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中警察身心健康的意义与价值
2013-08-15吴娜,曹超
吴 娜,曹 超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一、前 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2月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一论述凸显了作为“国家机器”、“专政工具”的警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警察在社会生活中,是执法力量,是法治的工具,警察的执法活动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民主的价值表现形式。如果警察这一执法主体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其执法活动就会出现偏差,轻则使执法行动失败,不能解除不和谐因素,重则错误、粗暴执法,引发群体性事件,成为不和谐因素制造者。
二、警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
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人民警察职业活动的必备条件之一。但当前人民警察身心健康现状令人担扰,2004年公安部刑侦局对广东、天津等地的394名基层刑警进行体能素质测试,发现有70%以上的人不能达到《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及格标准[2]。在2006年7月至8月间,公安部专题调研组曾经对广东、四川、黑龙江等九个省的人民警察进行过身心健康方面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这些省的人民警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不合乎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从公安部开通的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公布的信息了解到,许多民警感觉心理压力大,警察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或心理不健康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3]。
三、警察身心健康的内涵
1.身体与心态的健康。首先是身体健康,这是警察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须的存在保证。其次是警察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客观并悦纳自己。同时,心理行为也要符合年龄特征,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愉悦的身心情态多于负性的情态、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2.人格完整。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4]在心理学中,性格与人格是两个联系极为紧密的概念。我国心理学界习惯于将人身上的人格现象称为性格,而将学科领域上的性格研究又称为人格。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取代性格,统称为人格。[5]一个具有坚韧的性格、自尊自重、悦纳自我、良好的品德、务实的作风和奉献的精神的警察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警察。人格完整体现为警察个性心理日趋完善,生活情趣高尚,善于认识自我,正视现实,使警察在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支配下,把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协调一致。
3.人际关系健康。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健康是警察立足于社会这个大家庭的重要存在依据,是心理慰籍的需要所在。健康的人际关系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各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交往的动机纯正,彼此情感认同,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
4.人与环境健康。人与环境的健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警察能与客观现实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即要客观分析环境状况,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努力进行协调,可以改变环境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必要时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条件。
四、警察身心健康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一个人只有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所进行的工作与生活才是正常的社会生活,工作中才不会出现失误与偏差,对人生、对未来才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与追求。如果一个人身心不健康,他的心灵也是不健康的,他的社会认知、价值观与人生观必不正常,他所追求的理想必会与正义和社会背道而驰。警察机关作为党和政府的“窗口机关”,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和公序良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他要努力去化解各种矛盾,调解各种利益冲突,担当各种尖锐冲突与矛盾爆发的消防队员,促进公平正义的实施,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与决策,无法想象一个身心不健康的警察能承坦并完成这些工作。
和谐社会建设有赖于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6]。在这样特殊的转型时期,社会成员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导致新旧观念冲突激烈,一些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欠缺,造成行为上无所适从,精神上无所寄托,因而出现不同的利益诉求与利益激烈冲突。而作为站在最前线、为化解这些矛盾必需努力协调与工作的人民警察,如果身体与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必不能很好地承担这种化解的任务,不能正确面对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与要求,将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与地位。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警察与和谐社会的联动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安工作是一种压力密集型的工作,警察所承受的压力来源比一般从业者广得多。警察不仅作为一个社会人、社会群体介入社会生活,而且作为社会的“执法者”和“问题焦点”,承担一部分社会管理功能,对社会变迁、社会关系产生影响,能动地对社会变革起到促进作用。由于警察系统在国家机器中的特殊地位,往往更容易夜郎自大而陷入自我满足之中,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具有关爱生命、尊重自由、保护尊严、维护公正执法理念的人民警察,不要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的人民警察。因此,关注警察身心健康问题刻不容缓。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对提高警察的战斗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7]
五、警察身心健康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警察作为人类政治生活中裁判纷争、协调冲突的重要机制,它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它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公平正义、推动民主法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警察具有不同于任何国家机关的作用,警察的身心健康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也就不同于其它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常常会出现感知障碍和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一个对外界刺激感受迟钝的人常常会对事物出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现象,显得木讷和呆板,会出现错视、错听,幻视、幻听等假象,而且坚信这种虚幻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从而产生一些错误观念和妄想,进而出现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认识出现偏离,压力下易走极端,难以应对多变的现实工作压力,严重的就会产生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甚至出现打骂、伤人、自残、自杀行为等。[3]
由此可知,一个身心不健康的警察如果不良情绪长期累积得不到释放和治疗,就会产生精神疾病,会危及警察身体健康与生命。如果表现在警察的职务行为中就是在执法行动中出现粗暴执法、违心执法、歪曲执法、随意执法,任意践踏人民的意志、法律的尊严,其办案就会出现办人情案、关系案,就会循私枉法、刑讯逼供,打骂讯问对象,甚至致人伤害,逼迫讯问对象按设定的情况说话,造成冤假错案,不但没有化解矛盾,反而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制造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有的甚至最后引发出大型群体性事件,给他人、社会、组织带来不安定因素。如轰动全国的2005年湖北刑讯逼供佘祥林杀妻冤案,2010年河南的赵作海刑讯逼供而屈打成招案,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所有这些不和谐的冲突事件,都是警察在职务行动中粗暴执法甚至枉法,其价值观与人生观扭曲,在遇到矛盾与利益冲突时,不是以健康的心态冷静解决问题、消除不和谐因素,反而使矛盾激化,冲突扩大化,使不和谐因素扩张。
如果警察带着不健康的心理和心态工作,必将在其执法活动中有所表现,“冷硬横”等简单粗暴的工作态度、酒后驾车、肇事逃逸、冲动时乱开枪等等,甚至因身心疾病导致政治上的不坚定,对现状不满、对理想和事业冷漠等。
六、结束语
现代医学的发展改变了精神与肉体脱离的观念,人类健康相关的变因除了生物学变因之外,还有心理和社会变因。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强调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应该与躯体健康一样,是构成人的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为实现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社会稳定的总要求,每个人民警察都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与时俱进,合理调整身心状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 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02-20(1).
[2] 曹超,郭子贤.和谐社会建设中主体身心健康的价值透视[J].求索,2010(9).
[3] 刘贵萍.压力与警察身心健康[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6):75-78.
[4] 徐美玲.太极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32.
[5]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9.
[6] 杨桃源,杨琳.解读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状态[EB/OL].http://www. tstv. cn/fllm /dyxjxjy/200502 /482. htm.l.
[7] 胡万年.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其应对之策[J].公安研究,2009,(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