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相声大赛刍议

2013-08-15○王

文艺论坛 2013年14期
关键词:主办方大赛艺术

○王 冼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孔子说了两千五百年、看似谁都明白的道理,真正做得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作为一名多年喜爱并关注相声的普通观众,笔者耐心收看了近几年的所有电视相声大赛,每次观后,心情总会久久难以平静。只不过,并非应有的欢乐与喜悦,而是莫名的困惑和忧愁。以不久前的第六届某某TV相声大赛为例,如果我们承认专业和业余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别,那么这次大赛可以视为业余的主办方,向专业评委们定制的一场持续七天的电视综艺晚会,而与相声关联甚微。电视相声大赛,越来越像是一处供主办方展示其娱乐精神的秀场,参赛选手则越来越像是为主办方提供相关服务的工作人员。

仅赛事的名称便很值得商榷,究竟应该是“电视相声大赛”,还是“相声电视大赛”?这绝不单纯是排名先后的区别,它体现了赛事主办方对二者关系的认知和厘定标准,说白了,到底赛的是相声,还是电视?

众所周知,“青歌赛”的全名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京赛”的全名是“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对于此二种艺术,电视并没有过多参与和插手其间,而是甘心且得体地扮演了传播媒介的角色,兢兢业业,恪尽职责,是以每每都能较为圆满地履行赛事预期的过程,成就应有的结果:为广大观众奉献精品力作,推介新人新秀。青歌赛和青京赛的评委席中,也从未出现过别种艺术门类、甚至非艺术门类的人士,对其一知半解的专业赛事言不及义地妄加评论。“青歌赛”与“青京赛”的圆满成功,既要感谢从两项赛事创办之初便确立起来的章法,也要感谢历届工作人员对这些章法的认真理解与切实践行。

凡是能够给审美主体带来审美愉悦的客观存在物便可称之为艺术。如果我们承认声乐和京剧都是艺术,那么相声同样也是艺术,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基本属性。在这个层面上,相声和声乐、京剧,乃至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相比,应不分高下,宜等量齐观。

“一个人说的是单口相声,两个人说的是对口相声”,热爱相声的老观众们对这两句开场白一定耳熟能详。可是当大赛的开闭幕式上,全体参赛选手慷慨激昂地集体说唱“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之际;当颁奖典礼上,获得金奖的演员,率领数十人的演出团队载歌载舞地表演不知所谓的“相声诗话”之时……这么多人,并且不是用说的,是哪种相声?除了主办方,还有谁能认同这是一场关于相声的大赛吗?

同是电视大赛,为什么轮到相声就该尊享如此遭遇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相声和电视的渊源说起: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三十年前,相声专业团体遍布全国,创作、演出人才年龄结构合理,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为当时的相声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新鲜素材。声艺术家们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一批又一批题材内容贴近生活、表现手法幽默精湛、审美情趣积极健康的相声新作佳章层出不穷。相声成为那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中的翘楚,缔造了这门艺术发展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年。

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电视艺术在中国大陆落地发芽,从无到有,节目形态基本照搬国外,依样葫芦。今天所谓“综艺”的概念,在当年闻所未闻,更谈不上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所以全面奉行“拿来主义”。只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且与电视播出的一般规律不相违背的,统统照单全收。能够直接给人带来欢笑的相声,理所当然被选中,和电视走上了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客观评价,在相声艺术和电视媒体联姻的初期,确实涌现出众多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一点,最初几届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是明证,由相声演员担纲一年一度春晚的主持人,并且连任数年,这对于“谁能主持春晚,谁便是电视台‘一哥’‘一姐’”的现在而言,是根本无法想象的。相声艺术也凭借春晚这个平台,瞬间呈现在亿万观众的眼前。为春晚而作的相声:《宇宙牌香烟》 《五官争功》 《打岔》 《虎口遐想》《着急》……即使在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是人们常看常新、难以超越的经典。

伴随着春晚的成功,形形色色的电视晚会如雨后春笋,占据了所有传统节日的荧屏,新年、元宵、五一、十一、中秋……以及各种名目的主题晚会,纷纷朝相声张开了臂膀,相声受宠若惊,投怀送抱,不遗余力,倾其所有。作为回报,电视给予了相声尽可能多的出镜时间。相声为繁荣电视荧屏,提高综艺节目收视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电视里的相声,看上去很美。

另一方面,依托科技进步,电视节目的制作变成了一种高效快捷的生产行为。随着播出时间日益增长,曾经的“节目”也随之转化为“栏目”,形态渐趋固定,时长被精确到毫厘之间。电视的技术化倾向,和相声的艺术属性开始发生抵触,这对曾经和谐共荣的伴侣,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龃龉。巨大的广告收入,使得电视成为了这场合作中主导的一方,摆在相声面前的选择是,要么就说以秒计算的相声并且保证同样甚至更好的演出效果,要么就彻底和电视告别。

此时的相声,已在短短的十余年间,挥霍掉了上百年口传心授、日积月累、才得以传承至今的家底,被透支得形销骨立、入不敷出。而电视则凭借日益强大的传播力所形成的向心力,仓足廪实,睥睨八方,傲视天下,舍我其谁。

供求关系的彻底逆转,使得相声从电视的合伙人沦为电视的既得利益者。多年与电视的合作,能使相声收获怎样的利好,早已不言而喻。能否上电视、上多高规格的电视,早就成为相声业内判断作品是否优秀、检验演员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且是压倒性的标准,几乎可以上升到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的地步。然而这标准是否正确,则从来少人关心。

相声以能上电视为荣,电视以能随意操控相声为荣;电视以有能力操办权威大赛为荣,相声以参加权威大赛并获得名次为荣,各得其所。至于大赛的内容、意义和含金量,却不在话下。更有甚者,为了达成上电视的终极目标,不择手段,放弃底限,置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合理性于不顾,甚至连是不是相声都已不再重要,只要能上电视就好。正是这般臣服的姿态助长了电视的骄傲和自大,认为相声不过如此,可以随心所欲地扭曲践踏。相声俨然成了一块供人肆意揉搓的橡皮泥,只要高兴谁都可以捏弄几下,然后通过电视把一堆奇形怪状的东西展示给世人,告诉他们:这就是相声。更加悲哀的是,相声竟然甘于这样的命运并乐此不疲。

正是在这种自以为是的支配和别有用心的妥协共同作用之下,相声抛弃和泯灭了最可宝贵的批判精神。因为当你的所作所为与你批判的平庸、虚假、欺骗、谎言、愚蠢、丑恶……已无差别甚或等而下之,那么你的任何批判都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服人。

相声的批判精神来自不同流、不屈从的清白品格,这清白品格源于对真善美的信仰与追求,和对这门艺术的自爱与自尊,这才是相声艺术的核心价值。而当这一核心价值缺位之时,相声便仅剩一个空洞的躯壳,只能在电视的摆布之下,仰仗浮躁虚夸的心态、华而不实的模仿秀、浅薄无聊的脑筋急转弯。莫名其妙的音响动效、来路不明的业外评委、奇装异服的主持人,拼凑成一台电视大赛,逞一时之快,逐一己之利。

只要回顾近年来的历届电视相声大赛,便不难发现,风光热闹之余,几乎没有哪个获奖作品深入过人心,遑论禁得起反复欣赏。大赛的主办方,总要等到决定举办大赛的前夕,才开始朝相声伸手要新人、新作。可在大赛之外,却从不关注相声艺术的发展、相声演员的培养和相声作品的创编。

两年一届的相声大赛,成就了众多获奖选手,但他们绝大多数在功成名就之后,像传销大佬携款出局那样,金盆洗手,从此消失不见。那方成就了他们的屏幕上,如今已经很难看到这些人说相声的身影。两年之期基于什么原因而定,我们不得而知,但绝对不可能每隔两年就注定会有真正优秀的相声人才和相声作品问世,可每届电视大赛都能评出刚好和颁奖名额相对应的获奖者,每届的奖项都能顺利发放到每位获奖者的手中,每届大赛的含金量却都在不可遏止地直线下降,这实在堪称一大奇观。因为不是相声艺术已经繁荣到非要办一届大赛不可,而是只要主办方想办,相声艺术就必须如此“繁荣”。这种不问耕耘、只问收获,拔苗助长、杀鸡取卵的态度,注定了急功近利的供需关系,进而把电视相声大赛推向了一条浮躁之路,并且越走越远。

其实,大赛制造了多少噱头和洋闹儿,增加百分之几的收视率,颁发了何种奖项,都不足以证明其价值。检验大赛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有哪些参赛的相声作品在赛后得以流传,有多少参赛选手能被观众认可接受。既然是相声大赛,主题就应该是相声本身。相声不成功,大赛就不可能成功,即便你把“电视”二字放在“相声”前面,也丝毫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这规律即如基因图谱般精确,使之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区别。

电视,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标的屏幕艺术形态。

相声,是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为载体,结合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刻画人物,褒贬生活,使人们在笑声中审视、认知、思考人生,得到启迪、教益和愉悦的艺术形式。

电视与相声,一曰“形态”,一曰“形式”。态者,笼统情状;式者,精确法则。电视是用来传播信息的媒介,是一种呈现技术。经由电视播出的所有节目,绝大部分都不是电视自身创造出来的,所以电视只能也必须包罗万有,因为抛开这些,它便一无所有;而相声是独特的艺术门类,首先要有自己的风骨,不排斥兼收并蓄,但前提是必须要能“为我所用”才行,而不是另起炉灶,指鹿为马。

对于相声而言,电视既非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它只不过是相声传播推广的若干途径之一;相声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条不依附他人、专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独立自主,做大做强。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与错、是与非之间的界限,前所未有地难以分辨。要正确判断什么该被讽刺、什么该被唾弃,并且用相声的形式准确生动地加以表达,在这个时代尤为不易。这就要求相声人必须付出比他们的历代前辈更多的专注和辛劳,才有可能守住相声的基业,才能再创辉煌。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相声大赛还会举办下去,相声和电视间的尴尬关系,也仍将长期存在。关于今后的相声大赛规则,笔者有个小小的建议,主办方不妨引进世界杯足球赛的制度,即:上届的冠、亚、季军,本届也必须参赛,而且要从资格赛开始打起。此外再加上一条,无正当理由拒绝参赛者,上届所获奖项予以收回。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公正的比赛程序,无疑能调动起整个相声界的参与积极性,既有助于唤醒躺在过去功劳簿上高枕无忧的往届获奖者,也是对新人新作的激励、鞭策与感召。

一句话送给主办方:“对不了解、不明白的事物须常怀一丝敬畏”;另一句话送给参赛者:“对安身立命的职业要多一份自信和自尊”。

祈愿电视和相声“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倘若能够成为现实,相声的未来必定光明在前。

猜你喜欢

主办方大赛艺术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主办方寄语
UFI:对接会在展会中越来越重要
纸的艺术
维权赢回征文奖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