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3-08-15朱宇希郭万牛
朱宇希,郭万牛
(1.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2.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 南京 211816)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研究家庭环境也是为了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因而要达到研究的目的,首先必须了解当前中国家庭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并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一、当代经济社会环境下中国家庭的特征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在中国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复杂多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都趋向多元化,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富有鲜明时代感[1]。与此同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以及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家庭格局向小型化转变,家庭成员的关系更加密切。随着整个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信息社会中成员之间的沟通手段更加多样化。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倾向滋生
价值取向多元化,这反映在家庭成员思想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他们都较看重物质层面的东西,从重“虚”到重“实”,从过去的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不少人甚至重“利”轻“义”。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过多地关注自身的物质利益[2]。然而,这种追求有时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重养轻教,重智轻德
现在的家长普遍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长的溺爱极易造成孩子的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过于看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现代家庭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无所谓,这种教育观念很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往往导致孩子出现情绪失调和品德问题。
(三)集体主义观念有所减弱,奉献意识有所淡化
目前,家庭及中小学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严重缺失的问题,与过去整个社会常年提倡集体主义教育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下降、对集体的认同程度下降、多数学生对现在的人际关系都有微词。行动上表现为对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下降。虽然他们对集体主义也有一定程度的认可,但由于没能很好地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导致以上这些现象和行为。
二、家庭环境和大学生思想的关系
相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不是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从多角度来实现的。
(一)家庭物质环境和大学生思想的关系
家庭经济状况是家庭在所处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和物质状况的总和,涉及社会生产关系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等因素。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往往决定整个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影响个体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等,进而影响着个体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程度,影响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收入差距较大,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家庭的经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认识方式。大学生之前生活在相对固定和封闭的地域之内,接触的环境极其有限,然而进入高等院校后,很多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突变,或从农村到都市,或从家庭居室到集体宿舍。尤其是当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聚集之时,家庭物质环境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就会凸显并被放大,这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家庭物质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是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所无法改变的。所以相比之下我们在学生的实际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家庭物质环境的作用,须知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物质环境并非是一一对应,家庭精神环境更加不可忽视。
(二)家庭精神环境和大学生思想的关系
家庭精神环境包含的内容较多,有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生活作风等。虽然与家庭物质环境相比,它是派生的、第二位的,但家庭精神环境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更深刻、更长久。个人在家庭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向家庭成员学习经验、态度、思想和行为模式,家庭对其思想的影响具有初始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在家庭教育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始终伴随着他们,并被其带入校园生活。
三、家庭环境和大学生思想的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关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分析,得出如下启示:
(一)家庭环境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家庭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大学生虽然离开了家庭独立生活,但与家庭的经济、情感联系并没有中断,仍通过书信、电话或假期探亲等方式继续。距离虽然远了,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有时反而加强了。如果能够对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强化和引导,则可以让其很好地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影响的连续性而言,学校教育尽管很重要、很系统、很具体,但由于其教育主题、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暂时性,施教者又是不断变换的,因此,对学生的影响也有一定的阶段性,不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而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则不同,因为不管是什么人,永远也无法离开家庭、离开自己的父母。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发生变化,如家庭角色的变化和所受教育内容的变化,但影响始终存在。可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还是“终身教师”;家庭是一个人永远不能毕业的学校。
(二)家庭环境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影响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这种潜在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注意,则会削弱教育效果,甚至引起教育对象强烈的反感情绪,适得其反。从作用方式看,家庭环境具有渗透性。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往往被子女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继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所以,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进一步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引导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正能量的积累。
(三)家庭环境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家庭环境影响具有情感性和归属性。家庭是比其他任何组织都稳固持久的小型组织,之所以如此稳固持久、延续千年,根本在于它的情感依赖功能和归属性。人们在家庭中能够毫无保留地公开自己的感情,它是个人情感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注重情感投入和情景设置,但其影响的强度与家庭环境相比还比较薄弱。情感的亲近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预期传播的效果与人们的情感亲近度成正比。前苏联社会学家哈尔切夫曾指出:“就性质来说,家庭教育比其它任何一种教育具有更多的易感性。”这种易感性,也即感情性,具有其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因其独一无二的情感优势和归属性,家庭环境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方面具有其他教育环境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很多时候,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瓶颈时,引入家庭的力量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建设的途径
(一)依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优化家庭环境建设
家庭环境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严格而言,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心理精神层面可能还很不成熟,甚至个别人内心世界环境单一,且比较封闭,唯一经常接触的外部环境就是家庭。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生活方式,家庭的影响和作用更为集中而强烈。因此,家庭环境建设,必须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家庭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为此,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和谐家庭的建设,让学生从小就获得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父母了解家庭隐性教育的重要性[3]。另一方面,还可以由相关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在学生早期基础教育阶段推广家长参与的互动式教育,让家长掌握教育方法。
(二)院校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创新家庭环境建设
大学生是联系家庭和高校的桥梁,他们本身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沟通,既是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的必要前提,也是家庭环境建设的内容之一。通过良好的沟通,院校才能了解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家长了解大学生在校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在大学阶段的成长给予指导。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家长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认知是一致的,要充分利用这种一致性,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2012级2 000名本科生在校情况的调查可知,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家长进行过沟通的学院和班级,学生成绩以及对学校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在良好沟通的情况下,高校也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避免教育的盲目性。
学校思政工作人员作为学生在学校的老师,应该加强与家庭中“终身教师”的沟通和相互了解,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教育者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强化教育的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对于本文分析的目前许多中国家长存在的教育误区,我们认为应该向家长传输正确的教育观,由于培养合格人才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目标,双方在教育大学生方面更易达成共识。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应针对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些弊端与家长展开讨论,并组织大学生开展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家长普遍存在的重养轻教问题,应要求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要求家长不要过多地给予孩子钱物,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多种类型勤工俭学活动,让大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此同时,学校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并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借此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活动相比,高等院校的集体活动不具有强制力,如何组织能够让学生自愿参加、乐于参加并且能从中获得启示的活动,是每个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直接课题。
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处及团委每年针对一年级新生开展“一封家书”活动,鼓励一年级新生以书信的形式与家人加强沟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层辅导员普遍反映,活动后新生的学习热情及班级活动的参与度都有明显提高。
目前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或者说对原有方法可以进行创新。信息时代,网络是交往的一种基本手段。如:节假日高校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家长发祝福短信;一个季度或半年,可以用电子邮件或光盘,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和生活等。这既满足了二者便捷沟通的要求,又培养了高校与学生家长的情感,也避免了高校管理教育的盲区。总之,不断研究探索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在新时期下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对于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借助学校和社会力量,多种途径并行,特别是帮助家长转变某些观点,让他们自觉参与到思想教育中去,促进学校、学生与家长三者间的交流,增加各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目的。这样就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使高校和家庭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1]张耀灿.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2):18-22
[2]刘和忠.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青年价值取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34-243
[3]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