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在 “金陵刻经”技艺保护中的应用

2013-08-15邓抒扬葛怀东

关键词:佛典金陵资源库

邓抒扬,葛怀东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已不言而喻。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世界遗产数字化。本文以我国江苏省南京市(旧称金陵)地方特色文化——“金陵刻经”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采集和存储技术为手段,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及影像等信息完整记录和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的文化记忆。构想以数字技术介入文化遗产的再生产,以“逆向再造”为思路,遵循传统雕版印刷工艺标准,将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数码设备应用于“金陵刻经”的核心环节——雕版工艺,实现 “经版再造”,以期延续“金陵刻经”雕版技艺的传统文脉,实现其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金陵刻经处佛教典籍文献资源库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展开研究,力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刻经处佛典文献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佛典文献数字文献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遗产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中国雕版印刷工艺与金陵刻经

“雕版印刷大约起源于唐代,是我国一项古老的印刷工艺,是将图像、文字反向雕刻于木板,再在雕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雕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在我国古代,雕版印刷又称版刻、梓行、雕印等。雕版印刷技术的推广,改变了之前书籍以手抄方式流通传播的局面,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知识传播。[1]”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处传承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同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金陵刻经处为近代著名佛教学者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创办,是集编校、刻印、流通佛经为一体的佛教文化机构,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收藏汉文木刻经像版的宝库。[2]”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的金陵刻经处,目前仍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雕版、印刷、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是我国木版雕刻、水墨印刷汉文佛教典籍唯一蜚声海内外的机构。“金陵刻经”的“木刻水印”工艺以谱系明确的师徒传承方式延绵绝技,每出版一部经书,从写样上版、雕版刻字到印刷装订的近30道工序,皆手工完成,整套工艺散发着典雅古朴的文化气息。

二、运用数字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金陵刻经”技艺的数字化存档和保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木刻水印”技艺工序复杂,全部生产环节需多工种、多人次手工流水作业,其技术本身体现了活态文化的特征。这种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的传承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显得极为脆弱。近年来,业界和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需求已经达成共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文化形态,便于永久性保存和最大限度的共享文化遗产。

数字化存档和保存可以利用现代摄录技术记录刊刻佛经的全部过程,运用数码相机、录音笔、摄像机、iPad等设备收集原始资料并转化成数字文本、图像照片、数码影像等直观的“证据”,再经后期软件编辑合成,最终实现信息的永久保存和文化的完整记忆。

1.语音采录和识别。利用录音笔和其他语音识别设备对“金陵刻经”传承人和知情人进行采访录音,实现采访者与受访对象的直接互动和双向交流。在语音采集和识别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新开发的应用程序,它们能够识别语音并将其转换成文本文件,提高数字记录的效率和质量。例如iPad的语音识别应用程序Dragon Dictation可以对全程的采访录音进行文本自动转换,为客观忠实地记录“金陵刻经”文化提供了更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

2.数字图像和影像的捕捉。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全程记录“金陵刻经”的工艺流程。图像、影像记录主要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通过摄录真实素材,声像并茂地展现每一个工艺环节的内容和技法。“金陵刻经”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从写样上版、雕版刻字到印刷装订近30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完成,其中仅装订环节就有抽页、对折、齐栏、上纸捻、贴封面、切边、打眼、线装、贴签条、上函套等多道工序。摄录技术能够完整捕捉“金陵刻经”制作过程的所有细节,甚至具体到每一道工序的分解动作。最后的数字呈像阶段,可以将前期采集的数码照片和影像资料经专业软件编辑合成,处理为相应的图像和视频,实现信息的永久保存和文化的完整记忆,并最终完成文化遗产的视觉呈现和大众传播。

(二)以“经版再造”技术构建“金陵刻经”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目前,数字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和运用已经进入良性轨道,对以“金陵刻经”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不能仅局限于保存和记录,还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加以全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外延。以数字化技术介入文化遗产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延续“金陵刻经”传统文脉,实现其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金陵刻经处藏有12.5万余块国宝级经版,其中40%~50%有严重损坏。人工复制经版成本高、效率低、难度大。“经版再造”技术以“逆向再造”为思路,在雕版复制过程中遵循传统雕版印刷工艺标准,将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数码设备引入“金陵刻经”的核心环节——雕版工艺。生产过程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和三维激光雕刻成形技术。首先,通过三维扫描仪等高精度设备对物理雕版原件进行数字化扫描处理,包括数据采集与分析,再根据相邻扫描层点数据的位置关系,将采集并信息化的数据以点云数据进行三角网格划分和重构,接着用CAD/CAE/CAM系统分析,进行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工作,完成点云数据修复,生成CAD软件可接受的STL格式三维经版雕刻曲面模型。最后,以梨木为媒材,以数据模型为依据,借助三维激光雕刻成形设备,输出并完成经版雕刻再造。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激光雕刻成形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版片的刻制效率和雕刻精度,有快速、柔性、高精度、雕刻成本与模型复杂程度无关联等优点,从而提升经版再造的品质。同时,数字化逆向复刻技术与传统雕版印刷中分版等关键工艺的数字化将大大降低原来因手工劳动而产生的巨大制作成本,使原本高雅、精美却价格昂贵、让普通民众望而却步的传统雕版印刷艺术品,真正成为多数人能够拥有的文化收藏,从而达到对传统雕版印刷工艺产业升级的目的。

(三)建立金陵刻经处佛教典籍数字文献资源库,实现文化遗产资源共享

“金陵刻经处刊刻的佛教典籍中有很多为古代失传佛典,出品佛教经卷以注疏详实,段落划分,句读明确,校勘严格著称,加之精湛的刻印技术,被誉为最精善之佛典版本。[3]”其鼎盛时期选印佛典共计465种,3 300卷之多,另印刷佛像10万余张,因此“金陵本”佛教典籍文献价值极高。众所周知,“金陵刻经”中的一些珍本、善本、孤本,除了具有文献价值外,其本身也是弥足珍贵的文物,刻经处视这些文献为镇馆之宝,部分佛像佳刻更是秘不示人。有关部门对文物的保藏和展示具有严格的规定,普通用户一般很难查阅和使用,这使得“金陵刻经”作为古籍文献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藏而不用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无奈之举。其实,刻经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因为一些珍贵佛典文献和佛像版画由于刊刻年代久远,大部分纸张已经酸化、脆化,平时收藏需要谨慎小心,加倍爱护,频繁的翻阅使用将会对其造成极大伤害,文献和版画的文物价值损失巨大。

建立金陵刻经处佛教典籍数字文献资源库是解决库藏古籍版画收藏与利用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资源库收集的主要内容是金陵刻经处刻印的纸质佛教典籍和纸质佛、菩萨画像,其中还包括杨仁山居士于清末从日本和朝鲜觅回的佛经。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古籍数字化的相关技术已逐步成熟。整合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对“金陵版”佛教典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建立数字文献资源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具备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成熟的传播平台。首先,从数字化佛典文献利用的角度看,珍本佛典文献一经数字化,制成数据光盘或上传网络,就可以无限量地复制和无限制地使用,而不必担心会有任何损毁,这能有效解决收藏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其次,建立文献资源库可以促进人文学术研究和佛学研究手段的更新。数字文献检索方便,瞬间就可查阅到所需信息,省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形成更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文化传播方式。最后,文献数字化也改变了传统佛经印刷制品的流通方式,形成数字化的出版和发行渠道,使用户获得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科研空间,并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社会效益最大化。

建立金陵刻经处佛教典籍数字文献资源库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制作平台包括OCR识别、图像扫描、缩微拍摄、软件联机无纸校对、XML结构化置标等多种技术手段。

在具体操作层面,建立数字文献资源库首先需要引入OCR汉字识别技术。OCR(Optical Character Ree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系统),即把经过扫描的图形文字转化为计算机编码文字的系统。借助OCR汉字识别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将纸质佛教文献通过数字扫描仪扫描生成图像,再通过识别程序将图像文件转换成数字文档,并以编码而不是以图形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中,从而实现文本字符的真正数字化。数字化文献还应该提供包括书目检索和全文检索在内的完整的机读检索功能,在此基础上兼具诸如浏览、统计、打印、输出在内的其它功能,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文献资源库。其次,成熟的数字文献资源库还必须包含完整的原书图像数据库。为了体现佛典古籍和佛像版画的原真性,帮助用户建立对珍本佳刻的感性认识,资源库除了整理排印文本之外,还需要通过缩微拍摄和图像扫描的手段形成原书图像数据库。图像数据库的建立使用户可以在查阅文本页面的同时,更直观地观赏到佛典古籍和佛像版画的原貌。再者,文本页面与原书图像一一对应,“实际上是将‘影印本’和‘整理排印本’合一,这是充分张扬数字化产品优势的举措,它不仅给不同需求的人带来了利用上的方便,而且为古籍保存、善本留真开辟了新途径”[4],使珍本佳刻的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在数字化与文献整理过程中达到平衡,真正体现出金陵刻经处佛教典籍数字文献资源库的巨大优势。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愈加重视。金陵刻经处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单位之一,近年已被广大群众熟知。如何合理应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保护“金陵刻经”传统技艺,如何有效构建以保护为基础的数字化遗产记录、展示、再生、共享、传承框架,是今后一段时间业界乃至全社会将要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

[1]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95

[2]蒋赞初.南京史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34

[3]罗琤.金陵刻经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97

[4]杨晏平.建立图书馆古籍文献数据库刍议[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6(1):86-90

猜你喜欢

佛典金陵资源库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张祜 题金陵渡》
基于共享资源库的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研究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梵漢對勘在漢譯佛典語法研究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