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演化与培育机制——基于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耦合视角的分析

2013-08-15战炤磊

关键词:民营企业慈善责任

李 芸,战炤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一、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结构演化: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借鉴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观点,研究企业创立、成长、成熟、衰退的演化历程,探讨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选择。当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沿着仿生—进化论、周期阶段论、归因论和周期对策论四个分支展开,其中周期阶段论的内容最为丰富,目前关于阶段的划分模型已有数十种[1]。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伊查克·爱迪思1989年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模型,他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期,一是成长阶段,细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二是再生与成熟阶段,细分为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三是老化阶段,细分为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2]。国内学者陈佳贵则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六个阶段[3]。

按照卡罗尔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社会公众在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等层面对于企业的期望[4]。显然,社会公众对于发展状态各异的企业所寄予的期望各不相同,而处于不同发展境遇的企业对公众期望的回应意愿和能力也存在差异[5]。因此,我们综合参考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成果,将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依据不同阶段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任务,分析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能力及其展现出来的内容结构。

(一)初创期:以对股东和顾客的经济责任为核心,谋求市场化生存

初创期的民营企业,事业刚刚起步,其基本特征包括:产品或服务刚刚进入市场,尚未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市场份额有限;产品或服务的获益能力比较有限,加上市场开拓成本和生产成本快速增加,致使企业现金流比较紧,时常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以资产、产值、销售收入、员工人数等指标衡量的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管理架构相对简单,相关制度尚未健全。因此,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和能力均不强。一方面,初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文化尚不健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尚不深刻,加上对于自身存续时间长短尚未形成稳定预期,对短期经营行为的热情更高,因而,难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初创企业的利润有限,资金实力较弱,尚无足够财力投身社会责任事业,而且人力资源规模有限,疲于应付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根本无暇开展社会责任管理。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核心任务就是,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售收入,突破技术和资金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因此,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履行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责任,为自身的市场化生存谋求最大支持,主要包括:加强研发,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或服务,履行对顾客的经济责任,获取市场需求支持;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水平,履行对股东的经济责任,获取持续追加投入的支持。同时,这一时期也应注意履行法律责任,防止陷入法律纠纷而遭受致命打击,或者给未来发展留下隐患。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通常对于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会力不从心,但也应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尝试,例如对员工的人本管理、对受灾群体的慈善捐助等。

(二)成长期:以对股东和员工的伦理责任为核心,谋求规模快速扩张

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度过了艰难的创业阶段,各项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其基本特征包括:产品或服务相对比较完善,已经获得了细分市场的初步认可,积累了一定的消费群体,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分销渠道的完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跨过了盈亏平衡的门槛,获益能力不断提高,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快速增加,但是由于需要负担规模扩张的成本支出,现金流仍然比较紧张,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员工规模快速扩张,组织结构更加复杂,一些现代管理理念和工具被引入。因此,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显著增强,综合履责能力也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组织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蕴含的战略价值被逐步认可,而规模扩张也使民营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迫切需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进行公共关系维护和品牌塑造;另一方面,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利润规模和员工队伍的扩张,使得民营企业能够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履行社会责任。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依托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利润总额以及员工队伍,快速构筑市场竞争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在强化经济责任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伦理责任,以便为规模扩张谋求更多支持。一方面是制定永续经营的长期发展战略,避免追求蝇头小利的短视行为,为股东创造更高水平的长期利润,履行对股东的伦理责任,说服股东适当抑制短期利润冲动,将更多利润投入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去;另一方面将员工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石,落实人本管理理念,健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薪酬待遇,履行对员工的伦理责任,构建稳定的、高素质的、高执行力的员工队伍,为企业扩张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三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绿色经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履行对社区的伦理责任,为企业扩张谋求本地化支持。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经济责任动机依然强烈,但具体内容应从简单的产品供给和利润创造转向就业吸纳、产值增长和税收贡献,并且由于伦理责任与经济责任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要特别警惕异化的经济责任动机侵蚀伦理责任。同时,快速规模扩张可能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多的法律问题,应始终注意恪守法律责任这个底线,尽量规避各种法律风险,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此外,成长期的民营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张,社会影响也不断增强,应注意拓展慈善责任。

(三)成熟期:全面履行对社区和公众的慈善责任,谋求和谐稳定增长

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各项事业渐入佳境,逐渐进入巅峰状态,其基本特征包括:完整的产品或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市场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市场份额基本稳定,自有品牌的塑造过程也基本完成;生产过程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品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水平的极限,品牌溢出效应开始显现,产值规模和利润规模均高位运行,现金流充足;员工规模达到顶峰,而且流入和流出基本平衡,员工队伍相对稳定;组织架构日益复杂,各项管理制度基本成熟,形成了特色化的组织文化。因此,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和能力均达到顶峰。一方面,民营企业的业务网络、顾客群体、员工队伍均达到相当规模,所面临的营销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任务也空前复杂,亟需借助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品牌营销、形象维护、文化塑造、团队凝聚等方面的良好功效,应对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同时,随着民营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扩大,社会公众对其寄予的各种期望也不断提高,在内外两种因素的驱动下,民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派生出了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员工队伍具备相当规模且相对稳定,与履行社会责任相配套的各项制度也趋于健全,具备充足的财力、人力去履行各种社会责任,同时,民营企业在自身利益相关者网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达到顶峰,因而也更有条件推动各类社会责任行动的顺利开展。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核心任务是,灵活应对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突发事件,协调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好品牌形象和营销网络及市场地位,塑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确保企业的稳健运营。因此,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履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特别是要注重履行对社区和公众的慈善责任,展示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以便为自身的长期和谐稳定发展谋求更多支持。一是将自身视为所在社区的一份子,积极投身社区公益事业,救助社区弱势群体和困难民众,为营造和谐社区贡献更多力量,使社区更加认可企业在本地区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关心民众疾苦,积极参与面向社会公众的慈善公益事业,设立针对特定群体或特定事业的公益基金,加大对受灾和困难群体的捐助力度,使公众更加认可企业的品牌内涵和经营理念;三是积极参与政府、媒体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慈善公益项目,将自身的产品战略调整和品牌营销与慈善公益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履行战略性慈善责任,谋求企业发展与公众福利的双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成熟期的民营企业可以重点关注慈善责任,主要是因为其慈善意识和慈善能力比其他时期更强一些,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他社会责任,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慈善责任是以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充分履行为基石的,企图以慈善责任掩盖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缺陷,无异于“饮鸩止渴”[6]。

(四)衰退期:在法律责任与伦理责任之间艰难取舍,延缓衰落并谋求新生

衰退期的民营企业,经历了巅峰期的辉煌之后,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弱化,各项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其基本特征包括:主营产品或服务开始升级换代,替代产品开始崭露头角,原有产品或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份额开始萎缩,市场竞争优势受到新产品或服务供给者的严重冲击;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虽依然能够帮助企业获取一定利润,但利润空间大幅萎缩,庞大的分销渠道在销售锐减的背景下成为企业的负累,整体财务状况开始恶化;庞杂的组织架构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官僚作风、部门内耗降低了组织管理效率,团队氛围开始恶化,一些不良的理念、风气开始侵蚀主流组织文化;薪酬竞争力下降,发展前景不明朗,致使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产生疑虑,优秀员工流失率提高,员工队伍不稳定,执行力下降,甚至可能因为关键员工的流失而导致军心涣散。因此,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虽仍保持较强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但是由于自身正处于“泥菩萨过江”的尴尬境地,常常是力不从心。一方面,经过成长期的确立和成熟期的强化,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文化的重要因子,而且围绕履行社会责任已经形成了一些制度化举措,受这些因素的惯性影响,尽管民营企业开始由盛转衰,但是仍然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民营企业也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凝聚人心,渡过难关,从而东山再起;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市场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利润空间急剧萎缩,以往被销售繁荣所掩盖的诸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使得民营企业疲于应付各种危机,无力再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花费更多心思。

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核心任务是,收缩战线,获取最后的利润,尽量减少损失,启动战略转型,寻求“凤凰涅槃”的机会。然而,民营企业要在短期的获利止损和长期的转型重生之间做出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当受到维护稳定、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时,这种抉择会变得异常困难。因此,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往往需要在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之间做出艰难取舍,以便在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之间达到合理的均衡,从而为自身的顺利退出或者浴火重生谋求更多的支持。一是从对股东的社会责任来看,既要按照法律规定保障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让股东承担相应的亏损风险,又要尽量采取稳健的止损措施,为股东谋求更多利益,以便激励股东支持新一轮的发展战略;二是从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来看,既要按照法律要求,足额支付员工工资和各项补偿款,又要承担伦理责任,妥善安置冗余员工,对部分特殊困难员工给予特别帮助,以便激励员工全力支持企业东山再起;三是从对顾客的社会责任来看,既要按照法律要求,继续履行产品供销合约,又要承担伦理责任,为顾客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并且允许顾客重新选择产品或服务,以便强化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四是从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来看,既要履行法律责任,尽量偿还所欠税款和贷款,又要履行伦理责任,尽量减少裁员,维护社会稳定,以便在下一步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当然,民营企业步入衰退期之后,并不必然意味着消亡,完全可以通过战略转型完成蜕变重生。因而,依然可以通过战略性地履行慈善责任,为延缓衰退、加速蜕变谋求支持。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民营企业在自身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期望,然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要求超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古典假设,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种种制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机制,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动力支撑。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与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博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乃是激励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路径之一。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利益相关者,其中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企业自身、政府以及公众。因此,本文着重从三大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机制。

(一)企业层面:管理创新与组织文化建设

民营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和员工是各类社会责任行为的实施主体,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责任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培育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应首先从民营企业内部着手,加强管理创新,培育崇尚社会责任的组织文化,构建高效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一是深刻认识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强化民营企业特别是企业家和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民营企业的管理哲学;二是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将责任文化上升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因子,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人人负责的文化氛围,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内化为民营企业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强管理创新,开展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将社会责任理念贯彻到研发生产、品牌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依托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实施战略扩张和战略转型;四是健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相关事务,将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常态化,保障履行社会责任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并将履行社会责任的优秀经验以制度形式稳定下来,围绕社会责任管理的新形势、新问题及时出台配套制度;五是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对损害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行为和责任人予以惩罚,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合力;六是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管理体系建设,将塑造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达成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作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并且围绕经济责任、诚信责任、慈善责任制定相应的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体目标和部门目标、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然后有的放矢地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

(二)政府层面:制度供给与平台构建

政府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推动者,因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帮助政府解决诸多问题,例如:民营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能够为政府解决产值增长、税收增加、吸纳就业等问题;履行慈善责任能够帮助政府解决贫困救助、灾难应对等问题。政府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培育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托自身制度供给优势,塑造良好的社会责任环境,拓宽履行社会责任的渠道,激发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改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绩效水平。一是强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创新,从税收制度、金融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人才制度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对积极履责行为予以奖励,对不负责任行为予以纠正和处罚。二是针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关键的共性问题,适时出台相关推进制度,例如,强制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周期性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制度、行业性社会责任标准等。三是弘扬责任文化,培育崇尚社会责任的文化氛围,使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围绕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四是搭建多样化的社会责任平台,推进社会责任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平台支持,协助解决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五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和目标要求,牵头组织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比较显著的公益事业项目,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战略性社会责任投资。

(三)公众层面:需求引领和评价监督

公众是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作用对象,同时又对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公众主要通过集体表达需求来引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方向和具体方式,并且通过对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进行评价监督来督促民营企业改善社会责任绩效。公众包括多种类型,本文重点考虑金融公众、媒体公众、社团公众、社区公众、消费者公众。其一,金融公众。在与民营企业进行资金供给谈判过程中,明确要求民营企业除了履行必要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外,还要履行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并且提交详细的社会责任报告,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作为资金融通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有业务来往的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要求民营企业做出解释或者修正,甚至采取特别措施,修订融资协议。其二,媒体公众。发挥自身信息宣传优势,要求民营企业及时公布重大社会责任行动,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舆论监督,并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比活动。其三,社团公众。发挥自身作为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优势,及时将所代表群体的利益诉求传递给民营企业,要求民营企业履行对特定群体的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并且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其四,社区公众。在允许企业进驻或者向企业提供社区服务过程中,要求民营企业履行安置就业、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设施建设等伦理责任,并且依托距离优势进行监督。其五,消费者公众。凭借手中的货币选票,要求民营企业履行全面的社会责任,将劳动保护、绿色环保、公益捐赠情况作为商品选择的重要依据。

[1]薛求知,徐忠伟.企业生命周期的四种理论解说[J].经济管理,2005(17):34-37

[2]Adizes I.Corporate Lifecycles:How and Why Corporations Grow and Di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M].Paramus,NJ:Prentice Hall Press,1989:107

[3]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5-13

[4]Carroll A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97-505

[5]李程骅,胡亚萍.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生命周期关系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8(7):116-122

[6]赵曙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慈善责任研究[J].江海学刊,2007(1):100-105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慈善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