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功能升华与服务转型
2013-08-15曾井红
曾井红
(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西南昌 330027)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根据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过去5年,我国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作为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功能的图书馆,如何主动介入社会,满足社会的要求,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是每位图书馆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 拓展服务对象,构建全民共享服务体系
图书馆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需求的产物,图书馆服务的真正意义就是依据读者的文献要求,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读者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图书馆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又是一个学术性服务机构,正是因为图书馆长期以来定位的不定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要求,确立全民共享的服务理念,扩大图书馆服务对象,让图书馆发挥更大的功能。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80后“、”90后“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这些年轻的新型的农民,比他们的父辈文化水平更高、文化需求更强,他们渴望通过文化学习提升生活品位,融入城市社会。而面临的事实情况是∶收入少,书价高,买不起书;居无定所,订阅报纸不便等这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无法满足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基地,应借此契机,大力发挥其公益功能,关注新型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馆应针对农民工对图书馆不了解的因素,大力宣传图书馆,变被动为主动,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采取送书上门,流动书车、免费服务、辅导阅读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服务。还可开辟专门场地、免费办证、免费上网、减少图书馆规定的各种限制,让农民工了解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吸引更多的农民热爱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让每个人都能走进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只有把对农民的读者服务提上日程,当作一项重要业务内容来落实,才能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更好地推动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2 拓展服务内容,构建社会需求服务体系
传统图书馆功能强调以“藏”为主,现代图书馆发展至今,它的功能不仅仅是藏与用,而是藏用结合,以用促藏,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始终没变,图书馆要适应时代要求,利用图书馆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1 完善信息资源体系,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
图书馆是信息文化中心,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除充实自身的数据库资源外,还应有的放矢,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和用户需求,在原有的购书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购入建筑施工、电焊操作、农机维修、作物栽培和法律等实用的、适合农民工阅读的书籍。,建立为工农业服务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根据社会用户的不同需求,发挥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集中人力和时间,对馆藏文献及网上信息进行专题性的二、三次整合、创新、提炼,编成题录、文摘、索引、快讯等提供给用户,形成定点、定向、定题的特色服务,把对农民真正有用的知识信息传递出去,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面快捷的服务。
2.2 构建农民工精神家园,提高知识文化素养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出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过去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过多重视物质文明发展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据调查,80%的农民的业余生活除了“睡觉”就是“闲聊”,精神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图书馆作为具备公益功能的部门如果不主动用健康的的文化去引导这个庞大的群体,那么无形中各种不良文化就会趁虚而入,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极大威胁。图书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应担负起教育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重任。除为农民提供积极健康的优秀报刊书籍外,还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我们要转变观念,开扩思路,倡导公办民助、民办公助、馆企联办和私人创办等形式,让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基层图书馆(室)越办越兴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服务技能,把一些利用率不高或副本量大的图书资料及更新闲置的设备捐赠给基层图书馆(室),同时提供人员培训、业务辅导,共同建设基层图书馆(室),为发展基层文化做贡献。
2.3 重视城镇化农民就业、创业培训,提高生活质量
如今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社会文明了,外来务工者不再是专靠卖力气干活的人,在工余和节假日同样需要抓紧学习和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农民工培训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种行动、计划层出不穷。如国务院扶贫办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共同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但现实的问题是,虽然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是,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仍是杯水车薪。2004年,中央财政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仅有阳光工程的2.5亿元,地方配套的资金也仅为6亿多元。培训遭遇资金瓶颈,陷入了“程度浅、范围小”的局面∶资金限制培训技术力量,难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保证其质量,同时在培训人数上也十分有限。然而,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而培训多是短期行为,农民工一旦离开学校,也基本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如何在国家现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解决培训资源匮乏问题?前些年讨论得沸沸扬扬的事件— —利用高校体育设施来填补社会公共资源的匮乏。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虽然存在诸多障碍,但是政府采取种种积极的应对措施,使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职能得以发挥。借鉴其成功经验,在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上,学校闲置的教学资源是否同样能发挥其巨大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既然资金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通过整合达到资源共享成为必然的选择。以北京为例,截至2004年,北京共有初中422所,高中69所,完全中学269所,职高77所,中专56所,普高77所。这些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如能充分利用,将是一个何其庞大的教学资源。与建立耗资巨大的专门培训机构相比,在不妨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利用好现有资源,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用于农民工培训,不失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有效尝试。充分利用了其暑假期间图书馆闲置的资源,将文化渗透和传播到农民工兄弟中去,在农民工培训上很好地发挥了其公共服务职能,不得不让人为之拍手叫好。
3 拓展服务方式,传递文献知识
过去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文献信息加工收藏、图书分类保存、期刊装订、资料复制传递等服务类型为主,是一种以纸张为主要载体的文献传递服务模式。读者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传递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成熟,图书馆拥有较为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包括期刊、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联机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图书馆可以根据城镇农民的信息需求特色,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层次开发、加工,编制各种目录索引、文摘题录等二次文献以及综述、评述、参考工具等二次文献并建设特色数据库,方便农民工查询。可以与有关部门联合为农民工举办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安全生产、卫生保健、生活常识、劳动权益等方面的培训班;利用图书馆计算机设备,免费向农民工开展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培训;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科普知识、实用技术等视频片为农民工开辟电教课堂;还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提供科学教育、文体娱乐等方面的专题片,对农民工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真正做到从文献传递服务向知识传递服务转型,这既是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战略挑战,也是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的有力举措。
4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构建理想和谐社会
建设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把农民培养成新型的城市居民。作为占图书馆主导地位的图书馆员应清醒的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和重要地位,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牢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要以平等之心善待这些新型城市居民读者。
4.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平等意识
作为弱势群体,农民工往往不被人尊重,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图书馆要经常对馆员进行人文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懂得既不能对这个群体有歧视、嫌弃心理,也不能把他们当作施舍对象;懂得关怀弱势者,不仅仅是显示爱心,出于怜悯,而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公民的应尽义务,自觉做到平等相待,让他们感受都市人的风范,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优势,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文明建设,帮助城乡农民尽快转变观念,实现社会教育功能。消除外来者对城市的陌生感和隔阂感,减少地域差异,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鼓励农民工加入社会文化活动,引导他们通过网络阅读图书、电子期刊、发表读书心得、与图书馆互动交流,加强与社会成员的沟通和交流,改善城乡居民邻里关系,彼此关爱互助,使外来人群与城市文化逐渐融合,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
4.2 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信息意识
图书馆应增强馆员的信息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服务是知识、智力高密集型服务,它需要的馆员是能懂图书馆学、情报学、又懂英语、计算机、网络及相关专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加强知识集成产生新的知识,为读者提供精确的信息服务,才能胜任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这一职责。也就是说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应是新型的信息服务人才,是“知识的分析家、管理者和网上信息标引员、导航员”。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产业结构、农民职能及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转化成非土地型的劳动者,土地由分块个体经营转化为大型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科教兴农,信息富农”深入人心,转型的农民迫切需要政策信息、市场信息、产销信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实现新型农业经济的可发持续发展。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在提高新型农业科技水平的过程中,理应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兴农活动,让广大农民开阔视野,增长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学科学、用科学,通过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用现代科学文明打破他们的传统观念,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激发起强大的科技意识和商品生产意识,同时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生活特点和生产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总之图书馆馆员的优质服务是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因素。
5 结语
图书馆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心灵的避风港湾,图书事业的发展不应固步自守,要与时俱进,转变服务理念,适应新时代发展,在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传播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独特的作用。
[1]黄宗忠.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J].图书馆论坛,2011(6)∶14 -21.
[2]李怡梅.打造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专列”——公共图书馆为新生代农民工服务的探索[J].图书馆,2010(4)∶23 -24.
[3]魏红菊.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8)∶52 -54.
[4]李俊格.关于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