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2013-08-15蔡琦
蔡 琦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 福州,350003)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人为的或者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对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和危害,甚至造成学校及社会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危及高校自身及社会公共安全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涉及面广、传播扩散快、危害性大、社会关注度高,不仅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还会波及社会的稳定。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灾害引发
我国大部门地区处在各种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引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洪涝、泥石流等。
(二)校园安全生产管理引发
主要是校园安全管理不善引发的用电、用水、用气、供暖事故;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建筑工程、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
(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引发
高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地方,容易发生影响到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突发事件。主要原因是校园食品、饮用水等被污染或投毒,造成的师生员工大面积中毒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及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不重视、不到位,造成大面积师生员工遭受感染,引起校园恐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四)政治类突发事件引发
高校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大学生的政治热情高,敏锐性强。但是他们情绪波动大,从众心理较强,极易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煽动,产生失范行为,形成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甚至波及社会的稳定。
(五)其他影响高校稳定的原因
如: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引发的治安事件;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引发的突发事件;校园暴力、枪击等造成的师生群死群伤等校园治安刑事案件。
由各种原因引发的公共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使事件的本质发生变化,进而转化为更大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灾难一旦在校园中发生,将对师生员工造成致命的伤害,严重冲击学校正常的生活、工作、教学秩序。
二、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一)应急管理机构缺失
校园缺乏常设性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组织机构,职责不清。从学生——辅导员——院(系)——学校安全保卫部门——校领导的信息沟通反馈网络不畅,突发公共事件警讯及态势发展不能迅速、有效获取,使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和处置。
(二)制度保障缺乏
制度建设是高校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和运行的前提保障。一些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理,缺乏制度建设,当危机发生时,往往采取缺乏依据的“临时性的非常”手段,导致事态迅速发展。
(三)不能提供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支持
突发性公共事件除了给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直接伤害外,往往还会给当事人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严重的二次伤害,进而对当事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生活理念、价值取向等造成明显改变。因此“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是当前各高校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建立健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
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是实现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保证。高校应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形成职责明确、上下贯通、相互协调、快速反应的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一般来说这个组织体系应该包括决策组、执行组、后勤保障组和心理咨询组。决策组位于核心位置,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做出决策;执行组是决策组制定突发事件管理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后勤保障组为各环节之间信息沟通做好保障,并提供人员、车辆等物质及医疗等后勤支持服务;心理咨询组即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主要负责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帮助,并做好心理危机的提前预防,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效的保障。组织体系内应及时沟通信息、分工协作、交流经验,此外,还应与政府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联动机制,组织师生骨干力量,建立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管理,还必须有完善的保障机制。高校应重视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保障,按照“体现系统性、注重规范性、突出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反应灵敏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细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应牢固树立“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把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立分析、排查、报告、责任追究、 资金保障、表彰奖励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制度。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将责任层层落实分解到岗、到人,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抓”。这样,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就能有效防止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胡乱决策或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就能在第一时间调集人员和物资,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取得最佳效果,确实维护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训,消除和减少危机隐患
高校应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师生思想认识和安全避险防患能力。
一是增强安全意识。高校应让安全教育进入课堂,切实落实安全教育师资、教材、内容、课时,突出以防自然灾害、防意外伤害、防食物中毒、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火灾、防触电、防拥挤踩踏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宣传及教育培训。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以“危险就在身边,做好安全防范”等为主题,开展安全专项教育,通过讲座、知识竞赛、宣传栏、开设网上安全园地、广播、专题会议等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特别是通过介绍社会和身边的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以及造成事故的原因,引导师生体会“危险就在身边,做好安全防范”等经验的深刻蕴含,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营造校园人人重视安全的浓厚氛围。
二是增强防护能力。教会师生“防什么?怎么防?”高校应把增强师生安全防护能力、防护技能作为安全教育重点,根据环境、季节变化,深入开展饮食、交通、旅行、用电、游泳、传染病、自然灾害、社会骗术等方面的防患知识教育,在分析安全事故案例时,不仅要分析原因,更要注重讲解正确的应急处理措施,丰富师生的安全知识,使师生更加明白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切实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三是增强法治意识。高校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教育师生规范行为。将法制、纪律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刑事、治安、禁毒等方面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教育,帮助师生知法、懂法,切实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四)制定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危机管理机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地就是控制突发的紧急情况发展并尽快地减弱或是消除危机,并将危机所对的人或财产的损害度减至最小的程度。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是高校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但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者对此缺乏应有的重视,高校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应遵循完整性、针对性、预见性、可操作性、日常化、可修正性的原则。在完善应急预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预案体系中的层次关系、预案执行的协调配合、预案的日常管理、执行决策的实施、还要充分考虑到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修正和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自然灾害事故,学校还应组织师生根据预案开展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紧急疏散实地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师生面对突发事件开展自救、互救的能力以及提高学校快速应急救援能力,以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预防和处置上,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在此基础上高校才能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有章可循,沉着应对,有效化解,才能做好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李湖生,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研究进展及关键科学问题[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6):5-10.
[2]温云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19).
[3]张思佳,李晶.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5).
[4]吴东平,程万洲.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173-175.
[5]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基本原则与程序[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