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研究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3-08-15邵新杰刘金华姜东昕
邵新杰,田 广,刘金华,姜东昕
(军械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一、前 言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军武器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新型装备融机械、电子、液压、计算机、车辆和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结构复杂、技术密集度大、新技术含量高,是当前我军重点发展的装备。随着这些装备陆续投入部队使用,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保障力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新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着眼于装备发展的新形势,紧跟部队装备保障的步伐,已是院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院校人才培养以新装备教学科研为主导,培养部队急需的维修保障人才,大力加强新装备教学、使用和保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有预见性地开展一些超前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由“应急式”向“超前式”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研究生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全面军事素质,善于对军队建设和作战问题出谋划策的参谋队伍;能够站在科学前沿,组织谋划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科学家队伍;精通高新武器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保障难题的技术专家队伍。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准确对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进行定位,体现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特色,遵循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深化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以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其中,在军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贴部队装备发展来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不足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培养目标直接关系着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随着我军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新型武器装备的陆续列装,作战部队对高层次军事指挥、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需要大批既懂指挥又能保障的高素质应用型军事人才。这就对单一的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研究生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重点为部队培养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根据每个学科的自身特点,实事求是地制订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培养方案,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具有我军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2.军校研究生培养重“学术型”,轻“应用型”
长期以来,我军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一直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在“研究型”人才,主要面向院校和科研及研究部门。但是,根据近几年我院研究生毕业的工作去向,绝大多数还是到部队岗位任职。他们在面临部队工作实际时,常会遭遇所学的用不上,所用非所学的困惑。如何将学业过程中取得研究成果与具体的武器装备联系起来,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进而转化形成战斗力,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选题脱离部队装备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开端,也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学术训练的重要环节。选题如何,直接影响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选题得当,有利于研究生顺利完成并写出高水平有价值的学位论文;选题不当,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因此,重视选题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目前研究生对部队装备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敏感度不够,既对部队业务缺乏了解,到部队调研效果又不好,对选题的军事意义和应用价值比较模糊,不能就当前部队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选题脱离部队装备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4.培养模式相对封闭
受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思想认识的限制,目前我军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相对封闭。院校与部队的人才交流,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交流还不通畅。研究生缺乏参加部队演习、实习的机会,即使有机会,由于研究生对部队实际情况知道甚少,不能做到学有所用。导致研究生普遍习惯于理论推导,在仿真模拟和理想化实验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精力,而很少进行武器系统的实践操作,对于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装备没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更谈不上对现代高技术装备的熟练掌握和驾驭。因此,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必然导致军校研究生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实际状态与性能的模糊,从而严重制约研究生将来在部队的发展。
三、提高研究生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1.拓展教学手段,增强研究生的装备保障意识
军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保障研究,在科研中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综合创新能力。比如,聘请总部领导和军兵种专家为研究生授课,组织研究生到装备设计、生产单位实习等方式,使研究生树立装备作战和保障的观念。再比如,组织研究生到部队参观见学,使他们了解装备作战与保障的特点,增强其对未来战场环境、装备保障、装备组织指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对高技术战争装备指挥、保障等理论的研究热情。通过这些有效的交流、指导,可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学有所为、学有所用”的高层次军事人才。
2.以装备保障需求为牵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
军校要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所学的知识,所做的研究,不应与部队实践相脱节。只有结合部队工作实际,紧贴装备实际,开展学术科研,才能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升部队的装备保障能力,且为研究生将来的任职奠定技术基础。在培养模式上,要实行开放式办学,通过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指导课题研究等方式,积极促进院校、部队、机关、科研等各种培养力量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比如,可以建立“学院—部队”双导师制度,接受院校和部队两个导师、两种途径的共同指引。在培养过程中实行部队与院校的共同培养,达到理论解释问题与现实解决问题的统一,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过程,使研究生学习到了部队导师丰富的任职经验和实践体会,了解了部队装备使用、保障等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鼓励研究生多接触部队,了解熟悉部队,找准自己专业研究方向和部队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把握部队建设需要,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必须全面掌握部队装备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部队装备的实际需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结合装备技术的发展及其战场运用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比如,引入一些与部队装备有关的课程,使学员在学习本专业的课程时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部队装备现实相结合。另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有所改革,加大装备实际案例课程、以及现场装备教学、参观见学等课程的开设力度。还要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必须着眼于部队的实际,建立突出装备特点的课程内容。
4.依托装备展开选题,培养研究生的装备任职能力
军校研究生所研究的课题,必须是源于军队系统,必须与部队建设紧密相关,尤其是应该与装备发展紧密结合,以解决部队急需的技术运用和勤务保障问题,突出保证高新技术装备形成战斗力的需要。根本上说就是要紧紧围绕部队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岗位任职的需要,着眼研究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重难点问题,有选择性、有针性地选题,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部队建设发展需要,对部队建设的一些重要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
[1] 于志良,任引沁.建构军校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J].求实,2006,(1).
[2] 邵永斌,王志君.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导师因素分析[J].职业时空,2010,(2).
[3] 王树礼.着眼部队建设需要增强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8,(4).
[4] 李加勇,白永生,叶和明,刘洁.新形势下提高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
[5] 张应春.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2010,(6).
[6] 张学义,史立伟.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