后不仅仅指经济,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人的素质等诸方面要素;发展也不仅仅指经济,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等多维内容,即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唯物史观同时阐明,经济发展是基础,但上层建筑各部分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反作用,生态环境也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它们的“合力”可以加快或延缓经济社会的发展。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书信,具体阐述了经济因素与上层建筑等的“交互作用”,突出将政治、文化等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进行了强调。他指出:人们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清晰地表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发展紧密互动的系统,是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系统。在这个统一的系统中,离开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同样,忽视了社会的全面、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就不能和谐发展,可能由于失去平衡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动乱。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法,奠定了科学发展观坚实的唯物史观基石,蕴含着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理论自信。

显然,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关于发展不能盲目进行,也不能孤立开展,应该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客观规律。一句话,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我们党继“十二五”规划鲜明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重大战略决策后,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此进一步加以重申。可见,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诉求提出来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理论自信精神十分浓烈。

二、理论自觉——科学发展观表征人民大众的坚定立场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信不仅来自坚实的唯物史观基础,还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精神,表征着坚定的人民大众立场。为谁服务、为谁谋利,是执政党应认真解决的基本立场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报告在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任务之同时,“人民”和“服务”两个关键词熠熠生辉,反复出现;“为人民服务”、“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等要求贯穿始终,使基本立场饱含着理论自觉性。

理论自觉是一个政党在理论上的觉醒与觉悟。它不仅体现为对自身坚持的理论价值及其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也包括对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功能及其途径的自觉应用。概言之,表征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代表人民利益、担当崇高历史使命的先进政党,必定是一个自觉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注重加强理论武装、勇于联系实际的政党。这种理论自觉聚焦到一点,承载着党的宗旨和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惟一宗旨,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鲜明立场,九十一年来身体力行、一以贯之,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精神。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坚持党的一切工作体现人民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表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宗旨的惟一性与服务主体的坚定性。这种理论自觉,与时俱进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渗透于科学发展观之中。一般来说,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发展观不同,人们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及价值取向也会相异,直接影响执政党对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现实选择。显然,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是回答社会发展中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发展究竟以谁为中心的问题。历史上看,传统的发展观并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往往存在片面追求GDP或者高积累等“以物为本”的误区。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称之为科学,主要在于强调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和转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以人为本理念有着漫长的自发生成历程。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才得以自觉确立。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深刻指出:人类社会大体需要经历三大发展阶段——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三大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了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三大发展理念。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基本上是以神为本,即神是目的,人不过是为神服务的工具,实质是神对人的全面统治。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物为本的阶段,即攫取物质财富是目的,人仍然不过是为物服务的工具,人的本质掩盖在物的交换之中,实质是物对人的全面统治。只有到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才真正进入以人为本新的发展阶段,即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时又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力量,实现了目的与工具在实践中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当代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能完全超越人对物的依赖;但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价值目标,决定了我们必然也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十七大报告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路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阐明了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也阐明了如何发展即“依靠人民群众”,党的群众路线通过以人为本获得彻底贯彻,人民群众则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自觉实践中获得了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

科学发展观以理论自觉促进理论自信,又以理论自信深化理论自觉,在恪守人民大众坚定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实践中,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与热烈拥护,有力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十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举世瞩目。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居民储蓄超过30万亿元,外汇储备达3.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前列。我们巩固与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并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十八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这就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我们党在理论自觉促进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理论自信。

三、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彰显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信不仅有着坚实的唯物史观基础和坚定的人民大众立场,还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理论创新则是所有创新的思想前提,正确引领着其他创新活动,必定成为科学发展观理论自信的源头活水。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人类实践和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投射于思想上必定要求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毛泽东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理论创新必然遵循这个认识运动总规律,需要人们在前人认识成果基础上,结合崭新条件和实践活动,锻造出新思路、新见解、新假设、新结论,达到新境界。创新既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凝固不变,必然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这就是江泽民关于理论创新必须把握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我认为,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九十一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后者于新时期以来又成功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三次与时俱进: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形成,正是自觉坚持这两个基本要求的结晶。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同时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这种对认识运动总规律的深刻把握与自觉运用,使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信品格彰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还要看到,科学发展观遵循认识运动总规律所展露的理论创新成果,并不是简单化的一次完成过程,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反复检验和积极发展的系列过程。早在2003年9月,根据当时国内外实际情况,胡锦涛在江西井冈山市调研时首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但并未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同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依据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初步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标志着科学发展观作为创新理论的开始生成。到2004年2月,温家宝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发挥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化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紧接着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就其内容进行了系统、全面阐述,包括发展的“五个统筹”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对外开放的兼顾。以后,我们党领导人又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展开阐述,一直到十七大会议才正式明确了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同时对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四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阐明。为了进一步检验科学发展观对实践的指导力,2008年9月到2010年4月,历时一年半分3批“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我们党在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科学发展水平确实获得了有效提升。在经过了长达10年的实践检验,在党内外普遍认同基础上才正式写进十八大《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可见,我们党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采取了十分慎重的科学态度,透视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自信厚重的实践基础。

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需要我们恪守理论自信精神,自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我们必须清醒看到面临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自觉确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努力改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旧观念,认真建立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深邃的理论自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科学理论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