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2013-08-15徐松洲
徐松洲,徐 蓉
(1.鄂州市吴都中学,湖北 鄂州436000;2.鄂州实验中学,湖北 鄂州436000)
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思想品德课要想取得一定的实际教学效果,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就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长期的、大量的、有价值的教学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水平、教学风格、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兴趣、经验、学习水平等要素,为了更好地把课堂教学改革向前推进一步,把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打造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理想状态,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锻造和持续提升。
一、转变教学观念,打造和谐高效教学状态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教育对象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理解掌握运用课本知识、发掘潜能、提高能力,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是教的主体,通过教师必要的、及时准确的方法指导,使教育对象更快捷、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贯穿于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教学状态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以及整个课堂的目标达成度。传统的课堂教学状态存在如下弊端: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学活动变成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活动,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教师制订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长期在这样的课堂状态下,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容易失去工作热情,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渲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这样的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高效课堂。
二、提升专业能力,成就灵动、个性的政治课堂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能力等,思想品德教师应以“裸讲”为主,锻造包括导入、语言、讲解、提问、演示、板书、变化、强化、课堂控制、结束技能等传统基本功,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育人智慧,丰富教育艺术,致力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调整教学环节,实施新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善于把课堂中有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比如,教学中学生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的提问和回答,课堂交流讨论中学生的奇思妙想等,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因势利导,催生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对预设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尊重学生差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及时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例如在讲“以德治国”一节内容时,笔者联系广东女孩“小悦悦事件”,类比分析中国近年来的“看客”现象,阐明必须实施以德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以此来挽救公民道德素质下降危机。一同学则提出:“依据依法治国方略,比照欧美和韩、日等国家做法,中国可以仿效考虑增设‘见危不助’罪,从法律上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而且这样更好地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针对这一突出性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就此展开广泛讨论,教给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既升华理解了教学内容,又适时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样就机智地处理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教学环节和谐完美。
(三)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中教学文本内容同现实社会生活内容有机衔接,凸显教学的时代感和鲜活性,教师要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发散,善于拓展,放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教材之外寻找活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振兴民族文化”一课时,笔者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以及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丰富了课本知识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价值、作用的认识。
(四)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用教师内心的和谐去感染成就学生内心的和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用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坚强自制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师生共同找到精神愉悦和恒久幸福的圆满境界,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三、加强学习指导,培养有思想、有灵魂、高素质的大国民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懂学习、爱学习、会学习,培养学生从熟能生巧到举一反三再到融会贯通最后达到无师自通的四种学习境界,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应该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和提升的核心。“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它是学习力中最讲科学含量、最讲技术操作的品质,其优劣程度决定着一个人学习的成败。”(哈佛学习格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例如,在组织复习“科教兴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时,笔者在制定复习课基本策略时,考虑将两者作比较,以“科技和思想文化,谁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这一论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分组自由搜集论据,阐述观点,学会如何处理信息、更新信息,提炼观点,论证结论。教师只作评论没有结论,让学生在感受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更享受到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造的甜蜜和幸福。“2012 年地球灾难说”让一些人对人类命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开始倾斜;当今世界,物欲横流,技术与物质严重影响了人的精神世界,导致青少年思维定势和“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移;广东“小悦悦”事件等一系列“看客”现象,惊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人性的泯灭和道德的滑坡;老百姓收入低,没有话语权,没有表达意愿的渠道等事关人民尊严的社会反差;坐豪车、住别墅、穿名牌,打扮得珠光宝气,自认为是“贵族身份”的社会现象等,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无法回避社会热点、社会现状,拷问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中学政治课堂应致于公民教育和灵魂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向往美好的精神世界,如向往博爱、自由,懂得敬畏、感恩,追求崇高理想、高尚人格,塑造真、善、美的心灵,引导学生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权力崇拜的学校,培养不出公民。没有健康的人格,便没有优秀的人才。大国崛起,需要理性从容的大国民心态,未来的国民素质决定着一个大国的发展方向和发达程度。“我们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独立创造能力的人,他们有能力在全国和全球过着奉献性的生活。”(哈佛格言)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