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中的作用
2013-08-15朱哲雷邢大伟
□文/朱哲雷 邢大伟
(扬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扬州)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可自由支配的资产在不断增加。居民家庭的资产规模、资产结构和资产选择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的金融意识也有了大幅的提高,已从对一般商品的需求发展到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倾向于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随着资金的增加,这种需求日益迫切,人们希望通过新的金融产品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不可否认,金融资产选择将对居民生活水平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对于我国刺激投资、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和资源有效配置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居民金融资产的配置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速度和有效性。因此,研究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并致力于促进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合理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中介是金融市场运作的基础,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对于深化金融中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金融中介的职能也有利于促进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合理化。本文的目的就是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研究金融中介在促进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合理化的路径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制度变迁增加居民不确定性预期,导致金融资产选择有明显的预防性特征。我国正在深入推行的住房、就业、医疗、劳保、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虽然其进程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对居民现实生活的影响却表现出很大的共性。即这些改革一方面增大了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同时又增加了居民的预期支出。例如,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制度,使不少人面临下岗甚至是失业的风险,从而增加了居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而教育制度的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推行,又使大多数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面临一笔不菲的预期支出。因而,在这些改革措施尚未落到实处的时候,为了追求跨时效用最大化,居民理性的反应只能是缩减当前消费,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之不测。事实上,居民面对制度变迁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预防性行为特征,从居民金融资产的现实选择和对居民储蓄倾向的一些相关调查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2007年底,我国居民的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储蓄存款所占比重为52.3%,有价证券、手持现金、保险准备金和基金的比例分别为26.18%、7.35%、1.6%和9.7%。由于在众多的金融资产品种中,银行储蓄虽然收益较低,但它是风险最小的一种,这说明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带有明显的预防性特征。
(二)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居民资产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在西方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国家,金融衍生工具发达,可供一般居民选择的金融资产品种也相当丰富。银行存单、股票、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公共基金、保险单等多种金融资产已经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经过多年反反复复的产权交易,市场监管规则也得到不断的修正,每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状况已逐步趋向合理。普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不断调整资产组合,以寻求投资效用的最大化。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从而使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首先,从金融资产品种供给来看,目前除银行存款外,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股票、债券、基金等资产品种的规模依旧较小。其次,从资本市场的规范性方面看,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当前投机现象异常猖獗,违规欺诈事件时有发生,普通居民的投资风险与收益难以匹配,中小投资者利益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以股票市场为例,由于众所周知的会计信息失真、机构操纵等行为的存在,致使绝大多数中小散户成为资本市场不公平竞争的牺牲品。最后,就资本市场网络建设而言,营业网点稀少、辐射能力差的现状也为居民多元化投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和部分小城镇,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几乎空白。
(三)城乡分割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尚未步入市场化道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多少年来,中国的城镇与农村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虽然乡镇企业的崛起,为缩小城乡差别搭起了一座“黄金”桥梁,但农村地区封闭、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村居民同城镇居民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方面,更重要的表现在生产与生活方式方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耕作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表明,虽然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也并不明显。因而,中国农村当前的经济状况似乎应归纳为“后自然经济”时代,或“准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城乡分割的现实状况,必然决定了农村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尚不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农民金融资产的选择目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不仅是农村,而且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城镇,证券交易所、产权交易所、邮市、币市等金融资产流通场所也不存在,从而使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受到较大的制约,并不富裕的农村居民积累起的少量积蓄只能以银行存款和手持现金的方式来持有。
(四)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大量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少数社会富裕群体之中。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一种全面扩大的态势,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如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同时,由于垄断带来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由于违法违纪等现象带来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等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失业和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也更为突出。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在资产选择行为上的表现,必然是金融资产持有结构的不合理,从而造成大量资产向少数社会富裕群体过度集中。以城乡居民的银行存款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推算,截至2005年底,占全国总人口43%的城镇居民拥有82.3%的储蓄存款,这一比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比的发展变化来看:1978年人民币城镇储蓄余额为154.9亿元,而农户人民币储蓄余额为55.7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78倍;1990年人民币城镇储蓄余额为5,278亿元,而农户人民币储蓄余额为1,842亿元,前者是后者的2.87倍;2005年人民币城镇储蓄余额为116,445亿元,而农户人民币储蓄余额为24,606亿元,前者是后者的4.73倍,因此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比呈上升趋势。由于银行存款是当前城乡居民最主要的金融资产,因而金融资产的集中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在城镇居民内部之间,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金融资产同样会存在向少数高收入居民集中的态势,而且这种状况同农村地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少调查研究也反映了这一点,如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资产调查样本将金融资产由低到高五等分排序分析出,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为64.4%和88.1%,而户均金融资产最少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仅为1.3%和0.3%。
三、发挥金融中介作用,优化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居民资产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直接融资,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而且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引导居民资产选择行为走上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合理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降低居民投资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引导居民进行多样化投资。交易成本是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高昂的交易成本使得很多低收入的居民无法投资金融市场。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中低收入居民还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由于这些居民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很少,而大量的小规模交易会产生非常高昂的交易成本,因此这些居民只能进行有限的投资,无法实现多样化投资。2007年底,我国居民的全部金融资产中,有价证券的比例仅为26.18%,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并不高。
然而,金融中介的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得中低收入居民能够享受到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好处。金融中介利用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降低了单个居民的交易成本,在引导居民进行多样化投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共同基金公司为例,由于共同基金公司购买大量的股票或者债券,因此它能够享受较低的交易成本。共同基金公司以管理账户的名义将这些成本以管理费的形式扣除,因此单个居民投资者也可以享受成本节约的好处。在引导居民进行多样化投资中,金融中介发挥作用的另一机制是金融中介通常规模庞大,足以购买高度多样化的证券组合,从而可以降低居民投资的风险。
金融中介更多地使得中低收入居民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在引导中低收入居民进行多样化投资的同时,优化了这些居民的金融资产持有结构。此外,金融中介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资产投资机会,因此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降低居民金融资产减值风险,确保居民金融资产保值增值。如果说体制改革、未来支付风险增大是居民不敢投资金融市场的部分原因的话,那么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为居民进入金融市场设置了障碍。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居民不能很好地辨别具有较高收益率和较低风险的证券与具有较低收益率和较高风险的证券,居民或者较少投资证券,或者在金融市场面临较高的资产减值风险。金融中介是生产信息的专家,能将高风险投资项目和低风险投资项目区分开来。以商业银行为例,由于商业银行将大部分贷款都发放给业绩良好的公司,因此商业银行从贷款上赚取的回报高于其支付给居民存款者的利息。商业银行因此获利,并一步激发其生产信息的动力。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持有大部分非交易贷款,这是其成功地减少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
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金融中介在确保居民金融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较为严重,证券市场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这给金融中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2007年底,我国居民的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储蓄存款所占比重高达52.3%,这也说明了居民更多地选择银行储蓄存款作为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因此,金融中介在确保居民金融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创新金融产品,提供满足各种类型居民需求的金融产品。
(三)完善金融中介功能,推进农村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合理化。目前,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受到较大的制约,并不富裕的农村居民积累起的少量积蓄只能以银行存款和手持现金的方式来持有。虽然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通过银行存款实现了保值增值,但是如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并不富裕的农村居民将面临较大的负担。另一方面,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股份制改革的逐步完成,各商业银行纷纷收缩在农村的网点,造成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因此,各地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实际特点纷纷改组农村信用社,使其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尽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但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缺陷,只提供简单的存款业务,金融中介在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比重的进一步增加,丰富农村居民金融资产品种便显得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了。针对农村经济实际情况,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加快并完善金融中介在农村的发展。针对农村经济实际情况,推进农村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合理化的总原则应该是:降低货币资产比重,增加资本资产份额,为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发展服务。金融中介尤其是农业保险、农村社会保险,各类证券公司可以在规避农业风险方面发挥极其积极的作用。金融中介通过提供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人们踊跃参加农村社会保险和农业保险,使之成为我国农村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中的一个应有的必不可缺的金融资产形式,从而推动农村居民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合理化。
[1] 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八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杨胜刚.金融中介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