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2013-08-15颜小燕张俊红王传平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安徽省旅游体育

颜小燕,张俊红,王传平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引 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崭新的一页,全国各地纷纷借着这一契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安徽省有着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人文景观,是开展体育旅游的绝佳地方,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优势资源,剔除不足,开发品牌体育旅游产品资源,对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前景

(一)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华东腹地,长江和淮河横贯南北,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1]受气候与地理环境影响,安徽省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汇集了大量山体体育旅游资源、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各种岩洞体育旅游资源及陆地体育旅游资源等。皖南有着举世闻名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皖北有着八公山、相山以及皖西的大别山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体体育旅游资源;水体体育旅游资源有800 里长江,全国5 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及淮河流域、新安江流域;还有太极洞、蓬莱仙洞、银屏山仙人洞等岩洞体育旅游资源。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给安徽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安徽省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

(二)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

安徽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蕴藏着浓厚文化底蕴。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中国戏曲京剧被誉为“国粹”,[2]就是由安徽人陈长庚创始,他将徽剧中徽调、汉调及昆调融为一体,形成“京剧”;由严凤英传承和推广的“黄梅戏”深受民众喜爱;还有民间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泗州戏等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些戏曲中都注入了深厚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和产业开发提供了丰富资源。同时,勤劳的安徽人民集结智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之余,为了养生健身及欢度节庆、庆典等,形成了独具特色风土人情的民俗体育项目并长期传承,具有广泛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如:安庆市枞阳县的东乡武术,淮南市的永京拳,宣城市绩溪县的游龙舟、抬武帝、跳棋,黄山市歙县的三阳打秋千,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的打水浒,阜阳市临泉县的鲖城火叉、火鞭以及安徽唯一长寿之乡“亳州”的五禽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民俗体育文化资源都为安徽发展体育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2]

(三)体育旅游赛事多、运动设施资源优

安徽省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传统文化资源加快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安徽省重点依托“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自然特点在黄山市举办了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每年一届“黄山论剑”国际化比赛,在黄山黟县建立了“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山地车训练基地”和“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的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在第四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另外还举行了“黄山国际登山节”、“黄山国际竞走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充分利用民俗体育文化打造特色赛事,最为突出的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武术之乡亳州抓住五禽戏的特色,已成功举办了3 届中国(亳州)健身气功博览会暨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吸引了韩国、日本、英国等众多国家和全国各省市健身气功代表队参赛。[3]

体育旅游运动设施也在不断加强,建立了石关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在这里走出了11 位奥运冠军,20 余位世界冠军和众多亚洲冠军及全国冠军;开发了安徽六安南山体育健康休闲产业园,建成后年接待游客量可达100 万人,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缺乏

安徽省目前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休闲类体育旅游产品,以山体、水系自然景观资源为主,这些仅为旅游者提供观赏性体育服务项目或参与性服务项目,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的多样化选择需求;赛事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赛事规格有限,观赏性不高,涉及范围狭窄,吸引游客数量有限;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打造不够成熟,没有完全呈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及文化性的特色;最受大多年青人喜爱的探险性体育旅游产品如蹦极、速降、攀岩、滑行等项目开发更是不足。[4]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上的缺失是影响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素。

(二)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失衡

从安徽省体育旅游发展规模以及政府的倾向性来看,重点依赖“两山一湖”及“天柱山”等几个知名5A级自然旅游景区进行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而忽视了皖北、皖中、皖西大部分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城市景观等多种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从而导致体育旅游产业严重失衡。数据表明:仅2012年中秋、国庆期间皖南地区的旅游收入就占全省旅游收入总量的70%左右,[5]可见安徽省旅游产业开发的区域性差距还相当严重。

(三)服务质量欠缺,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了具有特殊的客观因素之外,主观运作更是重中之重,其中对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服务与指导是现代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安徽当前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服务管理人员对体育旅游经营管理相关知识缺乏,对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体育旅游服务品牌认识不够,因而导致了游客流失和市场的丧失。

体育旅游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既精通旅游知识、又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体育旅游专业化力量,导致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的科学化指导受到阻碍。

(四)大型体育赛事少,宣传力度不够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影响力及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料显示:历届奥运会对主办国的经济及体育产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3 届洛杉矶奥运会直接带动旅游收入约为32.9 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0 多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给乔治亚州带来了51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63 亿美元的收益,堪称迄今为止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其对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的经济产生了长达12年的影响;北京奥运会从准备到开幕8年间累计贡献达1.38 万亿人民币。[6]相比较而言,安徽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十分缺乏,虽然也举办每年一届“黄山论剑”国际化比赛,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以及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等赛事,但总体的规模和宣传力度远未能达到巨大影响力。

三、促进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锐意创新,加强体育旅游产业新型化管理

体育旅游产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时间短,运营结构不完善,管理理念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缺乏产业投机与创新,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利益,缺少发展的眼光。为推进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体育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应到国内外先进旅游产业示范区域进行实际调研与培训学习,汲取先进管理与经营理念结合地区特色,建立起科学、规范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化管理与经营模式。

(二)大力培育体育旅游专业化人才

体育旅游者追求的是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参与和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享受到身心的愉悦,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得到更好体育服务。当下安徽省体育旅游专业化服务人才薄弱,服务质量有限,严重阻碍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量培养体育旅游专业化人才是安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安徽省体育旅游专业化人才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加强对现有旅游服务人员的体育旅游专业化培训和进修学习,使他们尽快熟悉体育旅游服务的业务。第二、引进和招聘国内外体育旅游专业化人才,补充现有空缺与不足。第三、通过在安徽省内的高校中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加强人才培养,掌握区域文化、体育旅游知识,为安徽省体育旅游业输送更多、更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

(三)打造体育旅游核心品牌,开发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

根据国务院(国发[2008]30 号)文件精神,规划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安庆、池州、巢湖及滁州9 市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将其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进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

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同样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打造体育旅游核心品牌,开发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具体实施可借黄山风景区的世界知名度,开发野营、攀岩、蹦极、探险、热气球、漂流等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体育旅游精品;以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主题公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为主打造城市体育旅游品牌;围绕未来国际化大都市——合肥积极创造条件申办和承办大型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观赏型体育旅游和竞技体育旅游,形成体育旅游名牌产品,带动入境体育旅游和国内长线体育旅游的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其它相对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与整合,形成优劣互补,并加强与长三角周边区域协作配合与共同开发,形成资源共享,最终建立起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制定科学化运行机制

目前安徽省体育旅游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存在着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范围、结构和定位上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体育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政府及旅游部门对如何增加体育旅游消费及社会兴办体育旅游产业等缺乏明确规划和政策扶持,从而限制了体育旅游的发展。[7]因此安徽省政府机构及体育旅游相关部门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强宏观调控,协调体育与旅游两大产业交叉融合,发挥各自功能特点,实现最终双赢;制定体育旅游整体和局部规划,加强财政投入和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多样式的体育旅游新格局;规范体育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体育旅游公平合理竞争、运行有序的市场化机制,促进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徽风皖韵.今日安徽[EB/OL].[2012-11-20].http://www.ah.gov.cn/.

[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民俗志:67 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安徽省体育网.安徽省体育旅游项目介绍[EB/OL].[2012-12-11].http://www.ahtour.cn/.

[4]姜同仁,钱杰.安徽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

[5]安徽省旅游局.区域体育旅游分析[EB/OL].[2012-10-09].http://www.ahtour.cn/.

[6]史红梅,党炳康.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8(1).

[7]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安徽省旅游体育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旅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