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名著导读》课程的教学实践
2013-08-15白兴华
白兴华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史学名著导读》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史学著述汗牛充栋,所以,选择史学名著向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介绍、讲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下面,我们就多年的《中国史学名著导读》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程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请相关专家教正。
一、教学内容的讲述次第
按照中国传统对学问的理解,传统学术大致分为经、史、子、集四类。但实际上,这种学术分类与现代的学术分科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加之,中国古人治学,讲求博约相济、融会贯通,所以,博涉四部、一以贯之,是中国古人成就学问的关键之道。基于此,我们讲授《中国史学名著导读》课程,并非单纯就史学名著而言,而是首先从经学的相关内容加以讲授。王阳明《传习录》论经史关系云:“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无经亦史。”[1]51章学诚《文史通义》开宗明义阐述经史关系曰:“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文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2]1这就是说,经史不二,两者相辅相成,故讲授史学应与讲授经学相配合。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史学始于孔子修《春秋》,而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修《春秋》之方法是“我欲载之空言,不若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3]3297,此所谓“空言”,即孟子所谓丘之窃取之“义”,而所谓“行事”则指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显然,孔子修《春秋》包含着两部分:空言(义),即王阳明所说之“道”;行事,即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实际上,这不仅是孔子修《春秋》的宗旨与方法,而且也是孔子本人立身处世的真实反映。因此,我们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首先选择大家最熟悉的《论语》,选取其中20则以述夫子之“道”;其次,结合《史记·孔子世家》《儒林列传》以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立身行事。如此讲授的次序与方法,其目的就是首先阐明中国史学的宗旨在于其“义”,而其“义”又蕴含在丰富的人物行事之中;其次,阐明中国史学并非仅仅记述史实,更重要的是史家应将自己的立身行事与历史上的人物行事融为一体,这也正体现了《论语》所言“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学传统。
不仅如此,站在今天的立场而言,传统经典非仅指儒学一家,道家、释家同样与史学非常密切。著名学者蒙文通著《中国史学史》就将先秦诸子纳入其中,并指出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而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则指出:释家之《高僧传》之于史学便甚有价值,佛教是历史中一大部门……历代《高僧传》便是佛学史上一大宝库,学史者千万不能忽略,不能把此等重要事项置之度外。[4]116因此,我们借鉴了诸位前贤的做法,选取道家之《道德经》、佛教之《心经》《佛说阿弥陀经》,一方面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学术,一方面阐述道家、释家之对于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价值。
上述讲述主要集中在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基本介绍,我们首先讲授儒、释、道三家经典的目的,意在阐明传统经典对于历代史学名著之宗旨的指导性价值与理论性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接着讲授中国传统史学名著,而首先讲授的重点集中在《史记》。这是因为,《史记》不仅是中国史学正式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而且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之集大成,是百科全书式人生教科书。司马迁有丰富惨痛的人生经历,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宇宙人生的深切认识,足以让我们体会中国史学的精深与博大。接着,我们便按照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之内容的次序讲述《后汉书》《三国志》《高僧传》《史通》《通典》《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明儒学案》《文史通义》等史学名著。
二、教学内容的取舍
在确定教学内容讲授次第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审慎的取舍,而取舍的标准就是史著的史学价值、现实价值以及我们的熟悉程度。基于此三个标准,我们讲授《史记》,重点选取《孔子世家》《太史公自序》《伯夷叔齐列传》等寄寓司马迁思想情怀的一些篇章。具体而言,选取《孔子世家》是考虑师范专业的学生要为人师表,而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大圣至成先师,是万世师表;选取《太史公自序》,因为此篇之于中国史学的源流、精髓有着深切的阐述;而《伯夷叔齐列传》则是司马迁历史哲学的集中表述。而《三国志》则选取《蜀书先主传》里之《先主敕后主书》及《吴书吕蒙传》,其原因在于这些篇章强调了传统经典的重要性与诵读经典对于育人的重要意义。而作为编年体史书的经典之作,《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著史宗旨,以及司马光对历史发展演变、典章制度沿革的精到论述,对我们认识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着重讲授了其中的相关篇章。此外,清代著名的考史学家赵翼之《廿二史札记》,不仅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历代中国史学名著,而且其对于“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5]廿二史札记小引尤为关注,加之此书又是笔者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所以,我们选取《廿二史札记》进行讲授。
其二,在历史科学与史学理论中,因果是一大命题,所以,我们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亦注重与因果相关的内容。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在探寻历史发展演变的内在因果关系,而司马光之“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阐述同样也是在探究历史、人生的因果关系。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佛学尤重因果,而且对因果的认识尤为透彻,所以,我们在讲授历史发展演变之因果关系的同时,也适当选取佛学对于因果的论述,以资认识历史之用。所以,我们选取了佛学与历史相结合之著述——《历史感应统纪》,以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因果感应的历史事迹。
其三,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史书典籍汗牛充栋,而近代史学则是中国史学的大转折时期,它上承传统史学,下启当代史学。所以,学习中国历史与史学,不可不重视这一时期的史学成就。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近代史学的内容大概要占三分之一多。就具体内容而言,我们主要选取了梁启超、陈垣、陈寅恪、范文澜、钱穆等著名史学家的主要史著进行讲授。由于这些史学家及其著作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接近,其人其事易于理解与认识,所以,我们便结合其人生经历来讲授他们的治学为人,以达到“知人论世”之效。
三、讲授的方法
历史学是关注社会人生的学问,所以,讲授《中国史学名著导读》之课程不能仅仅注重学术知识之传授,而宜将学术知识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故此,我们选用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作为教材,其原因在于钱穆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多题外发挥,语多诫劝”[4]自序,而且强调“我们研究历史,更重要的在应懂得历史里边的人”,因为“没有人,不会有历史”,如果“只看重历史上的一堆堆材料或一件件事,却不看重历史上的一个个人,这将只看见了历史遗骸,却不见了历史灵魂”。[4]10所以,在讲授此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历史上生动活泼的人,注重将历史上这些生动活泼的人与现实中的我们相互沟通,以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人的理解与认识,以培养他们的文化感情与古今一体的认识;不然,只讲授学术知识,很难收到育人之效。
此外,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将自我读书经验与答疑解惑相结合。当今社会,印刷、出版业,特别是互联网的发达,使得知识的传授在教育过程中所占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同时因为所接触信息太多,知识取舍困难、道德规范失衡等问题大量存在。针对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典籍的导读,讲述读书明理与为人处世之间的关系,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而所明之理则无非是如何为人处世。结合自我多年的读书学习经历,安排一定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在读书生活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把自己的人生、读书经历中的教训、经验详加讲述,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学习兴趣。
再者,因为时代环境诸多原因,相当多的学生与老师浮躁散乱,对此,借鉴北京大学杜维明教授的做法:即在上课响铃前有5分钟左右时间师生一起静默,以期使师生慢慢地将心思收回课堂、进入澄净的学习状态;而后师生齐诵《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之句。这种近乎仪式的静心方式,对课程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而且也有很多同学从中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鉴于这一课程是在大一开设的,而大一的学生从高中刚刚进入大学,是放松自我管理的关键时刻,也是易于管理的最佳时刻。基于此,我们为了制止一上大学就自我散漫的这种现象,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选取一定的篇目让学生背诵,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因背诵而收摄身心,同时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对原始文献的兴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亦有人云“经典不厌百回读,熟读经典智慧生”,我们且不说同学们是否了解书中之义、是否能生智慧,即便是一定程度地熟悉了原始文献,那也是对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最起码的要求了。
[1]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
[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钱穆.中国史学名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5]王树民,赵翼.廿二史札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