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氏家训》程度副词系统考察

2013-08-15金红梅张家合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颜氏家训引申为中古

金红梅, 张家合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颜氏家训》是传世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语言“虽野人女子,走卒儿童,皆能诵其词而知其义也”①,因此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古时期语言的面貌。《颜氏家训》的研究,多集中在句校勘、词语训话等方面,语法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程度副词与人类认知心理密切相关,能够较为真切地反映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下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全面考察《颜氏家训》程度副词系统面貌,并探讨汉语程度副词体系的发展变化及其特征。

根据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的异同,《颜氏家训》的程度副词可分为至极、太过、大甚、更加及略微等五类。

一、至极类

至极类指用来表示程度达到顶点的一类程度副词,它们在《颜氏家训》中不太多见,仅有“至、最、极” 等3个②,它们均见于上古汉语,中古时期继续使用。“至”本为“到达”义动词。李圃认为:“至,甲骨文至从矢,下面指示符号一,指地。”“至字以箭由空中到达地面表达到义。”[1]到达某地必有终点,最初“至”的对象是具体处所,然后扩大到时间,当“至”的对象由具体的处所、时间变为抽象的性状时,“至”就由动词逐步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程度副词“至”上古已很常用,《颜氏家训》中5例,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短语等,如:

(1)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名实)

(2)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教子)

《说文》:“最,犯而取也。” 程度副词“最” 似与此义无关。《小尔雅·广诂》:“最,丛也。”《玉篇·曰部》:“最,齐也,聚也。”《集韵·泰韵》:“最,聚也。”“最” 表程度,由其“聚集” 义虚化而来。《广韵·泰韵》:“最,极也。”《字汇·曰部》:“最,尤也。” 上古“最” 已比较成熟,《颜氏家训》中的使用少于“至”,共2见,修饰形容词,如:

(3)江南语曰:“梁有三何,子朗最多。”(文章)

(4)所以江南诗古本皆为丛聚之丛,而古丛字似最字,近世儒生,因改为最,解云:“木之最高长者。”(书证)

“极”本为名词,指房屋的中栋、正梁。《说文》:“极,栋也。”后引申为顶点、最高的地位。《广雅·释诂四》:“极,高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极,凡至高至远皆谓之极。”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极,屋脊之栋也,今人谓高及甚为极,义出于此。”可见,程度副词“极”正是在名词基础上不断虚化而来的。《汉语大词典》:“极,程度副词。犹甚,最,很,狠。”“极” 在《颜氏家训》 中仅1例,即:

(5)医方之事,取妙极难,不劝汝曹以自命也。(杂艺)

二、太过类

太过类指用来表示动作或性状程度超过常规的一类程度副词。《颜氏家训》中太过类词语有“已、过、太”等3个,“已、太”见于上古,“过” 为中古新兴的程度副词。“已”还可写作“以”,《汉语大字典》:“`以'表示程度深,相当于 `太'、`甚'。” 又:“`以' 通 `已'。太;甚。” 现将《颜氏家训》 中的“已”、“以” 一并统计为“已”,共 6例,用于形容词之前作状语,如:

(6)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慕贤)

(7)女之为累,亦以深矣。(治家)

上古汉语中“过”主要用作动词,充当句子谓语,如《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与“经过” 义相关的“渡过” 义,上古亦有使用,如《尚书·禹贡》:“北过降水,至于大陆。” 由“经过” 义又引申出“超过,超越” 义,如《论语·公冶长》:“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过” 在这些句子中充任谓语,后接成分为名词或代词等体词性成分,“过”与其后接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只有当“过”的后接成分为动词时,“过”才可能容易发生虚化。根据调查,程度副词“过”较早见于东汉时期文献,如:

(8)无经艺之本,有笔墨之末,大道未足而小伎过多,虽曰吾多学问,御史之知、有司之惠也。(《论衡·程材》)

“过”产生以后,使用渐多,一直沿用到近现代汉语之中。《颜氏家训》 中“过”3见,如:

(9)近在议曹,共平章百官秩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风操)

(10)然而此艺不须过精。(杂艺)

(11)太公曰:“养女太多,一费也。”(治家)

三、大甚类

大甚类指用来表示表示动作或性状的程度很高的一类程度副词。《颜氏家训》中大甚类词语数量很多,其中沿用上古的成员有“甚、殊、大、何其、孔、深、良、尤、偏、盛、一何” 等,它们的使用差别较多,表现各异。“甚” 本为形容词,义为“过分、厉害、超过一般” 义,充当谓语。后逐渐虚化为副词,表程度高。程度副词“甚”的用法在上古时期已很常见,中古以后使用更多,是《颜氏家训》最常见的大甚类副词,共26见,修饰形容词、动词及其短语,如:

(12)李登声类以系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考校。(音辞)

(13)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风操)

《说文》:“殊,死也。” 如《管子·入国》:“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引申为“断绝”义,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塞其前,断其后之木而弗殊。” 又引申为“区分、区别” 义,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又有“差异、不同” 义,如《易经·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 再发展出“超过、特出” 义,如《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坐中数千人,皆言夫殊。”最后再引申为甚义副词,《颜氏家训》中共9例,如:

(14)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治家)

(15)而为执政所患,随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微染风尘,便乖肃正,坑阱殊深,疮未复,纵得免死,莫不破家,然后噬脐,亦复何及。(省事)

“大”本为形容词,与“小” 相对。《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如《诗经·小雅·吉日》:“发彼小,殪此大兕。”“大”从其形容词义虚化出程度副词用法,表示程度深。上古汉语“大”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中古继续广泛使用,《颜氏家训》中凡5见,主要修饰形容词,如:

(16)闻吾此说,初大惊骇,其后寻愧悔焉。(勉学)

(17)时太原王劭欲撰乡邑记注,因此二名闻之,大喜。(同上)

“何其”最初表示“怎么那样”、“为什么那样”,用于疑问句,如《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有君命,何其速也?”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它们逐渐凝固为一个词,表示程度高。“何其”在上古已有不少用例,中古以后继续使用,《颜氏家训》中共5例,如:

(18)近代文士,颇作三妇诗,乃为匹嫡并耦己之群妻之意,又加郑、卫之辞,大雅君子,何其谬乎?(书证)

(19)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归心)

其他沿自上古的大甚类副词“孔、深、良、尤、偏、盛、一何” 等,在《颜氏家训》中使用不多,兹不一一举例。

中古新兴的大甚类词语,有“颇 (高)、笃、全、特、独、酷、颇自、雅、雅自” 等。《说文》:“颇,头偏也。” 段玉裁注曰:“引申为凡偏之称。”“颇”从名词引申为形容词,又从表示“偏”的形容词意义虚化为副词,用于形容词、动词之前,表示程度不居中、偏向一面,有时表示程度偏高,有时表示程度偏低。学者一般认为表程度低的“颇 (低)”始见于西汉,表示程度高的“颇 (高)”的始见时代有争议。通过对上古、中古文献的考察,我们认为“颇(高)”产生于东汉,之后发展迅速。“颇 (高)”在《颜氏家训》中共15见,使用量仅次于“甚”,修饰形容词及动词短语,如:

(20)其字虽异,其音与义颇同。(书证)

(21)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风操)

《说文》:“笃,马行顿迟。”《说文》:“竺,厚也。”“竺”后专指“天竺”,而“厚”义便借“笃”来表示。段玉裁注:“古假借笃为竺字,以皆竹声也。二部曰:`竺,厚也。'笃行而竺废也。”“厚” 即“坚实、牢固” 也,如《诗经·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彼其之子,硕大且笃。”又表示“丰厚、深厚” 义,如《尚书·洛诰》:“王曰:`公功迪笃,罔不若时。'”程度副词“笃” 即从此义发展而来,始见于中古文献,《颜氏家训》中共3见,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短语,如:

(22)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教子)

(23)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名实)

其他中古新兴的大甚类副词“全、特、独、酷、颇自、雅、雅自”等,在《颜氏家训》中使用不多,此处例句从略。

四、更加类

更加类指用来表示动作或性状程度的增加或变化的一类程度副词。《颜氏家训》中更加类词语有“益、弥、更、愈、倍加”等5个。“益、弥、更、愈”均见于上古汉语,“倍加”为中古新兴的副词。“益” 是“溢” 的古字,本义指水满而溢出。《说文》:“益,饶也。”王筠《说文释例》卷四:“益之水在皿上,则增益之意,即兼有泛溢之意。溢似后来分别文。”由水涨而泛指任何事物的增加、增益,进而引申出程度副词用法,上古、中古常见。《颜氏家训》中“益“10例,是最常见的更加类副词,修饰形容词及动词短语等,如:

(24)今则唯欲其骁,益多益喜,乃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之名。(杂艺)

(25)吾观近古以来,尤精妙者,唯京房、管辂、郭璞耳,皆无官位,多或罹灾,此言令人益信。(杂艺)

“弥”,弓张满,《字汇·弓部》:“弓张满也。” 又表示一般的“满、遍” 义,如《周礼·春官·大祝》:“国有大故天,弥祀社稷祷祠。”郑玄注:“弥,犹遍也。”由此引申,获得“更加” 义,《小尔雅·广训》:“弥,益也。”《广韵·支韵》:“弥,益也。”“弥” 表程度,上古、中古常用,《颜氏家训》中4见,基本用于形容词之前,如:

(26)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勉学)

(27)丧家朔望,哀感弥深,宁当惜寿,又不哭也?(风操)

更,本义是改正、改变。《说文》:“更,改也。” 如《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引申出“更换、变易”义,如《左传·昭公三年》:“景公欲更晏子之宅。”由此引申出表程度的用法。“更”是汉语最重要的副词之一,上古时期刚刚萌芽,中古以后使用渐多,《颜氏家训》 中共3例,常用于形容词之前,如:

(28)今人避讳,更急于古。(风操)

(29)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文章)

“愈”,本为动词,“超出,超过” 义。《玉篇·心部》:“愈,胜也。” 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愈” 用作程度副词是从“超出,超过” 义虚化而来。“愈”是上古时期使用最多的更加类词,中古以后使用减少,《颜氏家训》中共2例,用于形容词之前,如:

(30)投壶之礼,近世愈精。(杂艺)

(31)疑其不信,欧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勉学)

“倍加”为同义词语“倍”“加”构成的并列式副词,始见于中古使用不多,仅1见,即:

(32)吾甚怜爱,倍加开奖。(勉学)

五、略微类

略微类指用来表示程度低的一类程度副词。《颜氏家训》中略微类词语的使用不是特别频繁,沿用上古的主要有“略、少、颇(低)”等3个,中古新兴的成员有“稍、粗、小小”等 3个。“略”,本义为经营天下,《说文·田部》:“略,经略土地也。”由此引申出“谋略、谋划”义,谋略一般只是大体轮廓,故引申出“大旨、简略、减少”义,再虚化出“略微、稍微”义。表程度的用法在上古汉语已见,但用例不多,中古以后用例略有增加,《颜氏家训》中使用3例,如:

(33)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归心)

(34)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省事)

《说文·小部》:“少,不多也。”“少” 表程度是由“不多” 义发展而来。“少”是汉语重要的略微类副词,始见于上古时期,中古、近代汉语一直沿用。“少”在《颜氏家训》中3见,如:

(35)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教子)

(36)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兄弟)

《颜氏家训》 中“颇 (低)” 仅1见,即:

(37)然而每见文士,颇读兵书,微有经略。(诫兵)

中古新兴略微类词语使用不是很多。“稍”,本指禾末。《说文·禾部》:“稍,出物有渐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稍,按此字当训禾末,与秒为谷芒者别。由此引申为小。《广韵·效韵》:“稍,小也。” 如《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稍事,设荐脯醢。”又引申为“稍微、略微”义程度副词,较早见于东汉,《颜氏家训》中共2例,即:

(38)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栈:“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教子)

(39)稍醒而觉体痒,爬搔隐疹,因尔成癞,十许年死。(归心)

“粗”,本指糙米、粗粮。《说文·米部》:“粗,疏也。”如《庄子·人间世》:“吾食也执粗而不臧。” 引申为粗疏、粗略、不精细,如《荀子·正名》:“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杨注:“粗,略也。” 后进一步引申为“略微” 义副词,较早见于魏晋时期,《颜氏家训》中仅1例,即:

(40)且十中六七,以为上手,粗知大意,又不委曲。(杂艺)

“小小”为重叠式副词,使用不多,1例,即:

(41)微解药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皇甫谧、殷仲堪则其人也。(杂艺)

六、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颜氏家训》程度副词系统具有中古汉语的基本特征,与上古汉语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反映了中古汉语的过渡性质。不过,由于其处于中古汉语的后期,中古时期的一批程度副词如“转”、“伤”等,并未出现于在《颜氏家训》之中。这些词语或者多用于中古汉译佛经,如“转”等,或者使用范围有限,不见于《颜氏家训》,如“伤”等。此外,近、现代汉语常用的一些程度副词,如“越”、“越发”、“煞”、“很” 等,《颜氏家训》 时代,尚未萌芽和产生。

[1]李圃.甲骨文选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7.

注释:

①颜邦城.三刻黄门家训小引.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625.

②这里将使用频率高的程度副词排在前面,使用频率低的排在后面.下同.

猜你喜欢

颜氏家训引申为中古
颜氏家训
兔死狗烹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神奇汉字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颜氏家训》的语言风格及修辞艺术探究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一起来说流行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