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战略思考

2013-08-15王远启袁春红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参政党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王远启 袁春红

(1.2.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1]当代中国开放性环境中的文化建设,需要参政党的积极参与,并切实发挥有益的作用。参政党对于如何利用自身条件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既要保持清醒的理论思维,又要看到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认真分析制约参政党发挥作用的主要问题,从战略上理清思路,探寻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路径依赖。

一、文化建设对参政党的总体要求

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在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中找准参政党的位置、角色,增强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的使命感,努力发挥参政党的特有优势,不断探索参政党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为文化建设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作出参政党应有的积极贡献。

1、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参政党的理论武装,是新形势下保持参政党理论上成熟、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提高政策执行力。参政党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增强政策把握能力,切实提高广大成员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健全运行机制。加强参政党参与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必须在各个具体环节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多党合作制度,要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配套性以及实效性,加大制度的整合力度,形成配套体系。

4、发挥参政党优势。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具有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拥有作为政治联盟的政治社会资源和巨大优势,能够广泛联系和教育社会各阶层群众,推动文化价值的整合、创新和发展,能够为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2]由此决定了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角色定位。

1、参政党是主流文化价值的维护者。各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维护者,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民主党派坚持多党合作制度,传承优良传统,搞好政治交接,有力地维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参政党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决策、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通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通过人民政协进行民主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参政党不仅参与党和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决策全过程,而且是民主监督的重要主体。

3、参政党是中共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政党通过参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而且能够结合各行各业的具体情况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实处,并在贯彻执行中提出有益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合理意见与建议。

4、参政党是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各民主党派通过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实践,围绕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履行参政党基本职能,利用参政党的各种资源服务于文化建设。民主党派成员通过不同渠道参与不同层次的文化建设活动,有些成员则通过本职工作向社会奉献优秀文化产品。

三、制约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着“一统就死”与“一放就乱”的矛盾。“统”要有灵活性,要在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探索解决问题;“放”要有原则性,要在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引领地位。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的适用于文化建设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主要是通过政党的利益代表和文化引领作用,通过多党合作的制度平台,对社会各阶层各群体进行思想教育、价值引导和文化整合。现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主要是强调发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主导性作用,而对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文化建设功能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有效激发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文化活力,一些创新性的思想宣传手段和方式就会被抑制,就难以产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产品。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在相对滞后的文化管理体制中,“统”往往多于“放”,强调原则性多于灵活性,单纯以回避政治风险代替释放内在活力,导致参政党抑制或丧失了文化活力。对于多党合作制度而言,这种滞后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这种根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作型政党制度,缺乏良好的文化展示平台,以致造成社会对多党合作制度的种种误解。长期以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和参政党活动的文化信息,仅见诸几个国家级媒体与各民主党派报刊和网站的有限报道,且内容雷同。主流媒体大量报道执政党相关信息及各方面社会信息,关于参政党的文化发展信息很少,只是在每年“两会”召开期间有意进行突击性报道。比如2011年,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该规划,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民主党派中央及河南省委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是社会媒体多报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规划、政策、效益等等,却鲜有人关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参政党在幕后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此外,关于人大、政协的报道都是以人大委员或政协委员的名义,而不能用某党派或者参政党的名义,主流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和冷落了民主党派。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参政党文化建设的信息无法在主流媒体的平台上以常态化的方式进行报道。如何建立多党合作制度以及参政党的文化展示平台,将其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推向大众,既是多党合作制度宣传,也是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发挥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积极作用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应搭建社会化的文化展示平台,以生动鲜活的文化现象,全面展示我国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立体呈现参政党在我国文化建设的作用。但这并非只是参政党内部事务,它与我国文化管理体制、统一战线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息息相关。

四、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现阶段要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政策配套、公众参与、搭建平台等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种载体,发挥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参政党方面来看,其着重点在以下几方面:

1、以探索参政党建设规律为重点,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参政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面临着如何提升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理论先行”,就可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少走弯路。应对参政党理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理论视野;借鉴执政党理论建设的有益做法,创新理论研究机制,搭建理论研究合作交流平台,实现理论研究资源互补;运用多种手段,切实加强多党合作和参政党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深入总结参政党建设经验,探索参政党建设规律,为参政党建设和发展能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参政党提升履职水平。在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阶段,参政党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参政党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好地参政兴国、提升履职水平、推动科学发展,成为参政党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面对民主党派工作关系涉及到的各方面矛盾,尤其是针对目前民主党派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应坚持改革创新、制度创新,积极争取中共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从源头上理顺关系,破解深层次难题。重点是建立健全参政党内部和外部的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参政党党内领导和监督体制,探索新形势下参政党思想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组织建设的工作制度,由此使参政党的工作运行更加顺畅、协调,使参政党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3、以参政党文化建设为基础,扩大参政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参政党文化是参政党建设的灵魂,一个具有优良传统和文化优势的参政党能更好地发挥协助执政党整合社会文化价值的建设性作用。在参政党文化建设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利用民主党派的政治优势、组织资源和文化特色,发挥参政党文化整合社会多样性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整合社会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成员正确认识和看待西方民主和多党制,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把握力,增进多党合作制度的文化认同,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政党是把一端架在社会,另一端架在国家上的桥梁”,或者说,“政党就是把社会中思考和讨论的水流导入政治机构的水车并使之转动的导管和水闸”[3](P39)。参政党文化建设,要与参政党成员思想实际相结合,与参政党履行职能相结合,与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相结合,要深入社会实践,深入基层群众,增强参政党文化对所联系社会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进社会对参政党的理解和支持,在实践中推动参政党文化建设。

4、以社会实践为动力源泉,提高参政党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度。社会实践胜过百所大学。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触及人类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脉动,使之呈现一种全新的发展走向与态势。正如哈佛大学历史学家DawidLandes在《文化至关重要:价值观如何引导人类进步》一书中所称:“如果我们从经济发展中弄懂了什么,那就是几乎一切差异的根源都在于文化。”在当代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反映我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需求的多元文化已进入蓄势待发的发展阶段,思想文化的现代性需求与文化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同时存在,相对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契机遽然而至,以其社会实践的丰富多彩、广阔无边,为各个文化主体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诸种可能。社会实践始终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原生力量,它能自发形成和组织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方式、载体、机制,能自动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文化价值,能激发文化创造的无穷活力。因此,参政党在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寻求来自社会实践的强大动力支持。作为现代新型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新的社会阶层、各利益群体、各社会团体以及各种民间文化社群,必须努力拓展和建设更加广阔、更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空间和新型文化价值。同时,积极整合多元文化价值,弥合文化分歧,唤醒民族文化的新的自觉。参政党要发挥文化界成员身在文化建设第一线的优势,有重点地加强培养锻炼,使之在理论修养、参政议政能力上不断提高;积极组织他们深入文化建设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推动文化创造,成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 7.htm.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英]欧内斯特·巴克.关于政府的若干思考[M].牛津大学出版社,1942.

猜你喜欢

参政党多党合作民主党派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