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朐邑庙山窝铺张氏研究
2013-08-15张克刚
张克刚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一部家族的历史往往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发祥于中国五镇沂山北麓、汶河上游两岸、临朐、昌乐、安丘三县交界处这片土地上的山东朐邑庙山卧铺张氏家族,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成长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有影响的张氏家族、齐鲁大地的名门望族。名门德寿书香,可谓概括地说明了山东朐邑庙山卧铺张氏的基本特质和历史概貌。
一、山东朐邑庙山窝铺张氏称谓由来、文物遗址和主要居住区域
(一)称谓由来
在古代,为了区分不同地区的姓,一般在姓氏面前标出郡县乡名,而且代表着一种社会地位和权利。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奉政大夫张选,首立石谱,定名为:朐邑庙山张氏。之所以定名为朐邑庙山张氏,朐邑是县的名字,即临朐县;庙山是社的名字,即庙山社。以后历经6次续谱,均沿用此称。但是,由于窝铺村是朐邑庙山张氏的发祥地,同时还是族莹地。2006年8月,为了便于世界各地族人寻根问祖,在原名中加进了发祥地“窝铺”字样。于是变成了“朐邑庙山窝铺张氏”(以下简称庙山窝铺张)。
(二)文物遗址
朐邑庙山窝铺张氏家族历经600多年历史沉淀,文物遗址较多,代表性的有:
1.庙山“四月雪”。四月雪是庙山村村西两株古老高大的流苏树的俗称。这两株流苏树,是元末庙山村庙山窝铺张族人张化禄(应是5世族,待考)的心爱之物。张化禄擅治眼疾,喜养花草,尤钟情于盆栽的三株流苏。去世后,家人为寄托哀思,就把三株盆景移栽到坟前,让它们日夜守护着主人。几百年过去了,主人的坟丘早已不见踪影,就连曾经的庙宇也没有了痕迹,三株勤勉的流苏却依然忠实地守护着主人的家园。每年阴历的四月中旬,两株树花开满枝,洁白如雪,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四月雪”。两株“四月雪”,相距十余米,高二十几米,东西冠幅二十五米,南北三十米,形成近千平方的浓荫,树影婆娑,冠如华盖,蔚为壮观。令人遗憾的是,三胞胎的一棵,在1944年被日伪汉奸伐去修了炮楼。庙山“四月雪”述说着元末明初以来六百多年的沧桑与生机,见证了朐邑庙山窝铺张氏家族的繁衍历史,传承孝道、弘扬文化、寄寓希望,是庙山窝铺张家族的家宝,也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张氏宗祠。张氏宗祠于2012年重建而成,地处风景秀丽的仙月湖西岸、窝铺村南、马头山阴、凤凰岭阳,距离庙山四月雪3公里。祠前立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祠内有明清以来多块石碑。张氏宗祠是根据朐邑庙山窝铺张氏家族族莹——卧铺大林修建的,已经成为昌乐县仙月湖风景区里一个著名景点。朐邑庙山窝铺张氏家族族莹——卧铺大林淹没在张氏宗祠东300米处仙乐湖水中。当年面积为几百亩地,其中缮林(墓)地为三百六十亩;林(墓)地内有张氏宗祠、忠义牌坊、御封下马石、落轿碑,历代帝王亲书巨碑三十多座。
3.明朝皇帝诏书。7世张柱于明朝万历5年和14年两次获诰封。《封诰》原件在文革中丢失,现有复制品存世。《封诰》两篇,是研究明史的重要文字资料。
(三)主要居住区域
元朝末年,张氏始迁祖二公,自直北省河间府东光县迁徙临朐,居大高家庄东道左(今临朐山辛寨镇大高庄村),其子大川迁双山社,大川三子文礼由双山社迁白塔,草创窝铺村,从此人丁兴旺、繁衍生息。庙山窝铺张家族集中居住区在临朐、昌乐、安丘三县交界处,方圆几百平方公里,主要居住村庄:
昌乐县高崖库区窝铺村。三世文礼“锹土诛茅,草草架木”,草创窝铺村,目前主要是庙山窝铺张。
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明朝永乐年间,张氏4、5世期间,有一支从窝铺派迁此立村,因村东南有苗山子,村名初称“苗山”,后村内建关帝庙,遂称“庙山”。目前该村人口以庙山窝铺张为多。
临朐县柳山镇城头村。临朐县柳山镇东南有村曰“城头”,当地群众传有“临淄为京、城头为城”的俗语,春秋时代就是一座城池。临朐旧志载:东汉时在此设朱虚侯国,朱虚故城即城头村。后世战乱不断,地上遗存几无踪迹。庙山窝铺张氏6世始迁城头后村。
昌乐县高崖库区寺后村。从窝铺村迁出立村而来,目前主要是张氏人口。
昌乐县高崖库区白塔村。现昌乐县高崖库区史称白塔公社、白塔乡、白塔镇。白塔村,因为村中有一座白塔而得名。古代原白塔村头有一白马庙,庙内建有白塔一座,后人以此塔名定为村名,故称白塔。11、12世庙山窝铺张迁驻白塔,目前白塔村主要是庙山窝铺张人口。
昌乐县高崖库区赵庄村。赵庄村在白塔村正南边,当时称白塔南庄,概因为是“白塔照着的村庄”,后来演变为“赵庄”。11、12世庙山窝铺张迁驻,目前赵庄村主要是庙山窝铺张人口。
安丘市辉渠镇绪泉村、雹泉村,以及目前属于昌乐县高崖库区的前河野、后河野、张家楼、克家洼、黄冢坡、卧牛石官庄、董家庄、栗行、西寺后、孙家沟、刘家沟、魏家沟、史家沟、南高家庄、北段、黄塚坡、阎家河、南洋河、北洋河、大沟、池子、建新、洛村、山坡、山坡西沟等等周围地区张氏,多数为庙山窝铺张。
二、庙山窝铺张氏家族基本特质和历史概貌
600年栉风沐雨,600年生死存亡。庙山窝铺张的发展史,折射了中国近600年以来的历史,更是记录了临朐、昌乐、安丘三县交界处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一)庙山窝铺张氏家族是一个名门家族。明清时代,庙山卧铺张家族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五品官员有:
6世张选,官至五品,敕赠文林郎,累赠奉政大夫。
7世张柱,字云衢,官至五品,明嘉靖四十三年举人,授直隶庆都县知县,刚方正直,敷政有法,环邑悦服,万历十四年升南阳府同知,升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因政绩显著,清正廉洁,曾获万历皇帝两次(万历五年、万历十四年)“诰封”。妻鞠氏、继妻李氏俱封宜人。
张怀英,太学生,咸丰十一年(1851年),皖寇侵犯临朐,率村中弟子于穆陵关御敌,保县境安全,知县上奏,授五品顶带。
除了五品官之外,六品、七品不乏其人。
一般而言,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家族出现几个五品官并不惊奇。需要指出的是,张选和张柱是父子俩。父子皆五品,两诰集一人,则实不多见。正是由于有了父子皆五品的地位和荣耀,才确立了庙山窝铺张的族名,立了石谱。
(二)庙山窝铺张氏是一个德寿家族。纵观庙山窝铺张史,芸芸众生,几乎每一世都有寿官之人。试列举之:
3世,文礼“自双山徙居白塔北原,志卓行修,勤俭肇业,蒙赐冠带,卒年九十有五岁”,见五世孙,赐冠带寿官。(据《石谱序》记载)
4世,张鑑,见五世孙,年九旬,明成化年间寿官。
5世,张昪,寿官。
6世,张选,享年八十有四。
8世,张教传,寿官。
9世,张茂楠,寿官。
等等,不一而足。
所谓寿官,是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以后出现的、逢恩诏颁下时赐予“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即德寿兼备老人的一个头衔。对老人年龄要求,有所不同。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因此对当时人来说格外珍贵。十九次时的年龄为:1、天顺二年——百岁;2、天顺八年——九十岁;3、成化十一年——九十岁;4、成化二十三年——八十岁;5、弘治五年——九十岁;6、弘治十八年——八十岁;7、正德五年——八十岁;8、嘉靖元年——八十岁;9、嘉靖三年——八十岁;10、嘉靖七年——八十岁;11、嘉靖十二年——八十岁;12、嘉靖十五年——八十岁;13、嘉靖十七年——八十岁;14、嘉靖十八年——八十岁;15、嘉靖二十年——八十岁;16、隆庆六年——七十岁;17、万历十年——七十岁;18、万历二十九年——七十岁;19、万历三十四年——七十岁。需要指出的是,已受旌表的孝子,寿官可提前到六十岁授予;寿官是经由地方推举的方式产生的,清朝时代也有寿官。
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明清时代,人们的寿命能够达到耄耋之年,而且几乎辈辈都有,实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是:
1.地处忠善之乡,素有忠善仁寿之族风。明、清两代至民国前期,临朐境内区划实行乡、社制。全县分为礼让、孝慈、仁寿、忠善4个乡。各乡所辖社数,不同时期略有增减,变化很小。双山、辛山、庙山等都是社的建制,都隶属于忠善乡。庙山卧铺张家族相对集中居住地跨忠善、寿仁两乡,主要是临朐县忠善乡双山、辛山、庙山社和仁寿乡的赵庄社等。仁者寿,德者寿。忠善、仁寿之乡多出长寿之人,也是情理之中。
2.顺应天时,与世无争,心态平和。始祖张二公,实是尊称,元末勋将,其真实姓名至死大家都不得而知。元末明初,人们背元归明,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张二公由河北河间府避难而来,隐居临朐双山之阳,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3世张文礼虽然自双山徙居白塔北原,志卓行修,勤俭肇业,草创窝铺,富有开拓精神,但也颇有张二公“隐居”之遗风,故能享年95岁。
3.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适宜人居。庙山卧铺张居住的区域,是以沂山北麓、汶河上游两岸、方圆上百平方公里的河岭相间地带。汶河发源于沂山东麓,经临朐县沂山镇流入境内该区域,域内河段长15华里。双山河、东风岭和魏家沟河和洋河3条季节河,为其附近这一段的支流。同时,域内山岭连绵。主要有马脚岭、东风岭和白石岭。马脚岭位于洛村、前河野、后河野一带,昌乐、临朐两县曾经在岭顶分界,过去商贾行人常在此歇脚,闻名方圆百里;东风岭自东寺后起一直至大沟,有石山、唐山等山头,黄冢坡北面的冢子岭与北段东北岭相接;白石岭位于汶河东岸,上有钟山。河岭相间,空气清新,是难得的宜居之处。上世纪60年代,高崖水库修建以后,更显出该地良好的地理特点和风貌。冬暖夏凉,更是宜居。以庙山卧铺张之一的昌乐高崖库区赵庄为例,不到300口的村庄,清一色的庙山卧铺张,8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0人,人称“长寿村”。
(三)庙山窝铺张氏是一个书香家族。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个名门德寿家族的兴旺,必然离不开书香的滋养和支撑。读书成才,既是产生名门德寿家族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庙山窝铺张后辈定住世界各地的主要途径。
所谓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在清朝,监生是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据不完全统计,庙山窝铺张氏有据可查的监生11名:张化沾、张泽普、张泽远、张泽超、张邦翰、张祥光、张瑞光、张朐楷、张含英、张雅音、张曾三。
所谓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是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据不完全统计,庙山窝铺张氏有据可查的庠生33名:张居方、张居安、张居位、张居重、张诗、张谕、张履经、张履亨、张熙声、张明经、张逊、张风化、张筠、张侐、张侠、张懿范、张琂、张这极、张闳音、张喆、张珗、张体宪、张从宪、张永华、张化霑、张芹、张锡祉、张在兹、张兆趾、张元和、张观光、张思恭、张逢甲。
庙山窝铺张氏不仅涌现出了一批监生、庠生,而且出现了一批优秀文人。
8世,张居珍,明末贡生,授知县职,改任济宁州学正,素行端方,评为理学宗风。
9世,张初旭,字熹若,约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中举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丙戌科傅以渐榜3甲第58名进士,次年选授湖广辰州府推官,因战事路阻未能按期赴任,沅陵道阻,留武昌,后投洪承畴幕下,授其为长沙司理(正六品),后以病为由,力辞回乡。“士以誉而进,必以毁而退,吾不为也。”晚年患病卧床数年,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一生著作不菲,计有《大易心镜》、《心法》、《四书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