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

2013-08-15汪树东

文艺论坛 2013年14期
关键词:类型化消费小说

○汪树东

类型小说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了。网络上流行的小说基本都是类型小说,这些小说的点击率往往短时间内扶摇直上,动辄十万乃至百万计。《诛仙》引起了玄幻小说的热潮,《鬼吹灯》则刮起盗墓小说的狂澜,《新宋》引领历史穿越小说的风流,《杜拉拉升职记》则让职场小说炙手可热。当这些类型小说正式出版成纸本后,更是畅销得势不可挡,像蔡骏的悬疑小说《地狱的第19层》、何马的《藏地密码》等,纯文学的销量绝对难以望其项背。若再看看中国各大城市街头的流动书摊,小贩们贩卖的那些封面花里胡哨、印刷质量低劣、超级厚重而又价格低廉的小说也基本上都是玄幻、穿越、悬疑、盗墓等类型小说。卢卡契曾说:“小说是被上帝抛弃了的世界的史诗。”①卢卡契指的主要是那些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而目前中国流行的类型小说,则是消费文化时代的史诗,它们诉说着消费文化时代常人的无奈和梦想,申说着他们上天入地的希望与绝望,构造出一个个心灵无法居留的奇幻世界,展示着他们漂泊至死的无情命运。这需要我们对之作宏观的发生学考察。

一、消费文化时代的社会分化

类型小说的发生首先与消费文化时代中社会的分化息息相关。消费文化时代,专业化、职业化已经使整个社会中的人分化成不同的阶层,每一个阶层都有相对稳定的交际圈子,有较为共通的兴趣习惯,共享着相似的话题和梦想。因此,类型小说主动迎合着分化的阅读兴趣而生,例如初高中学生、大学生青睐青春校园小说,企业白领宠爱职场小说,公务员爱好官场小说,商人喜欢商战小说。

可以说,为类型小说推波助澜的网络主管和书商非常熟谙当今消费时代社会阶层高度分化后的阅读趣味的分化,并能够很好地把这一点转化为巨大的商业利益。例如小说阅读网就专门划分了男生版、女生版和校园版,男生版主打的是的奇幻玄幻、武侠仙侠、灵异推理、历史军事、游戏科幻、都市小说、仙侠修真等类型小说;而女生版主打的是古代言情、都市言情、穿越时空、浪漫幻想、婚姻职场等类型小说;校园版则主打青春校园小说。网络上的晋江文学城从2003到2013经历了近十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女性文学基地。还有一个类型小说网站专门列出如下关键词供读者搜索和浏览:皇后、王妃、后宫、丑女、公主、总裁、冤家、杀手、女佣、郡主、红楼、小妾、王爷、将军、江湖、反串、黑帮、侯爵、精灵、女神、丫鬟、新娘、校园、厨娘、才女、灵异、女尊、仙子、清穿、契约、领养、穿越、豪门、励志、情殇、背叛、凄美、空灵、爱情、唯美、盗墓、迷情、搞笑、复仇、幻境、专情、宫廷、契丹、花心、异域、灵魂、职场、惊悚、精怪、纪实、吸血鬼。看到这种分类,我们大概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文明的分化原则已经深入地主宰了类型小说的存在。鲁迅曾经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②如果说《红楼梦》命意的隐含和丰富代表着古典小说的综合取向,那么网络类型小说恰恰是要尽可能地专门化、类型化,以迎合特定人群的阅读趣味。因此,类型小说,对于日趋分化的现代人而言,确实起到非同小可的自我身份认同的社会性作用。

更有意味的是,在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能了解自己专业内的非常有限的一些事情,而对专业外的事情越来越无知,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对于未置身其中的人来说往往是天方夜谭,神秘莫测,真假难辨。米兰·昆德拉曾说:“科学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人类推入专业领域的条条隧道之中。人们掌握的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变得既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又无法看清自身……”③但是,当现代人越是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越是无法看清自身时,他就越是希望去窥视他人,了解异域。伊恩·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中也曾说:“小说之所以可能出现,劳动分工起了很大作用;部分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越特殊,当代生活的特性、观点和经验的重要差异就越大,这是小说家可以描绘的,也是他的读者所感兴趣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多,经济专门化提供了小说与之相关的大量读者;部分原因是这种专门化产生了小说才能满足的那种特殊的读者需要。”④他曾以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指出笛福在该小说中曾花了六、七页的篇幅描绘鲁滨逊·克鲁梭是如何做面包的,而这种描绘对于早于笛福时代的读者来说也许是没有趣味、冗长可憎的,而对于笛福时代的人而言,却因专业化而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做面包的机会了,所以这些内容变得相对有趣了。许多类型小说对于置身其描写对象之外的读者来说,就具有很大的陌生感,从而很容易引起阅读的好奇心,例如官场小说、悬疑侦探小说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吸引。

消费文化时代中的芸芸众生更多地是去个性化的,他们受到各种时尚传媒的引导,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之流中不能自已,相似的教育程度、职业活动乃至生活区域很容易就会催生大量类型化的人,彼此间存在大同小异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乃至心路历程。正是人的类型化需要催生出纷繁复杂而又单调雷同的类型小说。去个性化、类型化无疑是消费文化时代中人生存的窘境,是人的精神不断沦落、物质文明大行其道的结果。作为文学,就其使命而言,应该尽可能地引领人超越这种类型化的窘境,促使芸芸众生意识到社会普遍共识的建立的重要性。对于古典中国而言,文学就曾经负载着沉重而崇高的传道教诲、怡情养性、培养美感的使命,而且担负着整个社会不同地域与不同族群、不同职业与不同阶层之间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之重任,促使整个社会产生一种集体认同感、族群归宿感。没有《诗经》 《楚辞》 《史记》《汉书》以及唐诗宋词等共同的民族记忆和审美陶铸,中华民族如何能够产生认同感呢?华夏大地如何能够成为诗意栖居之家园?对于现代中国而言,文学也曾经在唤起民族斗志、凝聚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但类型小说的流行更是利用了消费文化时代中常人的类型化弱点,并进一步加深着这种类型化趋向,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促使着社会的分化和类型化。

因此,类型小说一方面在消费文化的大潮中促使读者去个性化、类型化,另一方面也是在高度分化的社会群体中,使得读者群体通过阅读建构出新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再个性化、特殊化。这恰恰对应于现代文化的本质特征。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曾说:“现代文化之潮流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奔涌:一方面,通过在同样条件将最遥不可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趋向于夷平、平均化,产生包容性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另一方面,却倾向于强调最具个体性的东西,趋向于人的独立性和他们发展的自主性。货币经济同时支撑两个不同的方向,它一方面使一种非常一般性的、到处同等有效的利益媒介、联系媒介和理解手段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个性留有最大程度的余地,使个体化和自由成为可能。”⑤这其实也是类型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社会时尚的根本原因,因为其既满足了社会大众彼此互相依赖、互相模仿、寻求皈依的心理需要,也满足了他们寻求差异、个性、变化和自我凸显的心理需要。

二、消费文化时代中人的精神溃败

如果说消费文化时代的社会分化、人的类型化是顺向催生出类型小说的外在动力之一,那么消费文化时代中人的精神溃败的内在状况就是逆向催生出类型小说的另一个动力。

从表面上看,当今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文明盛世,尤其当常人注目于一日千里的科学技术,看着农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感受着一座座现代都市拔地而起的豪迈,享受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丰裕商品时,常人自然而然会深有躬逢盛世之感。但只要再稍冷静一点,稍全面一点地审视人的生存境遇,盛世的另一面就无法遮蔽,无法忽视。就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而言,现代人片面地役使大自然,直接导致了自然整体的溃败。现代社会常人之间的关系是功能化的,表面的,肤浅的,非个性化的,短暂的,有条件的。常人之间越来越缺乏共通的情感,竞争激烈,居无定所,阶层和地位之间壁垒森严,职业分工导致了个人急剧的原子化,个人被铺天盖地的消费商品和垃圾信息包围着,但心灵却陷于无法言表的孤独和寂寞,灵魂没有归宿,到处是焦虑和迷失。随着现实社会越来越趋向分化、复杂化,随着物质财富不断扩展,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行为能力其实是越来越小了,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无足轻重了。正如昆德拉所说的,“贡布罗维奇有一个既荒唐又天才的想法。他说,我们每个人自我的重量取决于地球上人口的数量。所以德谟克利特相当于人类四亿分之一的重量,勃拉姆斯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的重量;贡布罗维奇本人则相当于二十亿分之一的重量。从这一算术角度看,普鲁斯特笔下的无限世界的重量,一个自我的重量,一个自我的内心生活的重量,变得越来越轻了。在这一冲向轻的赛跑中,我们已经越过了一个致命的限度。”⑥的确,这是每个现代人都会感到的自我日趋轻逸的致命过程。而且随着现代文明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多,以及常人之间越来越趋向隔绝,每个人越来越看不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了,因此无论是行动和生命的激情正不可阻挡地消失于无形。

可以说,正是现代文明的这种严峻形势使得网络类型小说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具有安慰人心的功效。当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的只有功利计算时,类型小说可以带给我们绝对超功利的奇幻而凄美的爱情。当我们到处面对的只是工具理性主宰下的同质化、标准化、千篇一律、单调无聊的机械世界和日常生活时,像《哈利·波特》那样的魔幻类型小说能够给感受到新奇,像《鬼吹灯》那样的盗墓小说让我们忽而在绝域大漠被风沙吹打着,忽而在云南峡谷中被冷月笼罩着,生活似乎又变得兴味非凡、高潮迭起。当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日益丧失善恶的标准,陷入城市生活的混沌烟云中时,像《魔戒》这样的类型小说让我们重新为这个世界善恶分明的阵营对垒而惊心动魄。当我们苦于无力面对现实社会,在现实社会中仅仅是个一无所有的弱者时,我们还可以靠着类型小说穿越历史,到唐宋元明清去,乃至到秦朝去,那么原本懦弱无能的我们也许就会成为呼风唤雨的时代巨擘,像《新宋》那样还可以设想重新规划中国的未来。当我们面对现实倍感无聊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幻类型小说穿越到未来,到别的星球去开拓人类的新殖民地,去和异形大战,为拯救人类而建立丰功伟绩,名垂千古。从此角度看,类型小说对于饱受现代文明和人性的负面因素煎熬的常人来说具有非常巨大的宣泄和净化作用。

而且有意味的是,网络类型小说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受欢迎的是彼时彼地,而非此时此地。像历史穿越小说、架空小说等返回到遥远的历史,而科幻小说是跳进遥远的未来。盗墓小说、玄幻小说等几乎都是在奇方异域展开的。也就是说,类型小说对彼时彼地的迷恋的潜在心理就是对此时此地的厌弃和逃离。但也正是对此时此地的厌弃和逃离,决定了类型小说终究只是意义有限的通俗小说。因为文学之为文学,可贵之处就在于促使人们能够恢复对现实的觉知,能够意识此时此地的真正问题何在,能够打破常人对自我的执迷。而类型小说恰恰是在常人受挫于现代文明时,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奇幻的想象世界中,从而避免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度的反思,也避免对自我的执迷进行超越。因此,阅读类型小说,往往是那些迷茫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他们既可以逃避现实社会,又可以在想像中满足自我的种种欲求。也正是通过这种创作和阅读,消费文化本身又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续,而不可能被反思和超越。

当我们考察现代文明和消费文化对网络类型小说的发生学影响时,我们也要知道类型小说早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现象。在现代文明、消费文化更为成熟的西方,类型小说早已驰名世界,而且传播到发展中国家时,许多类型小说还被视为纯文学的经典之作。因此,我们前面所说的类型小说发生原因放在西方也是可以成立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特殊的文化语境因素对类型小说的发生学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曾经撼天动地的革命意识形态的人心号召力日渐式微,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到了1990年代后已经日渐乏力,整个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日渐实利化、功利化。

网络类型小说与这个时代的其他文化产品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卑微无能,得过且过,蝇营狗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类型小说的想象世界中,我们就呼风唤雨,修真悟道,超越历史,掌控全局,拯世济民。类型小说捕捉着庸常人生的人性弱点,编织着一个一个奇情异想的故事,以新式的精神胜利法满足着在现实世界中命途坎坷、迭遭厄运的芸芸众生。因此,类型小说和这个时代大部分文化产品一样加强着这个时代的贫困,当然是以极为丰富的方式、极为热闹的方式来加强着的。类型小说的功过皆在于此。

说到底,类型小说其实是消费文化按照庸常人性需求配置出来的道道美味大餐,权力欲、色欲、爱情、神秘、悬疑、暴力、搞笑等等就是其屡试不爽的组成要素。面对那些数量迅速飙升、出版成纸本越来越厚的类型小说,让人深为感慨的还有至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类型小说恰恰表明了消费文化时代的数量崇拜狂的症状。现代文明真正崇拜的就是更多更大的数量。我们崇拜更高更大的楼房,我们崇拜更新更大的汽车,我们崇拜字数越来越多的类型小说。然而在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中,现代人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难以应对信息了;到处是信息,最终结果往往就是常人对信息的漠然无动于衷。在大海中,处处是水,但没有水可喝,没有水能够解渴。面对那么多连篇累牍的类型小说,读者越是沉湎其中,就会觉得越是饥肠辘辘,越是口渴若狂,就越需要更多的类型小说。这就是消费文化绝妙的黑色幽默,消费文化总能够连绵不断地生产出对自己的巨额需求。而被消费文化塑造出来的类型小说对每个读者的潜台词则是,读了一部类型小说就会渴求更多的类型小说。于是,庞大的数量就应运而生。面对患了数量崇拜症的现代文明,也许人类真的需要重新聆听老子的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因此,我们可以说,类型小说最高的使命就是超越类型小说。最终,类型小说中能否出现真正的文学经典,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注释:

①[匈牙利]卢卡奇著,燕宏远译:《小说理论》,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6页。

②鲁迅:《<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③⑥[捷克]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第54页。

④[英国]伊恩·瓦特著,高原等译:《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74页。

⑤[德国]西美尔著,顾仁明译:《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猜你喜欢

类型化消费小说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40年消费流变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新消费ABC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新都市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