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升级让“走出去”迎来新出路

2013-08-16贾常艳

电器工业 2013年8期
关键词:施耐德电工走出去

文/本刊记者 贾常艳/

2012年电工行业的利润总额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直到年底止跌回升,但还是让整个行业元气大伤。这成为整个制造业衰退的重要信号之一。近来,电工行业的阵痛也频繁出现。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的状况日益凸显,处在大背景和小时代中间的电工行业企业寻求了一条“新”的出路——走出去。说它“新”并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生事物,而是今天的“走出去”又有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内涵,今天的“走出去”走出了新出路。但是,不管这条路是积极发展之策还是被逼无奈之举,电工行业的出走都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的“走出去”之路是来之不易的。从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到1986年中国申请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缔约国的地位再到2001年“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国,我们经历了23年的时间。这23年是中国要求“走出去”的呐喊从最初的发声期到掷地有声的演变过程,这23年也是对我国对外开放探索和发展的23年。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深度发展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走出国门的形式和目的也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2006年,商务部主张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通过资金补贴、进出口银行或国开行政策性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扶持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并鼓励这些企业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等经贸合作区,吸引国内生产型企业海外设厂。绕开贸易壁垒成为转型升级之外的重要目的。2009年商务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走出去”,此次“走出去”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积极行动。不同的背景下,“走出去”也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不过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走出去”再不是简单的把国货卖到国外,尽管它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都离不开一个根本——转型升级的需求。

小步慢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提出了经济宏观调控的“上下限”,即:“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小步慢走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姿态。“在发达国家提出绿色制造、实施再工业化以及加快高端制造和新型产业创新发展的外部背景下,我国装备工业必须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以适应发达国家高端化的需求,在贸易保护主义的环境下拓展出口业务。从国内环境看,虽然内需回暖,但装备工业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被高速增长掩盖的各种问题、矛盾将会相继暴露出来,需求升级与市场竞争激烈,对全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国内外需求升级的倒逼机制下,下半年装备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陆燕荪对当前的装备工业形势分析道。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中,电工行业“走出去”就需要一条明确而不同以往的新出路。

众所周知,电工行业涵盖了发电设备制造业和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配电设备制造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电力设备企业也壮大着工业企业走出去的大军。企业是制造强国的主体,要着力培养一批有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输出能力的跨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加速创立国际知名品牌和销售网络,因此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一大途径就是扩大国际合作与开放,陆燕荪如是说。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电工行业扩大国际合作与开放的路子也不能是随意暴走的。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白文波表示,当前电工行业“走出去”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靠近市场的供应端,比如防爆电气行业靠近煤炭、石化的集中地中东;二是靠近原材料的供应端,如因非洲铜价更便宜,特种变压器在非洲设厂;三是,企业直接兼并,其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卧龙集团的兼并之路;四是,通过品牌升值实现“走出去”,比如某些低压电器行业企业通过购买国外品牌来提升自身知名度。从整个行业发展状况而言,电工行业的“走出去”大有可为。

但是当前,电工行业的“走出去”还有实实在在的困难,白文波副秘书长严肃的说道。他表示没有实体资金和缺乏核心技术是整个经济形势下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形势不乐观,使得某些一心逐利的企业将资金投放到可以直接获利的虚拟经济中去,如房地产,这样导致大量的资金在流通领域中却没有得到很有效的流通,从而增加了虚拟经济的泡沫。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因为资金的缺乏而陷入生存危机。另外,主要靠技术引进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走出去的企业在同类产品中没有竞争力可言,靠“价廉”的低端产品来占有市场的做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的竞争规则了,因此企业自身转型,产品技术升级,才能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不仅能让企业“走得远”而且还能“站得稳”。

转型升级

但是,转型升级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显得“压力山大”。成本的增加让企业越来越无利可图,以原材料为例,一旦原材料的成本超过市场销售额的70%,企业的衰落也就开始了,倒闭将可能是其最终的命运。其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导致大企业越做越大,小企业则面临无法规避的倒闭或被兼并。“这在未来1~2年会变得非常明显”,白文波副秘书长忧虑的说。其实企业完全可以避免让自己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某些“困难户”认为选择转型升级是亡羊补牢,到了需要的时候再动手也不迟,可真的是这样么?转型升级如果不及时主动的推进,那就是亡羊补牢早已晚矣。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仅在2013年上半年就创造了4个亿的利润。它的秘籍是什么?经过多方调查得知,常熟开关早在七八年前就走上了的转型升级之路,这比其他企业早了四五年。“有眼光的企业是会主动选择转型升级的”,白文波副秘书长说道。在转型升级方面,积极主动绝对是成功企业的必有态度。企业或者在发展效益好的时候选择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或者在效益好的时候盲目扩大产能,等到效益不好在资金匮乏的状况下被动艰难的转型升级,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注定了其迥异的结果。对转型升级的快速反应必然是明智之举,找到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才不至于让转型升级成为一句空口号,企业的生死存亡就在这一念之间。

卧龙集团控股并购欧洲第三大电机生产商ATB驱动的事迹让业界津津乐道。这是“走出去”的成功实例,同时它转型升级的方式值得借鉴和学习。卧龙集团通过并购补充了ATB正常经营所需的运营资金,并在销售、采购、物流等方面进行业务整合,实现技术与销售渠道的互补。另外,它还在欧洲建立集团研发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使卧龙集团与ATB集团实现同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卧龙集团通过与ATB的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实现同步发展。

谈到如何转型升级时,白文波副秘书长说到让其感受最深的当属施耐德的华丽变身。一个小例子足可以说明施耐德所做的大文章。多年前,施耐德的展馆只是单纯的产品陈列室,而现在展示的是行业解决方案、能效管理解决方案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通过收购的形式涵盖了建筑设计院、软件通讯公司、水务、冶金等多方面多领域,由单一的生产销售商到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施耐德实现了华丽的变身。从设备到用户,施耐德有32个解决方案,如今它的主件销售额在总销售额的比重已经被大量的整体解决方案挤占到30%以下。这种转型升级是全面而彻底的。

“走出去”成了电工行业的新出路,只不过这一次不是生产力的转移,不是一味的市场开辟,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以转型升级为根本的全面发展。“走出去”是积极的转型升级下的“走出去”,是将企业置身更猛烈的暴风雨之中,接受更加严酷的训练和彻底的洗礼。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今天,企业需要“走出去”经历这场严峻的考验,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重要的一步。而“走出去”和转型升级又是相辅相承的,企业走出去方能更清醒的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掌握更多更科学的转型升级的方法和模式,这样,转型升级让“走出去”的企业“走回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猜你喜欢

施耐德电工走出去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糊涂的维修工
施耐德的失落
施耐德电气睿易系列ATV310通用型变频器
施耐德:以PlantStruxureTM PES助力节能降耗
施耐德电气 Foxboro Compact 200系列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