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与自然的幸福之歌——斯宾诺莎幸福主义伦理思想刍议

2013-08-15张宝石包英杰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斯宾诺莎理智德性

张宝石,包英杰

(黔南民族医专社科部,贵州都匀 558000)

追求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所以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一系列关于幸福的问题,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一直探索的问题,斯宾诺莎作为伟大的哲学家也不例外,他把追求人类最高幸福作为自己哲学的目的和神圣使命,为此,他的幸福学说贯穿着始终如一的自然主义,并用理性主义为其幸福观进行辩护和论证,力图说明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倡导人们放弃那些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以求获得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从而获得心灵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幸福观。

一 幸福是让人的心灵获得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

从古至今,财富的拥有,荣誉的获得,感官快乐的享受,曾被无数人定义为幸福。而作为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的斯宾诺莎认为,正是财富、荣誉、感官快乐,这三种东西玷污了人们的心灵,扰乱了人们的心智,它们不但不能获得永恒的幸福,还容易使人陷入痛苦,给人带来罪恶感。斯宾诺莎所追求的幸福是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它可以单独地支配人类的心灵,这种幸福一经发现和获得,人们就可以永远地享受那些无上的、永久的快乐。他说:“我决定要探索是否我能发现并获得能力,可以永世享受连续不断、至高无上的幸福……我可以看出由荣誉和财富而获得的许多好处,也懂得,如果我想认真研究一个新问题,我就无缘取得这些东西。……但荣誉也罢,财富也罢,一个人享有越多,享乐也就越增加,因而越助长它就越增加;然而如果我们的希望一旦受挫,我们内心便会产生极大的痛苦。……但是惟独爱好追求永恒无限的东西才能使人心灵愉快而没有一切烦恼痛苦。至善是心灵和整个自然融合一致的知识。”[1]21斯宾诺莎追寻的幸福是让人的心灵获得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是灵魂的升华,精神的净化。因此,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万物只不过是自然的样式而已,万事万物都必须服从自然统一的必然性,在此斯宾诺莎把自然视为和谐必然性的统一体,这一思想为其理性主义幸福学说奠定了理论根基。

斯宾诺莎不是禁欲主义者,不主张否定人们的一切物质欲求,相反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追求自己的利益,我们最基本的欲望是保持我们的存在或生存,如果我们是自我——决定的或者根据我们的本性而行动,那么我们必然是做保持我们的本性而行动的行为,我们必然是做保持我们存在的事情。德性即是只依据我们的本性而行动的力量,自我——决定的力量。由于对那些保持他们自身的个体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超出他们自身,自我——决定或德性即是它自身的目的。因此,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首先就是保存自己,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财富、荣誉、感官快乐对人有利,人就应该理所当然去追求,因为这些是幸福的基础,自我保存的基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斯宾诺莎说:“若可口之味,醇良之酒,取用有节,以资补养,他如芳草之美,园花之香,可供赏玩。此外举凡服饰、音乐、游艺、戏剧之属,凡足以使自己娱乐,而无损他人之事,也是哲人所应当作之事。”[2]206

然而,斯宾诺莎认为,如果人们把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当作人生目的来追求,人终将陷入痛苦和罪恶,对人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被幸福抛弃。因此,对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的追求只有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是获得幸福的条件,这些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目的,而只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如果只认对于财富、荣誉及感官快乐的追求为手段,则它们会受到一定的节制,这不但没有什么妨害,而且对于我们所以要把它们作为手段去追求的那个目的的实现,也有很大的帮助。”[1]21

二 幸福在于理性的完善和理智对情感的克服

斯宾诺莎认为,人要依赖于自然,同时也要被自然控制,因此,我们要领悟那些具有永恒必然性的自然秩序,获得关于自然的真正知识,求得心灵与自然融合一致,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至善获得幸福,然而幸福的获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各种障碍,例如情感。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为情感所控制,他便沦为命运的奴隶,便不可能品尝到幸福的甘饴,因此,幸福的人一定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作情感的主人,不为情感所累。

要想成为情感的主人就必然对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人们能否克服情感,能否成为情感的主人,关键在于对情感的认识,对情感认识的程度越高,就越能成为情感的主人,反之则不然。痛苦、快乐和欲望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其它种类的情感都是这三种情感的派生物,人类的情感具有普遍必然性,为了求得幸福我们必须将情感控制在一定的范畴内。根据人们对情感的认识程度,斯宾诺莎将情感分为两类,他说:“无论对这些感触中的任何一个感触,如果我们能成为它的正确原因,那么我便认为它是一个主动的情感,反之,便是一个被动的情感。”[2]93所以,斯宾诺莎认为,人生要想达到圆满的境界,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变被动情感为主动情感,做情感的主人。如何便被动情感为主动情感,那就要通过理智,让人成为具有完善理智的人,通过理智变被动情感为主动情感,要经历一系列阶段和过程。“知识主要是作为对治疗激情的有效药方,并且是达到幸福的必要条件。”[3]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把知识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观知识,并且认为只有第三种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所以一个人获得这种知识越多,便越能知道自己,且越能认识自然。换言之,他将愈益完善和幸福。在斯宾诺莎看来,“竭力提倡在理智的指导下控制情感,认为这是使人的心灵由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的关键。”[4]变被动情感为主动情感的过程,也是理性的完善,理智对情感的克服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的理智与情感,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是人自身超越有限性进入无限性的过程。“生活中对于我们最有利之事莫过于尽量使我们的知性或理性的完善。而且人生的最愉快或幸福之事即在于知性或理性的完善中。因为幸福不外是由于对神的直观知识而引起的心灵的满足。”[2]238

三 幸福的保障即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

斯宾诺莎认为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是德性的基础,而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他必须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天地间更有价值,对我们更有益的东西,只有德性,据此,理性既然不要求任何违反自然的事物,所以,理性所真正要求的在于每个人都爱他自己,都寻求对自己有利益的东西,并且人人都力求一切足以引导人达到较大圆满性的东西。并且一般讲来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他自己的存在,这些全是具有必然性的真理。

“斯宾诺莎提出的理性命令同霍布斯相同,都是以自我保存,追求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同时他认为“人在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同时,理性使其同时认识到保持个人利益必须为公共福利而努力,实现他人利益。为利己而利他,只有利他才能实现利己。这就是理性的教导,理性的命令。”[5]因此,人要保持他的存在,人人都团结一致,尽可能保持他们的存在,人人都追求全部的公共福利。尽管斯宾诺莎强调自我保存是德性的基础,并不是把德性归结为自我保存或者利己。单纯的自我保存或利己是不符合人的本性即理性,只有按照理性而生活,保持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才是合乎人的本性和德性要求的。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人不能忍受孤独的生活,为了幸福必然要追求社会生活。正是在理性指导下,人超出了单纯的唯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狭隘眼界,追求一种理性的完善,在个人与社会,私人与公民统一中,人实现了利己利益和幸福,达到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正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斯宾诺莎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保障人生幸福的关键,追求在整体幸福中实现个人幸福的伦理宗旨。

黑格尔曾经说:“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要开始研究哲学,就必须首先是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6]斯宾诺莎的幸福主义坚持了理性主义立场,通过把自然视为和谐的必然性整体,把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作为人生的手段,把心灵与整个自然和谐一致作为最高幸福;通过对理性的完善,理智对情感的克服,变被动情感为主动情感,把德性视为自我保存的基础,力求认识和理解自然,从而实现个人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和谐统一。客观地说,斯宾诺莎关于幸福的论说,在今天仍有深刻性和合理性,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只有在幸福的追求中,人才能回忆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克服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从而更好地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但斯宾诺莎对幸福的探讨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从本文的论述来看,他对幸福的探讨更多地局限于知识论范畴,且多认为幸福就是追求心灵的宁静,这样的思想导致其关于对幸福的追求蒙上抽象化的面纱,如果每个人都按此去追寻幸福,那么最终将品尝到失败的苦果,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因为我们知道,幸福不只是心灵的宁静,更是人自身的圆满存在,存在的完美性,而这一切都要归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归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也就说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及其创造性活动是人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基础,离开了社会实践和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的幸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生幸福将向海市蜃楼一样虚无缥缈,从而导致人生幸福失去本真性内容而走向抽象化和纯粹主观性。

[1][荷兰]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1.

[2][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6.

[3]刘玉鹏,陶万辉.斯宾诺莎幸福观简论[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6).

[4]徐瑞康.斯宾诺莎自由概念研究—读伦理学[J.武汉大学学报,2004(6).

[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2.

[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6:100.

猜你喜欢

斯宾诺莎理智德性
失眠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斯宾诺莎对迈蒙尼德寓意解经法的批判及历史意义
青年施莱尔马赫的斯宾诺莎研究中的形而上学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斯宾诺莎
胡适、张君劢眼中的斯宾诺莎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解读服装造型中蕴含的情感与理智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