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昉《文章缘起》之著录体例及其特色

2013-08-15范秀美

潍坊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体学秦汉文体

范秀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任昉(460—508),字彦升,谥号敬子,祖籍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南朝梁著名文学家、目录学家。任昉一生酷爱典籍,藏书至万余卷,为南朝著名的藏书家之一。据《四库全书》、《六朝诗选》和南朝梁文学评论家钟嵘《诗品》所述:“任昉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写文章,身高七尺五寸,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任昉雅属文,当时王公的表奏没有不请他代为的,甚至连皇帝的许多文章也出自任昉之手。南朝齐文坛领袖王俭对任昉非常器重,认为任昉的文章“当时无辈”。任昉写文章“起草即成,不加点窜”,文章情真意切,透障凌历,有“遒文丽藻”之誉。任昉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沈约以诗著称,时人称之“任笔沈诗”。

任昉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齐明帝(萧鸾)时,年仅18岁的任昉因才思敏捷,文笔超群,出任过太子掌兵校尉,掌管东宫书记,后任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参军等。33岁时,梁武帝(萧衍)任命他为骠骑记室参军,主持文翰书记,后又拜为黄门侍郎、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书监等。到地方先后任义兴(即今江苏省宜兴、溧阳一带)、新安(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的广大地区)太守。任昉以清廉闻名,除喜爱藏书外,不治家产,“儿妾食麦而已”,“车服亦不鲜明”。常将财物分与亲友及贫民,“禄奉所收,四方饷遗”。梁武帝七年(508),任昉病故,时年48岁。任昉去世后,百姓为他立祠于新安城南,岁终按时祭祀。梁武帝萧衍追赠任昉为太常卿,谥号敬子。

任昉一生著书颇丰,所著文章洋洋数百万言。据史书记载,撰著有《杂传》247卷、《述异记》2卷、《地理书钞》9 卷、《地记》252 卷、《文集》23 卷、《任昉集》34卷、《文章始》1卷等(明朝的张溥辑有《任彦升文集》,清严可均辑《全梁文》收其文64篇,近人逯钦立《全梁诗》辑其诗21首)。其中,任昉写的《文章始》1卷,是第一部专门的文原学著作,对齐梁时期的文体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唐宋元明清的诸多文体理论家都受到他的深刻影响,自宋代起被称为《文章缘起》,直至明代学者皆以此书作者为梁代任昉。清代四库馆臣始疑为依托之书,致使后人一直没有认真关注这本著作的价值。

解读《文章缘起》,首先须明其著录体例,其序云:“《六经》素有歌、诗、书①除《事林广记》外,他本此句皆脱“书”字。通读序文,首句“歌、诗、书、诔、箴、铭”与下文所列举六经文章恰好一一对应:“歌”对应“帝庸作歌”,“诗”对应“《毛诗》三百篇”,“书”对应“叔向《诒子产书》”,“诔”对应“鲁哀公《孔子诔》”,“箴”对应“《虞人箴》”,“铭”对应“孔悝《鼎铭》”。、诔、箴、铭。 如《尚书》帝庸作歌、《毛诗》三百篇、《左传》叔向 《诒子产书》、鲁哀公《孔子诔》、孔悝《鼎铭》、《虞人箴》之类是也。此盖取秦汉以来,圣君贤士沿著为文之始,故因录之,凡八十五条②现流行本皆改为“八十四题”。按《山堂考索》本、《事林广记》本皆为“八十五题”,王得臣《麈史》、王正德《余师录》皆明确记载“八十五题”,宋人所见的本子即如此。它本把“诏”、“玺文”合为一条,以致不通。,抑亦新好事者之目耳。”任昉先肯定六经之中已出现歌、诗、书、诔、箴、铭之类的文体,但此书并不是要溯源六经,而是要记录六经之后、秦汉以来圣君贤士创作的各体“文之始”。“秦汉以来……文之始”一句规定了全书内容所涉的时段与基本框架,是理解全书体例的关键。这里的“秦汉以来”,实指战国秦汉以来。其所列文章从屈原《离骚》至最晚近晋殷仲文《从弟墓志》,确是战国至任昉生活年代以前的作品,这是任昉所要记录的各体文章的起始年代。讨论此书,只能在作者所规定的框架之内。历代对《文章缘起》的辨误补正之文,往往忽略作者所定的 “秦汉以来”之框架,无怪乎发现该书比比皆是“引据颇疏”之处。对《文章缘起》用力甚勤的明代陈懋仁、晚清钱方绮亦不免此疏舛。

为了进一步了解《文章缘起》的体例,我们引用其中数则:“论,汉王褒《四子讲道德论》。”“议,汉韦玄成《奏罢郡国庙议》。”“反文,汉扬雄作反文。”“弹文,晋冀州刺史王深集有《杂弹文》。”“荐,后汉云阳令朱云《荐伏湛》。”“教,汉京兆尹王遵出《教告属县》。 ”“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 ”“白事,汉孔融主薄作《白事书》。”“移书,汉刘歆《移书让太学博士论左氏春秋》”[1](P355),可见其基本体例为:文章名——创立时代——(官爵)作者——篇名。除个别外,所列的文章篇名都包含了 “文章名”。如“对问,楚宋玉《对楚王问》”、“传,汉东方朔作《非有先生传》”、“上章,后汉孔融《上章谢太中大夫》”。可见《文章缘起》所引文章篇名与文章名之一致也是其基本体例。《麈史》批评《文章缘起》“既载相如《喻蜀》,不录扬雄《剧美》;录《解嘲》而不收韩非《说难》;取刘向《列女传》而遗陈寿《三国志评》”,这在《文章缘起》中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它所标的“文章名”是“喻难”、“解嘲”、“传赞”,现所选几篇文章的篇名与文章名更为相合。

与《文心雕龙·序志》所标举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系统研究相比,《文章缘起》是一种简要的薄录式载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没有内涵、没有选择的纯客观记录。任昉在《序》中特别强调他所记录的是“圣君贤士”的文章①多数作者的姓名之前还标出其王号、官爵。,而每立一体也仅列举1篇作品,这可能意味着这些文章在文体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或典范意义。《文章始》之“始”,不是纯粹的时间概念,而是带有文章定型与规范之始的含义。故综合起来看,任昉所列作品大致有明确的创作年代、创作者,是独立完整并有一定规范性或典范性的②除了极个别例外:“诏”没有作者(但明显指秦始皇),“乐府”、“引”没有时代与作者。有些没有标出时代是因为同一作者(如扬雄)前面已标出了,后则不再重复。,而不像此前人们从经史歌乐舞辞中任意截取、创作年代与创作者都比较模糊的片断。③《文选》大致也是不从经史子中采录作品,见《文选序》。傅刚教授认为:“《文选》的编纂在文体分类上可能受到任昉《文章缘起》的影响。”(见《〈昭明文选〉研究》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文章缘起》与《文选》之关系可进一步研究。

关于《文章缘起》的文章分类问题,全书著录“文章名”如下:“诗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九言、赋、歌、离骚、诏、玺文、策文、表、(让表)④《事林广记》本缺“让表”二字,据他本补入。、上书、书、对贤良策、上疏、启、奏、笺、谢恩、令、奏、驳、论、议、反文、弹文、荐、教、封事、白事、移书、铭、箴、封禅书、赞、颂、序、引、志录、记、碑、碣、诰、誓、露布、檄、明文、乐府、对问、传、上章、解嘲、训、辞、旨、劝进、喻难、诫、吊文、告、传赞、谒文、祈文、祝文、行状、哀策、哀颂、墓志、诔、悲文、祭文、哀词、挽词、七发、离合诗、连珠、篇、歌诗、遗命、图、势、约。”共85类文章名。此前曹丕《典论·论文》所讲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八体,陆机《文赋》所论诗、赋、碑、诔、铭、篇、颂、论、奏、说等十体,及今人所辑挚虞《文章流别论》所及颂、赋、七、箴、铭、诔、哀辞、哀策、解嘲、碑、图谶十一体,李充《翰林论》所论赞、表、驳、论、议奏、盟檄、诫诰、五言诗、赋等体,大致皆在其收罗之内。蔡邕《独断》所列策、制、诏、戒、章、奏、表、驳议,加上《后汉书·蔡邕传》所言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等文体,仅“制”一类《文章缘起》未立体。而考《独断》所释:“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刺史太守相劾奏,申下上,迁书文,亦如之。其征为九卿,若迁京师近宫,则言官具言姓名,其免若得罪,无姓。凡制书者有印使符,下远近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唯赦令赎令召三公诣朝堂受制书,司徒印封。露布下州郡。”可见,在《文章缘起》中“制”已拆分为玺书、露布、诏、令、弹文等体。同样,备受《提要》指责的“表”与“让表”的分类,也正源于作者的这种拆分。

《文章缘起》全书所录85类文章名,在四库馆臣眼中可能显得琐碎,不合他们讲求简约的文体分类思想。但《文章缘起·序》已经明确说明,他著录的是秦汉以来“圣君贤士”所著之“文之始”,这是对从六经独立出来的文章学初始阶段的历史记录。秦汉以来,文章从经学体系中独立出来,任昉时代文体学方兴未艾,人们的认识也相当多元。《文章缘起》反映的“琐碎”,或者在后人眼中“颇疏”、“未协”,也许恰恰真实反映出秦汉以来文章学的初始状态。至于文体分类之详略,在中国文体学史上从来就没有定论与共识。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任昉的《文章缘起》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自晋代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追溯事物创始的著述风气。晋崔豹著《古今注》3卷,原释事物创始之意。与任昉年代相仿的谢昊著有《物始》10卷,晚于任昉的刘孝孙著有《事始》3卷,任昉《文章始》与这些著述同出一辙,都反映了当时探讨万物起始之风。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当时探讨文章渊源的也大有人在,但任昉的方法方式与众不同。陈振孙认为该书“但取秦汉以来,不及六经”[2],无论他的评论是否带有贬意,的确拈出了该书的特点:会心之处于六经之外。这正是此书与前后那些言及文体必溯至六经的文论之区别[3](P10)。《文章缘起》所标举的作品大致是六经之外,秦汉以来有明确的创作年代、创作者,有一定典范意义的独立完整的篇章。它体现出任昉关注的重点是脱离经学束缚之后个体的文章创作,创造性地以簿录的方式展现了他心目中具有一定独立性与典范性的文章学谱系。任昉《文章缘起》是一部简短但绝不简单的书,它有许多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研。

[1]续修四库全书:第121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吴承学,陈赞.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J].学术研究,2006,(1).

[3](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文体学秦汉文体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
文体家阿来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